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年刘伯承突然谈起:邓小平从来没上军校,张震一时接不上话

漫步时光旧梦 2025-04-03 18:17:27

1957年那会儿,张震刚当上南京军事学院的副院长,立马就去探望了刘伯承老将军,想跟这位军中的老行家学学经验。两人聊着聊着,刘伯承就想起了在大别山的那段日子,他突然转头问张震:“你说邓小平,他压根儿没上过军校,可打起仗来咋就那么牛呢?”

张震那可是南京军事学院里的佼佼者,1954年他去那里深造,由于表现相当亮眼,直接被留下来当了老师,没几年就一路晋升到了副院长的宝座。那时候,他正值壮年,军事才能备受瞩目,大家都觉得他的未来不可限量,所以刘伯承跟他聊起这事儿来,也是情理之中的。

但是,刘伯承提出的这个问题确实让张震挺头疼,他一下子不知道该怎么回答。琢磨了好一阵子,张震开口了:“我想啊,关键是他能做到心里有数,既清楚自家的军队,也了解敌人的情况!”

刘伯承轻轻晃了晃脑袋,接着说道:“邓小平啊,他虽然没进过军校大门,但在战场上用起军事上的那套辩证法来,那可是真有两把刷子!”这话一出,不光说明了邓小平在军事上的独到之处,还直截了当地夸了他的军事水平高。

129师迎来了他们的新任政治委员。

刘伯承和邓小平一起打仗好多年了,特别是他们俩一起带领129师的那13年。可以说,刘伯承算是很懂邓小平的人了。说到邓小平的带兵打仗本事,刘伯承那是最有资格评论的。

说起来,刘伯承和邓小平还真挺像的。刘伯承是1892年生的,邓小平呢,晚了12年,1904年出生,他俩的生肖都是龙。而且,他俩都是四川的老乡。刘伯承24岁那年就开始在护国战争中崭露头角,后来35岁时还跑到莫斯科的高级步兵学校深造,成了咱们军队里特别牛的军事头头儿。邓小平呢,他在法国留过学,不过比刘伯承早一年去了莫斯科,不过他去的是中山大学,学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那一套。

1930年那会儿,邓小平是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的参与者,而刘伯承呢,刚好在那时当上了中央军委委员。到了1931年,他俩这才头一回见面,一见面,彼此都给对方留下了挺好的第一印象。

1935年年初的时候,刘伯承和邓小平一起参加了特别关键的遵义会议,这会议意义可大了。到了1939年,他俩在129师搭档合作,从那之后一起带领129师,整整指挥了13年的时间。

1938年,抗日战争已经打响,那时候129师的政委张浩身体不太好。于是,毛主席就琢磨着得给129师换个新的政委。

129师可是我军里的顶梁柱,地位重要得很。说到129师政委这个位子,中共里头大家心里头最看好的就是两个人:一个是129师的副师长徐向前,另一个呢,就是那时候管着八路军政治部大事的任弼时。

徐向前和任弼时,他们都是129师的政委,各有各的长处,当然也不都是十全十美的。徐向前呢,他是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的优秀学员,带兵打仗的能力那是大家公认的。而且啊,他在129师已经干了好多年了,根本不需要适应什么新环境。任弼时呢,他在政治思想工作方面经验特别丰富,让他来当129师的政委,那肯定是轻车熟路,得心应手。

说白了,有个不太合适的地方就是,挺多人都觉得徐向前在军事上那套本事,更适合直接带兵打仗。可任弼时呢,他不光是中央军委的总政治部主任,还得兼着129师政委的活儿,这样一来,他的担子可就沉得多了,压力山大啊。

在那段过渡的日子里,刘伯承暂时一个人扛起了政委和师长两个重任。为了赶紧找到合适的新政委人选,毛主席特地找刘伯承商量,问他想选谁来做自己的帮手。

刘伯承嘴角上扬,直接跟毛主席表达了他的看法:“我这儿有个人,感觉特别合适。”

