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湖区位于湘潭市西北部,南临湘江,与岳塘区隔河相望,东北与长沙市接壤,西临涟水,与湘潭县接界,因境内有千年名胜“雨湖”而得名。雨湖是湘潭的商贸、科教、文化中心,是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重点区和湘潭市“两型”社会建设的先行区。

历史沿革
北宋时期,雨湖区境域属长沙郡,明朝属潭州府。清代属长沙府,民国3年(1914年)属湘江道。民国时期,境域工业有鹤岭、响塘的锰矿业;城正街的玻璃制造、制伞;中山路的白铁制作、制酱;窑湾杨梅洲的造船业;姜畲、响塘的榨油、酿酒业等。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商贸主要集中在城正街、平政路、中山路、窑湾一带。药材、大米、绸布、酒酱、南货等交易较为活跃。
1949年8月11日,湘潭县和平解放,划为6个行政管辖区,昭潭镇改为城关区。1950年7月,以城区为基础成立湘潭市(县级市)。1952年8月,湘潭市以大同路(今建设北路)为界,设南北两个区公所,作为湘潭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南、北区均属现雨湖区境。1956年3月,湘潭市成立水上区公所,将原南区所辖船民委员会划归水上区公所管辖。1958年5月,成立南、北两区人民委员会。1960年4月,撤销南、北两区人民委员会,成立河西人民公社,下辖湘江、雨湖等4个分社。1961年4月,湘江、雨湖分社改称湘江、雨湖人民公社,下辖管区。同年11月,撤销湘江、雨湖人民公社,成立湘江、雨湖区人民委员会。1962年下辖新设立街道办事处。1965年5月,湘江、雨湖两个区合并为河西区。1980年7月,河西区分为湘江、雨湖两个区,均系省辖市的县级区。1988年,境内分属雨湖区、湘江区、郊区管辖。1992年6月,为统筹城乡发展,经国务院批准湘潭市撤销城市四区和郊区,以湘江为界建立岳塘区和雨湖区。湘江以西的原雨湖区、湘江区及郊区所辖的4乡1场合并建立新雨湖区。至今,雨湖区管辖范围未变。

行政区划
雨湖地区,秦以前属荆楚之域。汉时开始有人依江建屋,逐渐形成街市。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以来,历代湘潭县治均设在今城正街,市区随之迅速兴起。
明洪武十四年(1381)编城内为坊,近城为厢,今雨湖地区大部分属坊,一部分属厢。飞地属乡。

清代,湘潭县划为21都半,县城和街总为半都。今雨湖地区属半都之一部分。城街设总,自宋家桥至窑湾,划分为1至19总。今雨湖地区为1~13总。其中1至8总因清代建城墙而废。
民国期间,雨湖地区的行政区划有四次变动:
第一次变动是民国初年,湘潭县置4乡17区,城总为第一区,又称城区,今雨湖区为城区之一部分。
第二次变动是民国21年(1932),全国实行保甲,推进自治。原城区分为雨湖、文华、壶山、东坪四镇,其中雨湖、文华两镇,即今雨湖区范围,共辖18个保。
第三次变动是民国27年(1938),为推行严密保甲组织、废区扩乡(镇),雨湖、文华两镇直属县府。湘潭沦陷至光复,政区未变。共辖18个保。
第四次变动是民国36年(1947),为裁缩乡保,雨湖、文华、壶山三镇合并为昭潭镇,今雨湖区属昭潭镇一部分,飞地在外。辖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三十四19个保。
1949年8月,湘潭和平解放,8月22日成立湘潭县城关区人民政府。雨湖地区为城关区的一部分。
1950年9月,政务院批准,城总从湘潭县析出,成立湘潭市(县级)。雨湖地区缩并为7个居民委员会,直属市人民政府。
1952年8月,以大同路(今建设北路)为界,以北市区成立北区区公所,辖7个居委会。
1954年3月,南区第8居委会划归北区。北区辖8个居民委员会。

