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人做三代事,「朱棣」唯一封狼居胥的帝王!

以丹聊历史 2025-01-22 01:54:05
“封狼居胥” 的溯源与原意

(一)霍去病的传奇壮举

“封狼居胥” 这一典故,源自西汉名将霍去病的辉煌战绩。西汉年间,霍去病率军北伐,一路势如破竹,打到极北的狼居胥山下。据《史记》记载,他在此处 “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瀚海” 。所谓 “封”,是在山上筑土为坛祭天,以宣告胜利、彰显功绩;“禅” 则是在山下设坛祭地。霍去病这一壮举,不仅展示了西汉强大的军事力量,更是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后世武将敬仰的标杆 。

(二)原始含义与历史背景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封狼居胥是一种具有极高象征意义的军事祭祀行为。狼居胥山地处匈奴腹地,霍去病深入敌境,在此举行封禅仪式,意味着将这片土地纳入大汉版图,向天下昭示大汉对匈奴的绝对胜利。这一行为不仅是对军事成就的肯定,更是对国家威望的极大提升,激励着后世无数武将以霍去病为榜样,追求在对北方游牧民族作战中的卓越战功 。

“朱棣封狼居胥” 说法的兴起与演变

(一)网络说法的初现与疑点

近年来,网络上出现一种说法,称朱棣是历史上获得 “封狼居胥” 殊荣的五位名将之一。然而,当追溯这一说法的源头时,却发现其出现时间并不久远。在 2015 年之前,相关记载寥寥无几。

直到 2015 年,一篇名为《封狼居胥待何时》的文章,首次将朱棣与狼居胥山联系起来,文中描述朱棣追击蒙古败军至狼居胥山下,“杀青牛白马,祭告天地,然后勒石记功,凯旋还朝” 。但 “杀青牛白马” 这一行为是大辽契丹人的习惯,对于朱棣这位汉人帝王而言,这一描述疑点重重,极有可能是后人杜撰 。

(二)电视剧推动与概念流行

2019 年,电视剧《大明风华》的播出,进一步推动了 “朱棣封狼居胥” 这一概念的传播。剧中直接采用了类似情节,使得这一说法在观众中广泛流传,逐渐成为大众公认的概念。从 2018 年到现在,朱棣与狼居胥的搜索结果从 100 多条暴增至 266,000 条,“封狼居胥” 一词也从鲜为人知变得家喻户晓,成为描述朱棣北伐功绩的重要表述 。

朱棣

朱棣北伐的真实成就与意义

(一)朱棣北伐的军事成果

朱棣在位期间,先后五次亲征漠北,对蒙古势力进行了有力打击。他的北伐行动,以一种近乎于武装游行的方式,使得蒙古残部闻风丧胆。最远打到了蒙俄边境的乌兰巴托地区,极大地削弱了蒙古的军事力量,维护了明朝北方边境的稳定。在多次战役中,朱棣指挥明军给予蒙古军队沉重打击,迫使蒙古势力远遁,保障了中原地区的和平与安宁 。

(二)朱棣的刻石记功之举

朱棣在北伐途中,并非没有类似彰显功绩的行为。他一路刻字留念,在经过秦湖山时,刻下 “瀚海为镡,天山为锷,一扫胡尘,永清沙漠”;在清流泉刻 “山高水清,永彰我武”;在清水源道旁数十丈长的石崖,让大学士杨荣、金幼孜刻石记功 。这些刻石行为,同样展示了朱棣对北伐胜利的重视以及宣扬国威的意图,虽然没有 “封狼居胥” 那般广为人知,但也从侧面反映了朱棣北伐的辉煌成就 。

“封狼居胥” 含义的时代变迁与当代价值

(一)含义的古今转变

“封狼居胥” 在历史的长河中,其含义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南朝刘宋时期,这个词除了代表北伐建功,还带有好大喜功的意味。到了唐宋诗词中,偶有提及,多用来描绘北伐的壮志豪情。南宋辛弃疾的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使得这一词汇逐渐成为纯粹的褒义词,其含义也从在狼居胥山的具体祭祀行为,演变为对中原武将在与北方游牧民族作战中取得丰硕成果的代名词 。

(二)当代的象征意义

在当代,“封狼居胥” 已经成为一种象征,它代表着扬我国威、展示英雄气概的精神符号。即使朱棣实际上并未真正进行 “封狼居胥” 的仪式,但他的北伐功绩与 “封狼居胥” 所代表的精神高度契合。我们可以将 “封狼居胥” 看作是对历史上英雄人物的缅怀与崇敬,激励着当代人传承先辈们的爱国精神和奋斗意志,为国家的繁荣昌盛、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拼搏 。

尽管朱棣严格意义上没有封狼居胥,但他的北伐功绩不可磨灭,而 “封狼居胥” 这一概念在演变过程中所承载的精神内涵,也在当代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文章来源:玄九尘

0 阅读:2
以丹聊历史

以丹聊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