然后,刘伯承提到了“邓小平”这个名字。他接着说道,邓小平这人做事特别靠谱,脑子转得快,很懂政治工作,加上他们俩都是四川人,合作起来应该挺顺畅的。最关键的是,邓小平之前成功领导过百色起义,虽然他没上过正规的军校,但在打仗这方面,他可不是个门外汉。

刘伯承说明了为啥挑邓小平后,毛主席也很是同意。

那时候,邓小平在中共中央里是秘书长,不过毛主席还是很爽快地答应了,把邓小平调去当129师的政委,就这样,刘伯承和邓小平这一对搭档开始合作了。

事实证明,这次选择真是明智又对头。刘伯承和邓小平带着129师,总共8万多人,为我军的革命大事拼尽全力,立大功了。这支队伍成了我军里的一个传奇。

铁打的合作伙伴关系我们之间,就是那种特别紧密的合作关系。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没有丝毫的隔阂。遇到事情,我们都是一起商量,共同面对,就像是彼此的左膀右臂,谁也离不开谁。在工作上,我们分工明确,但又相互支持。谁的任务重了,其他人都会主动帮忙,绝不会袖手旁观。这种默契,这种团队精神,让我们能够一起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我们的合作,不仅仅是工作上的,更是心灵上的。大家彼此信任,相互理解,就像是一家人一样。这种亲密无间的合作关系,让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更加坚定,更加有力量。

刘伯承和邓小平搭档了那么多年,感情当然特别深。他们之间的关系,早就不是一般的战友和同事能比的了,而是成为了真心实意的好朋友和贴心人。

刘伯承是大名鼎鼎的“十大元帅”里头的一位,人称“军中之神”。他曾在苏联很有名的伏龙芝军事学校深造,打下了不少胜仗,战功赫赫。但刘伯承经常讲,他能取得这些成就,离不开邓小平的支持,而且他和邓小平特别合得来,爱一块儿共事。

1927年,邓小平从国外回来,就直接去了西安的中山军事学校上班。

那时候,咱们军队常派人去苏联这些国家深造。但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先让在前线打仗的军事指挥官去国外进修军事。像邓小平这样的政工干部,主要是搞思想政治、组织群众工作这些日常事务。

邓小平接任129师政委的职务后,就算是正式上了战场前线。他得适应全新的岗位和职责,迎接新的挑战。

首先,邓小平得去了解并跟上刘伯承这位个性十足的搭档的节奏。

刘伯承处理事务特别认真,不管大小事儿都抓得很紧。他对上级的命令总是严格遵照执行,一点不含糊,工作起来一丝不苟。不过,跟同事和下属在一起时,他又特别随和,因此大家都很尊敬和喜欢他。

当政委的邓小平,跟刘伯承配合得相当默契。他慢慢察觉到,刘伯承的性格跟他特别搭。邓小平这人吧,眼光独到,小事儿都能看出大问题,碰到不对的事儿,他也是直接说出来,一点不含糊。刘伯承呢,跟邓小平正好互补。这样一来二去,两个人合作越来越顺,也越来越信任对方,最后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搭档。

听129师的老同志们讲,刘伯承和邓小平在工作中那是互相撑腰,配合得相当默契。刘伯承定下来的事儿,你要是再去找邓小平问,他准会告诉你:“照着刘伯承的决定办就对了。”

要是邓小平交代了啥事儿,你去问刘伯承,他肯定也会回答:“就按邓小平说的来办。”他们那种一点不走样的执行力和铁打的团结心,绝对是刘邓带领129师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

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中,邓小平和刘伯承都配合默契,彼此扶持。

当部队踏进黄泛区那片泥泞地时,邓小平直接扶着刘伯承,一起走了好几十里路,都是烂泥地。他一路上不停地提醒大家,刘伯承工作特别多,身体有时也吃不消,得多关心关心他的身体,尽量别老去烦他。

