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锂资源的版图中,澳大利亚、中国和智利以其丰富的储量占据显著位置。相比之下,欧洲的锂资源储量虽不算顶尖,却也拥有全球约5%的稀有白色金属储量。

然而,现实情况是,欧洲目前在锂生产方面近乎空白,尽管锂对于制造电动汽车(EV)电池和储能系统至关重要,欧洲却几乎完全依赖进口精炼锂,且主要进口来源为中国。
欧盟基于自身战略考量,决心改变这一局面。
去年5月正式生效的《欧盟关键原材料法案》,清晰地勾勒出了欧洲在锂资源领域的目标愿景。该法案旨在确保到2030年,欧盟本土生产的锂能够满足至少10%的自身需求,同时涵盖其他关键原材料。并且,法案规定欧盟年消费的锂中,来自任何单一国家的比例不得超过65%。
从表面上看,结合欧洲尚未充分开发的锂储量,这些目标并非遥不可及。实际上,若深入分析,10%的本土生产目标甚至显得相对保守,因为欧洲锂资源理论上有可能满足该地区一半甚至更多的需求。
02.开采困境:从陆地到民意的阻碍尽管欧洲锂资源开发前景看似广阔,但从欧洲开采锂矿的道路却布满荆棘。欧洲的锂矿主要蕴藏在坚硬的岩石矿床中,这使得开采难度大大增加。
常见的露天矿开采方式,不仅规模庞大,而且伴随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耗水量巨大,同时还会产生高分贝噪音。这些弊端引发了当地居民“别在我家后院”的抵触情绪,也受到众多环保组织的强烈反对。
以塞尔维亚为例,其西部的贾达尔谷锂矿资源丰富,矿业巨头力拓集团早在20多年前就试图在此推进锂矿开发项目,可过程却波折不断。2021-2022年间,大规模的抗议浪潮汹涌而来,民众的反对声浪迫使政府不得不撤销力拓的项目许可。

经过新一轮的评估,直到2024年7月,力拓的许可才得以恢复。即便如此,政府暗示该公司最早也要到2026年才能启动建设。而且,项目重启必然会再次引发公众的强烈反对,这极有可能再次让项目陷入停滞。
葡萄牙北部巴罗佐地区的锂矿项目同样命运多舛。英国矿业公司Savannah计划在此开采四个露天矿,据估算,投产后每年生产的锂足以满足50万块电动汽车电池的制造需求。然而,该公司面临的一大难题是,项目所需购买的大部分土地归属于当地社区,而这些社区居民并不愿意出售土地。
如此一来,项目推进举步维艰。正因如此,投资者们在面对此类项目时都格外谨慎。不仅仅是在葡萄牙,在捷克共和国、芬兰、法国和西班牙等同样拥有硬岩锂矿的地区,投资者们也都持观望态度。
当然,露天采矿并非唯一的选择。锂还存在于地下的热咸水中。像Vulcan Energy这样的公司,在德国莱茵河谷持有17个采矿许可证,他们采用相对环保的方式,将地热泉中的盐水泵送到地面,过滤出锂后,再将剩余的水回注地下。这种方式对环境破坏较小,水损失微乎其微,且地面设施相较于露天矿更小、更清洁。
03.应对之策:突破阻碍的关键路径在欧洲锂资源开发的进程中,中国因素不容忽视。在2010年代,中国凭借一系列补贴和税收减免政策,迅速发展起庞大的国内锂精炼产能。大量精炼锂涌入市场,导致全球锂价大幅下跌,众多竞争对手在这场价格战中被淘汰。在当前锂价处于低位的情况下,欧洲仅有少数锂矿项目具备经济可行性。
但这绝不能成为欧洲裹足不前的理由,因为市场价格并非一成不变,长期来看,价格不会永远处于低位。目前,拉丁美洲、亚洲和澳大利亚的部分锂矿项目正在缩减规模,这将逐步缓解全球锂资源过剩的局面,未来锂价有望回升。

欧洲面临的挑战是多维度的。一方面,如果欧洲从战略高度出发,坚定决心生产更多本土锂,哪怕成本高昂,也必须加大对相关企业的支持力度。
欧洲虽然拥有公共资金,但资金来源分散,且通常由各国政府分别协调,这就导致资金在数量和使用效率上可能无法满足需求。因此,整合资金渠道、提高资金投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迫在眉睫。
另一方面,确保项目推进所需的文件齐全这一过程,在欧洲极其复杂且耗时漫长。繁琐的流程严重阻碍了锂矿项目的落地。简化行政流程,提高审批效率,是加快项目进程的关键。
只有欧洲成功跨越这两大障碍,目前尚停留在规划阶段的众多锂项目才有可能真正落地实施,欧洲在锂资源领域实现自主可控的目标才不会仅仅是一个美好的幻想,而是切实可行的发展方向。
文本来源 @《经济学人·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