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西小铜炮:晚清大员眼中的四磅山炮

醉笑红尘万 2025-01-05 19:17:31

笔者昨天写了篇关于法军1859年式4磅山炮的小文章,而后在评论区发现同好“NanjingYCChen”先生提到晚清金陵机器局曾经仿制过该炮,且对此撰有长文《晚清批量仿制的第一种线膛炮》论述。

从英国摄影师约翰·汤姆森(John Thompson,1837-1921)1871年摄于金陵机器局的照片中,可以发现地面上的确堆放着一门暂无炮架的火炮。

照片中的火炮形象确实与法军1865年发布的《4磅线膛山炮的陆海用法》(Service de terre et de mer du canon de 4, rayé, de montagne)中给出的4磅山炮形制颇为类似。

也和“NanjingYCChen”先生文中给出的航海博物馆、军博里的藏品照片如出一辙。

那么,晚清大员们会如何称呼这种仿制的法式山炮呢?笔者接下来就从沈葆桢、李鸿章的来往函件中提取相关信息。

首先是沈葆桢1874年6月12日(同治十三年四月二十八)在“牡丹社事件”背景下准备加强台湾防务时写给李鸿章的信件:

日意格谓新练之洋枪队,急切难用,惟台辕有惯战之洋枪队二万余,如能调一万南来,则陆路可无虑矣。渠又请于津营拨法兰西小铜炮五十尊,即四磅炮,每尊三百子,并炮手管弁前来。

也就是日意格(Prosper Giquel, 1835-1886)这个法国人主张让北洋方面拨付50门法式4磅铜炮,每门配备300发炮弹。

随后则是李鸿章6月25日(农历五月十二)的回信:

又法国小铜炮系宁局仿制,敝军步队多用之,津局现存二十尊,即可拨解;宁局存者尚多,尽可陆续应调。山战陆守,此为相宜。

接下来是沈葆桢7月3日(农历五月二十)转述的日意格说法:

日意格云,洋枪队若蒙允行,务恳带四磅炮十数尊,行仗尤为得力。

从“法国小铜炮系宁局仿制”、“山战陆守,此为相宜”可以看出,日意格、沈葆桢提到的“四磅炮”,李鸿章笔下的“小铜炮”,便是金陵机器局大量仿制的法式前装4磅线膛山炮。

这种炮身重量仅有100千克的山炮,的确非常适合彼时路况很差的中国现状,更是十分便于在多山的台湾战场运用,但要是与列强在开阔地带争锋,显然仍是力不从心。

难怪李鸿章在1873年(同治十二年)曾如此评价道:

该局现可用者,兵枪、林明敦后门枪、小铜炮三事,制中土则有余,御外侮则不足。

不过,等到法军在1884年登陆台湾时,他们手中的1859年式4磅线膛山炮或者说“法兰西小铜炮”居然还在缺乏挽马、道路艰险的恶劣环境中发挥了一把余热。

侵占基隆期间,法军陆战火炮中口径最大的6门12磅线膛炮被当做要塞炮使用,陆战中的野战火炮主力便成了旧式4磅线膛山炮和新式80毫米山炮,此外还有若干门下图所示的65毫米登陆炮和37毫米的哈乞开斯旋转炮。

由于80毫米山炮运抵数量不足,野战中数量最多、作用最大的便成了近乎“最后一舞”的4磅线膛山炮。

这些轻便火炮大多只需越南苦力充当代马输卒便可相对轻松地机动放列,弄得清方道员陈鸣志在次年感慨:

法夷占一高山,即安一大炮,无论崎岖山径,出队总以开花炮当先,并有九节炮分拆肩行,到处随可施放。我军不独无开花炮,即后膛枪亦甚寥寥,所以难于取胜。

0 阅读: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