百团大战那会儿,刘伯承为了赶紧研究战术,得赶紧把窑洞墙上地图的地名都琢磨透。大半夜的,邓小平就拿着蜡烛,紧跟着刘伯承。刘伯承手指到哪儿,邓小平就立马读出那地名,俩人配合得挺默契。

1942年,中央专门给刘伯承办了个生日派对,邓小平在会上说了几句心里话。他说,自打跟刘伯承搭档,两人工作生活都形影不离,合作得相当默契。虽然工作上偶尔会有不同意见,但都是为了大伙儿好,心里装的全是集体利益。他们俩从不为个人那点面子和得失操心,刘伯承还老叮嘱周围的人,让大家心里多装着国家和老百姓。

后来,在整理刘邓一起工作时的资料时,大家惊讶地发现,那时候的电报几乎都是他们俩一块儿签字的。重要的文件啊,也都是他们俩一块儿琢磨出来的。比如说,有的段落是刘伯承写的,有的段落则是邓小平搞的。这么做就是为了把两个人的好主意都凑一块儿,让工作干得更漂亮。所以,说到刘邓这一时期的思想,通常都是得把他俩的放在一起琢磨才行。

邓小平的“战争策略智慧”邓小平同志有一套独特的“战争策略智慧”。他善于从战争的全局出发,深入剖析战争的内在规律,制定出既符合实际情况又富有前瞻性的战略方针。在他的这套智慧中,军事行动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紧密相连。他强调,在制定军事策略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确保策略的全面性和有效性。邓小平还特别注重战争的灵活性和创新性。他认为,战争形势千变万化,不能固守一成不变的战术。因此,他鼓励军事指挥员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战术,勇于创新,以出奇制胜。此外,他还强调军事力量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重要性。在他看来,强大的经济实力是支撑军事力量的基础,而军事力量的强大又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这种相互促进的关系,构成了他战争策略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的来说,邓小平的“战争策略智慧”是一套全面、灵活且富有前瞻性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的军事建设和国防事业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那刘伯承提到的“军事辩证法”到底是个啥东西呢?说白了,它就像是邓小平的一种思考方法——你得先瞅准问题的关键所在,接着对症下药,琢磨出解决它的招儿,可别啥都管,跟没头没脑的苍蝇似的瞎忙活。

没读过军校就一定当不了顶尖军事指挥官吗?看看邓小平的经历就知道了。在从军的日子里,他巧妙运用军事辩证法,一次次给我军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战绩,真是立下不少大功。

邓小平1929年在军事上开始崭露头角,是在百色起义那会儿。那时候,蒋介石和桂系军阀正打得火热,邓小平和张云逸就到了广西。他们经过一番筹划和组织,给红七军和红八军的建立铺好了路。当敌人想要反扑时,邓小平毫不犹豫地拿起枪杆子,发动了那场有名的百色起义。

打仗那会儿,邓小平又把他的军事本事露了出来。国民革命军的第八军一成立,邓小平就管起了政治方面的事儿。他忙活着联系老百姓,还琢磨出一套挺管用的工作路子。

琢磨了敌我态势、地理环境、天气条件这些关键点后,邓小平给出了他的军事看法:游击战是主打战法,不过要是条件合适,打运动战也是个选择。

换句话说,邓小平还是赞同以游击战为主的路子,不过他觉得军队应该包含多种类型,像游击队、自卫队这些都得有。

从1940年开始,邓小平就在太行军区着手增强民兵的实力,给游击战广泛深入到各个地方创造了条件。

在那个时候,邓小平对打仗的策略进行了更加细致的琢磨。看着太行军区那边的情况,他琢磨出一个新的打仗点子,那就是敌人往前冲,咱们就往后撤。得看敌人的兵力是怎么布置的,然后咱们再调整自己的打法,让游击战打得更准更狠。

敌军瞧出了我军的战术路数后,就开始调整他们的打法,对我军展开了反击。邓小平随即提出一个新策略,那就是“敌人推进,我们也推进”。

邓小平提到的“敌人进攻时我们主动出击”,意思就是说,当敌人来攻打我们时,咱们得赶紧派兵去攻打他们的补给线、铁路要道和重要城镇这些地方,专门挑他们的软肋下手。这样一来,敌人的兵力就会被咱们扯散,咱们也算是用进攻的方式达到了防守的效果。

这一招让对手完全没料到,邓小平在军事方面的智慧和策略真是让人不得不佩服。他在军事理论和战略规划上的能力,实在让人惊叹。

咱们得“拒绝无感”!