1980年6月,撤销河西区建置,分设雨湖、湘江两个区,同时撤销鹤岭镇建制,改设鹤岭街道办事处,划归雨湖区领导。
1981年8月,原郊区护潭公社的云塘、东风、跃进三个大队改为城区,于1985年4月成立云塘街道办事处,划归雨湖区管辖,至此全区辖5个街道办事处。
1988年,境内分属雨湖区、湘江区、郊区管辖。雨湖区辖城正街、平政路、雨湖路、云塘、鹤岭5个街道办事处,共37个居委会和1个行政村,588个居民小组和4个村民小组;湘江区辖中山路、窑湾、广场、楠竹山、羊牯塘5个街道办事处,33个居委会和2个行政村,542个居民小组和5个村民小组;郊区河西辖长城、昭潭、先锋、护潭4个乡及先锋综合农场,下辖38个行政村,340个村民小组。

1992年,根据民政部批复文件,原雨湖区、湘江区和郊区撤销,新区由原雨湖区的云塘、鹤岭、城正街、雨湖路、平政路5个街道,原湘江区的窑湾、羊牯塘、广场、楠竹山、中山路5个街道,原郊区的长城、昭潭、先锋、护潭4个乡和先锋综合农场组成,行政区划共10个街道、4个乡、1个农场,下设32个村、63个居民委员会、1337个居民小组,441个村民小组。
1993年1月,先锋综合农场更名为先锋企业集团公司。8月,省政府批复:楠竹山、鹤岭两街道恢复镇建制。当年,雨湖区辖8个街道、4个乡、2个镇及先锋企业集团公司,下设74个居民委员会,38个行政村,1130个居民小组,340个村民小组。

2001年,按照国家民政部对城区基层政权实行调整改革精神,以尊重历史,便于社会管理,利于经济发展为原则,对全区103个居民(家属)委员会(包括窑湾街道梅州村)以街巷道路为界,调整为76个社区。
2002年5月,先锋企业集团公司加挂“先锋工业园”的牌子。2007年,雨湖区对开发小区和部分新建商品房的行政区划管理以雨湖区民政局《关于明确部分开发小区和新建商品房行政区划管理的意见》明确管理归属。全区有8街4乡2镇和先锋工业园及商贸工业特区,下辖76个社区居委会,37个行政村,1829个居民小组和353个村民小组。

2009年5月,湘潭县响水乡成建制划归雨湖区,由九华经济开发示范区托管。境域总面积由78平方公里增至211.89平方公里,人口由38万增至44.28万。
2010年8月,湘潭县响塘乡、姜畲镇成建制划归雨湖区。雨湖区辖长城、昭潭、先锋、护潭、响塘、响水6乡,楠竹山、鹤岭、姜畲3镇,雨湖路、中山路、城正街、平政路、窑湾、羊牯塘、广场、云塘8街道,下设149个行政村,2017个村民小组,57个社区,1262个居民小组境域总面积由211.89平方公里增至451.39平方公里,人口由4.89万增至56.02万。2011年,区委,区政府坚持实施“强商兴工,富民强区”战略,积极应对城管体制、财政体制改革和区划调整等挑战,综合实力显著上升。
2014年2月,撤销昭潭、先锋、护潭3个乡,设立昭潭、先锋、万楼街道;撤销响塘乡,设立响塘镇。辖昭潭、先锋、万楼、雨湖路、平政路、城正街、云塘、中山路、窑湾、广场、羊牯塘11街道;姜畲、楠竹山、鹤岭、响塘4镇;长城、响水2乡。
2015年4月,区委、区政府制定“强商兴工,城乡一体”战略,提出雨湖区发展“三年大变样”工作目标,区域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是年12月,雨湖区乡镇、行政村合并,鹤岭镇和响塘镇合并为鹤岭镇;137个行政村合并为84个。至此,全区辖2乡3镇11街道,84个行政村,1880个村民小组,64个社区,1225个居民小组境域总面积451.39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3394.23公顷。人口59.02万人。

2017年3月,行政区划进一步科学布局,调整优化。将原11个街道合为8个街道,58个社区合并为45个社区,撤减3个街道,13个社区,辖区户籍总人口51.47万人。

2023年雨湖区辖8个街道、3个镇、1个乡;分别为:雨湖路街道,城正街街道,云塘街道,广场街道,窑湾街道,昭潭街道,万楼街道,先锋街道,鹤岭镇,楠竹山镇,姜畲镇,长城乡。
大美湖南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