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陵之战中 ,项羽虽然先胜后败,兵力也远少于刘邦,但从战场局势上判断楚军并不弱于汉军,甚至还稍强一些。但项羽却困守陈县,不敢轻易移师,像楚军这样粮草匮乏又在撤退的军队,既不能原地与敌相持,更怕在移动中被敌军袭击。项羽进退两难。
当驻守寿春的楚大司马周殷向汉将刘贾投降的消息传来后,项羽明白自己已处于生死关头,不移动已经不行了。于是他留下勇猛善战又对自己忠心耿耿的大将钟离昧负责断后,趁刘贾、英布两军尚未完成合围之时 ,率楚军主力迅速拔营沿涡水(今安徽蒙城)向钟离(今凤阳)方向撤去。这是楚军唯一能突出重围的逃生之路了。
在悍将钟离昧和陈县令利几的拼死掩护下,项羽率部幸运地跳出了汉军尚未完成的包围圈。
虽然项羽以忍痛牺牲钟离昧的方式侥幸胜出这一局,但得势的刘邦又岂会善罢甘休,但从陈县到钟离是一条山遥水远的漫长撤退之路,汉军又随后紧追不舍,终究还是很难摆脱追击的, 所以这注定是一场场惊心动魄的追击与反追击搏杀战。
项羽本没有撤军回江东大本营的计划,即使他想回去,十万大军能安全无虞的渡过长江去吗?到哪去搜寻那么多船只?即使能顺利冲到江边或许也是进入一块背水的死地或绝境而已。
不要说逃回江东,实际上逃到钟离都已经非常困难了,周殷献寿春降汉使得项羽即使逃到钟离,大军也无船可渡,一样要面对背水一战的绝境。项羽虽然跳出了刘邦在陈县附近张开的一道道天罗地网,但走的仍是一条不归路,或黄泉路,一切都在刘邦的掌控中。
综合史料记载,刘邦投入到楚汉最后一战的兵力大约在40万左右,项羽为10万,但史书没有提及项羽是如何排兵布阵的。刘邦还另有20万机动兵力,分散于四方以夯实包围圈,所以未参加这场惊天动地的大决战。60万汉军对10万楚军,项羽几乎毫无胜算!
垓下之战史料却记下来刘邦当时的军事部署:韩信率30万大军为先锋;孔熙部为左翼,陈贺部为右翼,刘邦亲率精锐主力为中路,周勃、陈武部为后军。除韩信的30万前锋大军外,其余左、右、中、后四军每部当有2至3万兵马。
担任前军的韩信部与其他四军的兵力相差极大。说明楚、汉的终极之战韩信部是绝对主力,其余各军或充当刘邦的护军,或在前军作战失利后投入战斗以及掩护撤退,或作为补充力量、担任侧击......之所以用韩信的30万人马充当先锋,似乎是汉军对项羽超强的战斗力心存忌惮,所以用那么多的兵力为突前力量以加大纵深,顶住项羽楚军的迅猛冲击。
即使这样,战斗打响后,韩信的30万大军仍然抵挡不住项羽10万孤军的凶悍攻击,首次交战败北。这时,刘邦部署在左右两翼的奇兵发挥了关键作用,两支骑兵部队突然从左右对楚军腰部发起突袭。楚军猝不及防,被迫后撤,于是即将溃退的韩信部回过头来再战,周勃、陈武的后军也发动进攻,遭到三面夹攻的楚军虽然浴血搏杀,但很快就顶不住了,大败逃回。
对刘邦来说,这是他平生第一次击败了骁勇绝伦、不可一世的项羽,而随后爆发的垓下之战彻底断绝了项羽最后的希望。虽然刘邦是凭借自己手上的兵力优势击败了众叛亲离、穷途末路的项羽,但其实能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
项羽是古今罕见的猛将,他麾下的楚军更是能征善战,战斗力之强悍也是令人生畏的,项羽一生历经大小70余战,几乎是百战百胜,也就是在这人困马乏、粮草断绝、将士离散、兵力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败给刘邦一次。刘邦能在野战中击败霸王,仅赢一场即锁定胜局,这对他来说亦是侥幸,也可视为殊荣。
汉军在兵力处于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依然打得艰难,这不奇怪,因为在秦末汉初那个渺远的年代,项羽是无敌的存在,没人能打得过他。在那个风起云涌、兵燹遍地的混乱时代,也就是韩信、刘邦等少数人才配称项羽的对手,单论勇武,项羽无人能敌。
前202年12月,楚汉双方在垓下展开会战,汉军以数十万人马团团围住了项羽。项羽部在汉军的轮番围攻下死伤殆尽,他本人以及数十伴当凭借超人的勇武杀出条血路,突出重围,逃至乌江(今安徽马鞍山市和县以东,长江西岸)边后,从骑相继战死,汉军又大举追至,项羽奋力格杀数百汉军后,慨然拔剑自刎,楚汉战争以刘邦胜利而告终。
【配图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