抗日战争越打越激烈,邓小平这时候大展身手,用他的战略眼光和组织能力,把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那糟糕的局面给掰了回来。

1941年以后,日军搞起了“治安加强”和“烧光、杀光、抢光”那一套,一步步侵占我们的根据地。那时候,天灾也特别多,真是雪上加霜,给我军造成了不小的麻烦。在这个紧要关头,邓小平又一次看穿了问题的要害,他根据实际情况,迅速想出对策,进行了调整,抗日根据地的形势这才慢慢好了起来。

邓小平明白,要想改变现状,关键得从思想观念上入手。他说,现在咱们军队在战略上挺被动的,有些人思想上没准备好,对困难看得太轻,甚至还出现了不想打仗的念头。

那年4月,《党的生活》杂志上,邓小平写了篇文章,他说咱们得“拒绝迟钝”,得让党、政府、军队和老百姓之间配合得更紧密,对当前的形势得时刻保持清醒,反应要快。

他说,有些人老是往后退,既不去琢磨敌人,也不分析战场形势,对可能遇到的难关心里没数,打起仗来没招儿,这就是“麻木大意”......这些都是咱们部队得赶紧想办法搞定的事儿。

邓小平接着强调,咱们得“思想教育加上纪律处分”两手都硬,这样才能保证战争走对路,前途一片亮堂,把心里的疙瘩和想法都解开。同时,对那些坏行为,咱们得严惩不贷——不能光想着遮遮掩掩,把问题严重性给忽略了,得时刻提着心,找出解决问题的招儿来。

这篇文章叫做《拒绝麻木,扭转太行区的艰难形势》,里面主要讲了邓小平的看法:咱们得靠扎实的武装斗争当头炮,跟敌人全面开打。这不光是要打散敌人的队伍,还得在文化上跟他们斗,得更紧地跟老百姓站在一起,还得把组织工作做得更细。

思想问题一解决,我军的战斗力立马上了个大台阶。1942年那会儿,阎锡山军队豁出去了,猛攻我们。好在邓小平指挥了浮翼战役,成功抵挡。到了第二年,林南战役又是一仗,直接干掉了庞炳勋、孙殿英那帮伪军,让根据地转危为安。

就在这时,邓小平提出了“降低地租和利息”的主要思路,让党组织变得更有活力,寻找积极分子,老百姓参加革命的积极性也更高了。

1943年刚开始那会儿,在太行分局的一次集会上,邓小平又强调了得搞“一体化”的斗争,说白了,就是要让大家的行动都合到一个拍子上,步调得一致。

基于这个理念,邓小平带头组建了“武装战斗小组”。这支队伍在当时可是我军的尖兵,不光能打硬仗,还擅长搞政治工作。他们悄悄摸到日伪军的老巢里,把敌人的力量给拆得七零八落,效果杠杠的。

邓小平出手后,局势一下子就变得明朗了。1947年,刘伯承和邓小平带着晋冀鲁豫野战军的主力部队,一路冲进了中原地区。到了1949年,邓小平担任了渡江战役总前委书记,在他的指挥下,我军顺利攻占了南京,这真是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胜利。

邓小平在抗日战争那会儿,真是表现出了超凡的智谋和勇气,对我军拿下最终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刘伯承对邓小平的军事才华给予高度评价,那也是理所当然的事儿!

0 阅读:15
漫步时光旧梦

漫步时光旧梦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