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北大的硕士,毕业后留在北大教书,然而他却放弃优越的生活,毅然辞去工作,带着妻子到深山隐居了。如今20几年过去了,他是否后悔曾经的选择呢?
天才的选择找一处深山绿水的地方,自给自足,种地养鸡,大概是很多的人理想生活,但是如今高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这件事几乎不可能实现。
首先,我们无法彻底切断与周围人的联系,与世隔绝,毕竟电子产品已经占据了我们的生活,所谓的慢生活,根本就是一件不可求的事情。
其次,我们还要考虑一个现实性的问题,在当今社会,没有钱寸步难行,我们很多所谓的理想和梦想,很大一部分程度,都要依靠金钱的支撑,想要想要进山种地享受生活,也几乎要成为了有钱人才能体会的生活。
然而这位北大硕士就是放弃了城市的生活,选择隐居山林,当然人家是带着350万隐居的。
2000年,王青松辞去了北大的工作,带着妻子张梅来到了大山深处,在这里建房建农场,过起了隐居生活,从此减少了和外界的往来。
父母和朋友非常不理解他的这个做法,当然我想很多人都不理解。毕竟北大硕士和老师这个头衔,别说是在24年前了,任何时候,含金量都是非常足的。
王青松对于很多人来说,也算是天才,他的父母都是农民,大字不识几个,甚至在孩子的教育上也不是那么上心。
龙生龙凤生凤的思想影响着他们,所以在他们看来,农民的孩子生来也只会是农民,最后的结局不过就是娶妻生子,继续种地。
虽然这个思想很落伍,但是有一点他们还是说对了的,王青松娶妻生子之后,最后还是到山里种地去了。
王父王母觉得,强身健体有力气,比读书要重要,毕竟这样才能帮家里干活。所以他们没有送孩子去学堂,反而送到了白马寺学武去了。
可是有的人或许就是被文曲星选中的,就算是你用各种办法避开读书,知识还是会走进你脑袋里。
他在白马寺的时候,读了几本诗书,并对其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父母一看孩子对书籍这么上心,于是就把他送去学堂试了一试,没在他们家还真能出一个状元呢。
到了学校以后,王青松读书就更加认真了,每回考试都是第一,父母和老师都对他寄予厚望,考上大学成为了他当下唯一的目标。
不过当时还没有恢复高考,受时代的限制,在高中毕业之后,他就去当地的机要处工作了,直到1979年,他才报名参加了高考,并以河南文科状元的身份,进入北大国政专业学习。
在校期间,王青松依旧表现的非常优秀,成为了校园中的“明星人物”,并在1953年的时候,通过了北大法学系的研究生考试,继续在北大就读。
之后,王青松还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实现了人生的转折。1985年的时候,兴起了一股“养生热潮”,王青松因为练过武,又喜欢毒老庄,所以就开始在北大教养生,名气进一步提升。
由于影响越来越大,系里就让他在外开设养生班,一人收费10元,他还在此遇到了自己爱情。
他未来的妻子张梅,当时也是养生班的学员之一,比王青松小12岁,因为长得好看,王青松一眼就注意到她了,并且对其展开了追求,时间一长,两人就成功走到了一起。
王青松毕业之后就留在北大教书了,张梅顺着丈夫的步伐,也在从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后,来到了北大教书。按理说这两人的生活,应该怎么过都能过好的,结果这个两位高材生,偏偏就是和深山产生了羁绊。
隐居大山按照王青松的说法,到大山生活,是为了寻找“人生的意义”,但在村里人看来,这分明就是脑子有病。
2000年,王青松夫妻辞掉工作,花了20万,承包了荒山的2500亩地,租期是50年,然后就在这里过起了种地的生活。
在他们的辛勤劳动下,荒山变成了园林,有玉米、高粱等作物,还有苹果树、枣树等水果树,还有一些纯天然的绿色蔬菜。同时他们还承包了养殖场,饲养牛羊等家畜。
当然,如此大的工作量,光靠夫妻二人肯定是实现不了的,他们特意雇了十几名工人,来帮他们干活。
只不过,他们严禁这些工人住在家里,也不能再他们这里抽烟,平常吃过、用过的东西,在下山的时候,也要全部带出去,原因也非常的荒谬,他们觉得天上偶尔飞过的飞机和外来者,都会给山里造成污染。
当然他们承包了这块荒地,并且住在这里,因此在他们看来,自己并不是外来者。
针对“污染”这个问题,他们甚至到了疯魔的地步。来到山里的第四年,他们有了自己的孩子。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无污染的成长环境,怀孕后的张梅,甚至不想去医院生产,也不允许告诉别人,就连进来干活的工人,都要求他们保密。
他们认为,别人的议论,也会污染孩子。在这种极致的“洁癖”之下,张梅的孩子是在家里生的,接生者就是王青松。
有了孩子以后,他们与社会的羁绊就更深了,毕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总要来看孩子吧,他们的隐世不但没有做到于是格局,反而还增加了父母的负担。
即使是父母来看孙子,他们不让外人进屋的传统,依然不能被打破,他们的父母也被当做外来者,被拒之门外,理由就是,污染太严重了,三天都散不尽。
回归社会他们在大山里住了11年,最后还是选择回归社会。当初他们进山是为了给孩子打造一个无污染的成长环境,而再次步入社会,也是为了给孩子打造一个绿色的交往通道。
毕竟在学习这方面,他们可以教育,甚至学习效率远比在学校的时候更高。可是孩子的生活不是只有父母和羊,他总要和其他人沟通。
因此没有出过大山,所以每当孩子接触到外面的事务时,都会感觉到好奇,这也让夫妻俩非常愧疚。
想要给孩子打造一个无污染的环境本质上是好意,但是这不是孩子自己的选择,他想要选怎样的路,还需要孩子自己做决定,父母没有办法剥夺。
而且,如果孩子长时间不和外界沟通的话,就会失去沟通的能力,就算他是个天才,也无济于事。
当然他们选择回归社会,还有一点原因,那就是他们的350万存款,已经消耗殆尽了。进入大山的这些年,他们基本上只有支出,没有收入,何况他们还要给十名农工发工资,每年最小消耗,都要用掉25万,更别提有特殊情况了。
因此,综合各种情况来看,回归社会是他们当下最好的选择,但是王青松也表示,他们不会待太久,不久后还是要回到大山的。
结语对于王青松的选择,我相信很多人都不理解,如果只是单纯的向往,那一切都很合理,可是如果是为了无污染,这就有点苛刻了。
因为他们在追求无污染的同时,他亲情也拒之门外,甚至连父母都是他们眼中的“污染源”。
隐居深山的这些年,他们的父母甚至在别人问题孩子的时候,不敢证明回答,只能说他们“出国”了,父母多年的培养,他们却选择隐居,一定程度上也是不负责任的体现。
不过他们有自己想要的生活,作为外人我们无法干涉,虽然不理解,但还是选择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