有这么一个奇女子,她的一生充满传奇,凭借着自己出色的能力成为了红四方面军的女将领,然而,她的结局却让世人唏嘘,最后竟然选择跳楼结束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张琴秋成为红四方面军的领导之一1904年,张琴秋出生在一个小康家庭,张琴秋刚出生就得到了众人的喜欢,眉清目秀,一双清凌凌的眼睛让人止不住的欢喜,张琴秋自小就聪明伶俐,父母更是将她视为掌上明珠。
1923年春,张琴秋从杭州女子师范转学到上海爱国学校,由此认识了小学同学小孔的丈夫沈雁冰以及他的弟弟沈泽民。
当时沈泽民在南京建业大学任教,之后,张琴秋在南京患上伤寒症,曾经得到沈泽民的多番照顾,由此她了解到沈泽民是个正直善良之人。
当时沈泽民已经是共产党员,在逐渐相处中了解到张琴秋是一个有理想有志向的女青年,便鼓励对方多读书,多观察社会,从这之后,张琴秋的思想得到了质的飞跃,她不再拘泥于以前的桎梏思想,而是开始接触革命思想,将自己的前途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两人之间的书信往来越来越多,相处的更加密切。
之后,在沈泽民的建议之下,张琴秋报考了上海大学的社会学系,同瞿秋白的妻子杨之华是同学。次年,在杨之华和中共上海地委负责人徐海坤的介绍之下,她顺利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11月她转入中国共产党。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张琴秋和沈泽民两颗心越靠越近,这份感情已经不再是单纯的革命友谊,更多的则是爱慕之情,二人也都不喜欢打哑谜,于是,1925年11月,张琴秋和沈泽民举行了一场新式文明的婚礼,婚礼非常的简单,没有花费一分钱,只是拍摄了一张便装的结婚照,两人的新居就定在沈雁冰家的隔壁二楼,就这样,他们度过了一段愉悦的生活。
婚后没多久,张琴秋和张闻天、王稼祥等一百多个人就被安排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次年,沈泽民跟随刘少奇前去莫斯科出席国际职工大会,会后也留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次年,两人的女儿出生。
在苏联的这段日子里,张琴秋不但苦读马列主义和军事学,还认真学习历史、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等课程,遇到休假,她也不会放松自己,而是跑去纺织厂参加劳动,和工人、干部们打成一片,学习他们的纺织技术和管理知识。这段难得的经历,为她回国后的战斗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0年,莫斯科中山大学停办,张琴秋他们回国分配工作,在周总理的精心安排之下,沈泽民夫妇安全回到上海。
回国后,沈泽民全身心的投入到革命之中,然而,因为他长期劳累,又营养不良,后来更是复发了肺病,常常吐血不止,随着主力红军的转移,他们的处境更加的艰难,不幸的是,沈泽民没能熬下去,他又感染上了疟疾。1933年11月30日,沈泽民病逝,这一年,他才33岁。
而张琴秋呢?在连绵炮火之中,她迅速成长为一名英勇善战的女将领,她先后担任了随营学校政治委员等职,最后更是一度成为红四方面军的领导之一,这样的职位,在红军女将领之中,可谓是绝无仅有。这也赋予了张琴秋经历以传奇的色彩。
沈泽民去世之后,张琴秋将悲痛死死地埋藏在心底,穿上一身笔挺的军装,重新投入到征战之中。
在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之中,医护人员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缺乏相关的药物和器械,尤其是手术时所需的麻醉药,他们根本没有获得痛径,每次看着战士们疼的面目狰狞而又强忍着的模样,心中都悲痛难忍,可他们束手无策,为了保住伤员们的生命,也为了减轻他们的痛苦,只能选择手起刀落给他们直接进行手术。
没有麻醉的手术,患者会经受多大的痛苦,完全可以想象到。这些都被政治部主任张琴秋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她暗自告诉自己,一定要制作麻药。最后,在她和医务人员的一起努力之下,经过多次实验证明,终于制成了一种比较好的麻醉药“珂氯仿”,随后再接再厉,制成了一种高效的镇痛剂,从而减轻了伤病员的痛苦。
