怼天怼地!喷完人还收钱?你不知道的孟子!

以丹聊历史 2025-01-23 01:59:43

在历史的长河中,孟子在战国的乱世之中,以其狂放不羁的姿态、犀利深刻的言辞,在那个礼崩乐坏、百家争鸣的时代独树一帜,成为了儒家思想传承与发展的关键人物。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孟子的世界,看看他究竟有多“狂”。

批判主流,力挽儒学于危局

战国时期,文化领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但儒家思想的地位却岌岌可危。那个时候,道家的杨朱和墨家的墨子之言风靡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孟子作为孔子的狂热粉丝,并未随波逐流,而是坚定地扛起了复兴儒学的大旗。

他毫不留情地对杨朱和墨子的思想展开批判。

孟子指责杨朱的“为我”思想是“无君”,墨子的“兼爱”思想是“无父”,甚至直言“无父无君就是禽兽”。如此尖锐的批判,近乎人身攻击,着实让墨子和杨朱感受到了他的“狂气”。

但孟子并非无理取闹,他是为了捍卫儒家的核心价值观,试图拨乱反正,让世人重新认识和重视儒家思想。

为了重振儒学,孟子效仿孔子开班教学。

在教育过程中,他不仅为我们贡献了“一曝十寒”“拔苗助长”等成语,甚至“教育”这个词也源自他的“君子有三乐,第三乐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通过教育事业,孟子逐渐积累起声名,也获得了一定的物质回报,为他后续的行动奠定了基础。

周游列国,狂推仁政播理想

在名利双收之后,孟子秉持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念,踏上了周游列国的征程,传播自己的治国理想——仁政。

令人惊叹的是,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受到优待。

离开齐国时,齐王欲赠他黄金100镒,他以无功不受禄为由拒绝;而宋国国君送70镒、齐国贵族送50镒时,他却收下,称需要盘缠和“武器”。如此随性而为,尽显其“狂”态。

在周游列国期间,孟子所到之处,皆以“以德服人,不服来辩”为原则,开启了他的怼天怼地之路。在滕国,他与农家代表人物徐子的弟子陈相展开辩论。

农家主张建立所有人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的农耕社会,贤明君主应与人民一起耕地。孟子则探讨了社会分工的合理性,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尽管这一观点常被后世诟病,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确实肯定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工的积极意义。

同时,他还指出农家忽略商品质量、一刀切的商品定价方法是错误的,就如同把熟瓜和生瓜都按一样的价格卖,只会导致大家一起摆烂。

面对各国君王,孟子更是毫不畏惧,直言不讳。

魏国梁惠王问他远道而来能带来什么好处,孟子批评梁惠王太庸俗,强调应该讲仁义而非利益。梁惠王说自己对国家尽心尽力,孟子则以“五十步笑百步”予以回应。

当梁惠王提及自己的风景时,孟子回怼如果不能与民同乐,没什么可开心的。孟子与权贵交往的基本礼仪是“说大人则藐之”,甭管对方地位多显赫、权势多滔天,一概藐视。

在齐国,面对踌躇满志的齐宣王,孟子依旧稳定发挥,揪住君王花式开怼。

齐宣王问起齐桓公和晋文公的霸道,孟子直接敷衍说“我不道”,并将话题引向仁政。

他甚至直言如果君王拿他当草芥,他就把君王当仇敌;还在讨论公卿职责时说,君王有大过错就要劝谏,反复劝谏不听就可以废掉君王。这番言论让好脾气的齐宣王都勃然色变。

坚守信念,狂者亦有柔肠心

尽管孟子怼天怼地,看似无所畏惧,但他的内心实则怀揣着对百姓的深切关怀和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

他的“仁政”思想,核心便是以民为本。他认为“有恒产者有恒心,国家稳不稳还是要看百姓”,并向滕文公介绍井田制度,试图实现百姓有恒产。

孟子坚信“性本善”,认为“圣人与我同类者,人皆可以为尧舜也”。正是基于这种性善论,他才一心推行仁政的政治理想。

在他看来,人天生善良,只要引导得当,便能构建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这一观点与他的“仁政”思想相辅相成,体现了他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

但现实却残酷地摆在孟子面前。战国时期,各国纷争不断,“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的仁政思想与当时的主流思潮格格不入。

他虽收获了许多君王粉丝,却始终无法推行自己的仁政理想。

但即便如此,孟子也从未放弃。他在《孟子》一书中,将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传递下去,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文学方面,孟子同样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孟子》一书文如其人,霸气又犀利。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老庄》中评价道:“孟子七篇,不特推言义理,其文辞极可观。”

他的文章逻辑严密,论证有力,善于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例如,他用“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来阐述“舍生取义”的观点,生动形象,令人印象深刻。

后世影响,升格之路漫长艰

孟子的思想在后世经历了漫长的“升格”过程。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虽进入经学时代,但《论语》早在西汉就已成为官方认定的经典,而孟子由“子”升“经”则是唐宋时期的事。

期间,韩愈论道统,王安石鼎力推动并给宋神宗吹耳边风,朱熹注释四书,使得孟子跟科举产生联系。

直到元代,孟子才被奉为“亚圣”,至此,孟子升格运动基本完成。

但孟子的思想并非一帆风顺地被后世接受。朱元璋读了孟子中对君王的挑战言论后,代入感很强,十分生气,恨不得把孟子从孔庙开除。

在官员舍命争取下,才勉强对孟子进行了官方删减。

这一事件足以说明孟子思想的超前性以及与封建君王统治思想的对立性。

孟子,这位战国时期的“狂人”,他的“狂”并非狂妄自大,而是一种对信念的坚守,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他以犀利的言辞批判当时的主流思想,以坚定的信念推行仁政,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定义大丈夫,以无畏的勇气痛陈利弊、花式怼皇帝。

尽管他的政治理想在当时未能实现,但他的思想却如同星星之火,在历史的长河中蔓延开来,成为了我们思想的底色,民族的脊梁,汇聚成整个国家的浩然之气。

正如他所说的“虽千万人吾往矣”,孟子以其一生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勇气和担当,为我们留下了无尽的精神宝藏。

文字来源@ 阿泰(阿Test正经比比)的视频内容

0 阅读:0
以丹聊历史

以丹聊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