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仿古山水揣摩元人笔意,仿对了风格相当于找到好老师

凝萨 2025-02-12 03:56:42

这幅画是明末清初戴明说的作品,描绘了深秋时间清冷的山水景色。用笔极简,构图疏旷,一看就是按照明末文人画的标准样式进行创作。明末画家喜欢在元人山水画中寻找灵感,那种简淡写意的画风让文人雅士痴迷。从明代山水画的发展演变就能看出来,明初浙派仿南宋院体山水。明代中期吴门画家吸收了元代画家的笔墨抒情,同时没有丢弃宋画的细腻写实。明末松江画派,以董其昌为首的一众画家,基本上完全按照元人风格进行创作。

戴明说是北方人,纵然和松江画家存在地域差别,由于入朝为官的缘故,见识过主流画风。他画《西山草亭》既有致敬的意思,更主要的目的是揣摩元人笔意,希望在创作上能够精进。

戴明说 西山草亭

先从笔墨看起,再看构图,跟着戴明说学习一下元人笔意。元代画家多为隐逸文人,他喜欢在创作中表达主观感受,同时对笔墨技法也有深刻理解。重抒情、重气韵,贯穿于笔墨运用之中。看画中草亭,中锋用笔勾画结构,重墨描摹形貌,明明是细节配景,为何要特别强调呢?

很简单,戴明说希望亭子可以成为整幅画的视觉中心。换个说法,他希望人们第一眼就能看到这个亭子。元代倪瓒喜欢在画中描绘草亭,表达他超逸脱俗的情趣。标志性的细节元素,已经成为元代山水画的艺术符合了。戴明说采用了相对省力的方法,让人知道他对元代画家的敬意。同时,草亭也能起到划分空间的作用。如果没有亭子,前景和中景就会混淆。

戴明说 西山草亭 局部

找到了视觉中心,就可以任由戴明说进行空间划分了。前景有一堆乱石,几棵杂树。很多人觉得这就是展示树石法,没有什么难度啊!难度在于,他用石块堆叠,形成平远效果,在笔墨上会花费很多考量。

多块石头堆积在一处,也要画出前中后的位置关系。既然是一组,不能在皴法上有过多变化,否则就会让空间变得混乱。皴法相同,只能在用笔上和墨色上展现变化。不要觉得构图简单的作品,画起来就会随心所欲,彻底放飞。戴本孝始终在掌控技法,而不会让技法失控。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体会。

​戴明说 西山草亭 局部

戴本孝画的杂树,按照树叶变化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枯枝无叶,混点叶和双勾叶。混点叶位于前后,枯枝和双勾叶位于中间。他这样处理,也是为了强调空间变化。看这几棵树,从虚到实再到虚,自然而然产生了层次过渡。

尤其是最高的那棵枯树,顶端细枝有插入云霄的势头,与远景遥相呼应。这种呼应让整幅画成为一体,哪怕构图简单,也有无穷韵味。看《西山草亭》让人回想起漫步林间,遥望秋山的经历。说不定随口就会吟诵出,“浩浩合元天,溶溶迷朗日”。

​戴明说 西山草亭 局部

看过《西山草亭》就会发现,看似简单的山水画,创作起来一点儿也不简单。以后再看到这种疏旷深远山水时,千万不要说画家偷懒了。

0 阅读:26
凝萨

凝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