组织上同意张琴秋和陈昌浩解除婚姻关系的请求1936年7月,在第三次过草地之前,张琴秋开启了自己的第二段婚姻,同红四方面军政委陈昌浩结为夫妻,之后张琴秋怀孕,眼看着她就要分娩,只能将她送去西路军总医院。
然而,临泽守卫战失败之后,西路军后勤单位被迫撤离,在这一过程中,敌人还在后面死死紧咬,张琴秋就是在这时候产子的,然而,让她痛心的死,这个孩子并没有活下来。与此同时,张琴秋留下了严重的妇科病,从这之后,她丧失了生育的能力。
因为过度劳累,陈昌浩的胃病再次发作,久治不愈,而延安当时的医疗水平根本没有办法根治他的这一疾病,之后周总理右臂粉碎性骨折,中共中央做出送他去苏联医治的决定,一同前往的还有陈昌浩。
陈昌浩在苏联治病的日子里,苏德战争爆发,他没有办法回国,无奈之下只能滞留苏联,他和妻子的婚姻也因此名存实亡,最后组织上同意张琴秋和陈昌浩解除婚姻关系的请求。
张琴秋没有沉溺于婚姻之中,恰恰相反,摆在她面前的还有很多繁重的工作。
1939年,慕名而去延安的青年数量爆发式增长,尤其是女青年,这么多人一下子涌入延安,总得予以他们系统性的教育。中央经过商议决定,成立中国女子大学,而教育长则选定了靠谱的张琴秋,张琴秋本身学识渊博,而且还具有强大的领导能力,可谓是不二人选。
事实证明,他们的眼光极好,张琴秋不但学识丰富,而且很擅长讲课,在讲课时不会停留在干巴巴的理论知识上,强行灌输知识,而是将理论联系实践,让学员用最朴实的方式获得知识,由此,张琴秋得到了诸多学生的一致好评。
1941年,“女大”合并于延安大学,张琴秋也被调任中央妇委委员。
这种热情不知从何处而来张琴秋的第三任丈夫叫苏井观。
苏井观曾经在红军总医院得到过张琴秋的帮助,张琴秋此举让苏井观备受感动,在她的帮助之下,苏井观也得以恢复红军总医院院长的职务,此后天天和张琴秋在一起工作,在相处中,他对她渐生爱慕,然而,在爱情上,苏井观总归不是太勇敢,即便此时沈泽民已经病故,张琴秋孤身一人,他也没有勇气同她告白。
之后,出于革命工作的需要,两人在分开和相聚之间来回跳动,几年的时间里,两人的经历又有一部分的重叠,他们都经历了红四方面军三过草地、两爬雪山的全过程。
1937年冬,苏井观和张琴秋两人前后脚来到延安,此刻张琴秋已经和陈昌浩解除夫妻关系,苏井观心中又升起了爱情的小火苗,或许,他还有和她在一起的资格。
往后的日子里,苏井观同张琴秋之间的来往愈发的密切。这次,苏井观终于勇敢的迈出重要的一步。他心里清楚,若是自己再犹豫,那么可能此生都没有和她在一起的机会了,毕竟张琴秋的优秀肉眼可见,不知道多少人倾慕于她。
思及此,每到节假日,苏井观都会派警卫员牵着马将她接过来相会,平日里两人都特别忙碌,所以很难抽出时间见面,只能通过书信来表达爱慕之情,那个时代的爱情非常的纯粹,更何况这不是简单的情感,而是更加牢固的革命伴侣。
我们在此可以看一段张琴秋在延安写给苏井观的情书。
静: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虽则我们不是初恋,虽则我们都已半老,然而奇怪,这种热情不知从何处而来......我们亦能彼此鼓励着与鞭策着上进。
(琴秋)
苏井观终于实现了毕生夙愿。1943年春,经过中共中央组织部批准,苏井观和张琴秋结为夫妻。这一年,苏井观已经三十八岁,而张琴秋则是39岁。
婚礼当天,徐向前和当年红四方面军的很多老战友都赶过来和他们庆贺。
墙壁上张贴着一副原红四方面军的老战友们送来的一副对联:
两位老家伙,
一对新夫妻。
部长当翻译新中国成立后,张琴秋和苏井观两人继续为国效力,他们都担任了中央人民政府的副部长,一个在卫生部,一个在纺织工业部,除此之外,张琴秋还是全国政协委员。
1949年11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纺织工业部正式挂牌办公,张琴秋他们也成为了新中国纺织工业的开拓者。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不论哪个部门都忙到飞起,所以,两夫妻根本没有歇下来的机会,见面的次数更是屈指可数。
张琴秋所负责的纺织工业生产更是涉及到很多方面,不但涉及到农业、制造工业、轻工业,还涉及到各方面的人才,与此同时他们还得追赶先进的国际纺织工业的潮流,40多岁的张琴秋没有喊苦没有喊累,就奔波在第一线。
张琴秋出于曾经实地考察过纺织厂,然而,她很快发现,纺织工人的生产条件和以前相比,并没有产生多少变化,倍感沉重,在她看来,自己有责任去减轻纺织工人姐妹的劳动强度。
