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从道和人心中悟到的规律

老张阳明心学 2024-12-12 05:42:34
修觉当下境,体悟事上圆,大家好,我是张三君。 用一个字总结孔子的思想的话,应该是“仁”字。 仁,也是儒家的核心。 一部《论语》一共1万多字,“仁”字出现了109次。 朱熹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目前为止,全世界,有另一个人超越孔子,说出孔子的“仁”吗?并没有。 近代,有人批判儒家是糟粕。儒家仁的意义,远比一般人认识到的有价值,根更深。 孔子说“仁”。 在《论语》中,孔子说: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勿必,勿固,勿意,勿我。” 《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些话的,都在讲人和人,如何建立两个人的关系,也就是“仁”。 仁,是认知的基本范型之一,仁是人的心性里本有的。 为何说他是心性本有的? 妈妈在孕育孩子时,大脑会分泌催产素,让人觉得这个苦差事也有快乐。人和人相处时,大脑也会分泌催产素。这样才构建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也是心性驱动的。 这是心作用的基本原理之一。 仁的思想来也生于道和太极。 仁是《道德经》里说的“道生一,一生二”的那个“二”,也是太极所生的阴阳的“二”化生的。 仁的意象来自二,也来自于阴阳。 孟子说:“仁者,人也。” 人字,一撇一捺,两相支撑。两个笔画,也有二的意象。 仁字,是二人。二的意象是,一和一共在。 男人和女人的关系, 父母和子女的关系, 在朝堂上,君和臣的关系, 走在路上,人和陌生人的关系, 都是仁的泛型场景。 人在世界中生存,比如,周末了去户外看风景,人和自然的关系,也是仁的泛型场景。 人和万物交互,比如,人们养猫狗做宠物,人和物的关系,都是仁的泛型场景。 只要与人相关的,最基本的就是二人关系的相,再抽象一点就是一和二的相,用古人的智慧来解释,就是阴和阳的相。 阴阳并非孤立,而是和合共生,相互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变化。 人和人,人和世界,人和物也是如此。 男人离不开女人,一个人离不开吃食物,人无法远离世界而存在。 为什么是仁? 在人的心性中,私利私欲是第一性的。如果没有约束,必然会弱肉强食,出现强盗,残杀等暴行。比如,近代的贩卖黑奴运动,欧洲人对美洲土著的屠杀,英国对别国的殖民等。 仁要对治的正是私利私欲。 私利私欲是心性的原理,仁也是心性的原理。 为了让更多人,更长时间的身安心安,人事常常成为仁的用武之地。 《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和,也是人与人相处时,心要中和。也有“仁”的意象在里面。 《礼记》说:“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天下为公,也是说仁的意象。 现代社会崇尚自由和独立,可能有人对仁有误解和偏见,说这是孔子的道德教条。 自由这个词,是从西方来的。但是,并不和仁矛盾,相反,恰恰和孔子的初衷一致:让每个人都幸福,构建一个大同社会。 仁是西方文化里欠缺的,也是中华文明延续几千年的群体认知和智慧之一。 哪怕再崇尚自由和独立,如果一个人抛弃了子女和父母,就背离了人性。一个人会生老病死,在他小时候,如果父母丢弃了他,他不可能长大。如果一个大人遗弃了年迈的父母,同样,他的子女也学他,等他老了,他的子女也遗弃了年迈的他。这是他不想要的。 可能,有人只看到自己,只看到现在。而一个智者,既要看到自己,又要看到别人。既要看到现在,也要看到过去,未来。中国5000余年的认知,几乎所有的典籍,都是这一个思路: 破除个人的私利私欲,让一个人和另一个人和合中和,让两个人都身安心安。跨越时间空间,超越个体。 仁,是高级智慧。 仁是孔子从太极和人心中悟到的规律。 2000年前,孔子看到了天地存养了这个大道,并且,在人心里看到了仁的泛型的存在,所以,孔子才在《论语》中一遍遍的说仁。 因此,孔子被尊为圣人。 在中国2000年的历史上,儒家曾经作为显学被推崇。如果反对儒家,事关群体的生存和智慧,人真的能背离人心性中仁的泛型吗? 说近一点,只要人作为生物,去养育孩子,会生老病死,男人和女人结婚,一个人和另一个人有关系,能不用仁吗? 仁的根基在天地人心。
1 阅读:9
老张阳明心学

老张阳明心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