最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纺织工业部和全国纺织工会的努力之下,张琴秋终于松了一口气:笨重的体力劳动大多都由动力机械代替......广大纺织女工在新社会感受到和过去相比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也让大家对于社会主义更加的向往。
张琴秋在纺织工业部领导岗位工作了将近20年,而这些时间里,她的工作能力和成果得到了同事的一致好评。
1953年,张琴秋率领中国纺织工业代表团去苏联访问,在这期间,他们须得到纺织企业学习考察,但是,翻译的人手不够,张琴秋没有慌乱,而是游刃有余的亲自给随行的工程技术人员当翻译,随行的专家们备受感动,一直到几十年后,这些当事人都清晰的记得张琴秋“部长当翻译”这一幕。
虽然苏井观和张琴秋两夫妻都身居高位,但是,他们都是从革命年代走过来的,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之下,都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不仅如此,他们还能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
20世纪50年代,国家对国家公务人员实行供给制。
张琴秋得知后,常常会叮嘱自己身边的工作人员,让他们不要随便用她的名义去纺织工业部要东西......要尽量为国家节省一分钱。
在得知苏井观夫妇的一举一动后,有人曾说,他们两个部长,却只享受着一个部长的待遇。
当然,不仅在工作之中,即便是在生活之中,两夫妻依旧没有被权势迷失双眼。
张琴秋的子女们平日里都是在单位里吃住,所以经常不在家,家里只有张琴秋一个人吃饭,明明有专门做饭的人,但一日三餐,早餐都是张琴秋自己做饭解决的,中午的时候她更是直接在食堂里面解决,晚饭就更加简单了,只需要煮上一碗挂面,打一个鸡蛋就能对付了。
不管是对谁,张琴秋都没有一丁点的领导架子,相反,她非常关心身边的工作人员,有一个保姆家中不幸发生火灾,为此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此事被张琴秋得知后,她对对方予以关心,不但主动让她回家料理,而且还给了对方500元,要知道,这放在当时的环境中可是一笔不小的数字。
不仅是张琴秋,就连她的丈夫苏井观也十分爱惜自己的“羽毛”,严格要求自己和身边的人。
解放之后,苏井观老家的亲戚们得知他当上卫生部副部长后,主动去北京看望对方。苏井观西先一步同他们讲明:一定要认真工作,不要因为家里出现了一个高干就产生任何的优越感。
当然,这也适用于张琴秋的外孙女外孙们,都说隔辈亲,但是,张琴秋他们并没有选择溺爱,恰恰相反,他们对孩子们要求极为严格。
张琴秋拥有纺织工业部配给她的小轿车,但是,她从不让外孙外孙女搞特殊,孩子们的学校里有校车,然而,校车都在指定地点停下,距离张琴秋家的距离有点远,所以,她的外孙自始至终都是乘坐公交车自己回家的。
张琴秋跳楼而亡张琴秋和苏井观结为夫妻后,两人一直相敬如宾,从延安到北京,两人始终互相扶持,没有吵架红过脸,一同携手走过风风雨雨。张琴秋因为身体原因,失去了生育能力,苏井观并就将她的孩子们当作自己孩子爱护。
即便两人年近半百,两人还一起手拉手,在院子里面聊天散步,碰到心情好时,张琴秋还会拉着苏井观放声高歌,苏井观都会陪着对方。
苏井观是一个极好的伴侣,开心时两人分享给对方,获得双倍的幸福,遇到让人苦恼的问题,情绪稳定的苏井观也会开解妻子,让对方放下心中的负担。
然而,他们两人终究没能白头到老。
1963年,苏井观突然感到身体不适,检查后发现自己竟然患上了肝癌,这对他们家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
张琴秋心如刀割,苏井观为了不让妻子担心,还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苏井观病情愈发严重,1964年,苏井观因病去世,而他才59岁。
而张琴秋呢?1968年,蒙受不白之冤的她从窗口一跃而下,直接跳楼而亡,这一年,她还不到64岁。
文章信源&参考资料:
《中国高干夫人档案》: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 1998版;
《女兵列传 》:上海文艺出版社 , 1987版;
《作家文摘 5 沉浮人生 20周年珍藏本》:现代出版社 , 2013版;
《张琴秋传》:华文出版社 , 202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