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素来看重张良,韩信死时张良为何不阻止三条理由告诉你

爱小八卦的小姐姐 2020-06-12 13:48:02

刘邦素来看重张良,韩信死时张良为何不阻止?三条理由告诉你

首先,刘邦对张良言听计从,是指的刘邦与项羽楚汉相争的时代,刘邦想依仗张良的谋略对付项羽。而韩信被杀已是大汉天下初定之时了,此时的刘邦功成业就,踌躇满志,根本不会听谁的话。其次,韩信被杀之时,刘邦正率兵在外地平叛。严格来说,韩信并非刘邦所杀,而是被吕后和萧何合谋杀死的,当然也不能排除刘邦幕后主使的可能。

一、张良很识时务,他不想阻止。

用“一条好汉三个帮”这句俚语来描述刘邦成就千秋霸业的历程非常恰如其分。对于创业打天下时代的刘邦,萧何,张良,韩信,三人各具所长,缺一不可。因此在历史上,三人又被称为“西汉三杰”。其中萧何资历最老,曾为刘邦举荐了许多栋梁之才,韩信就是他拉来的;张良足智多谋,是不可多得的智多星军师。

而韩信,则是个军事奇才。在楚汉战争中,韩信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平定魏国,又背水一战击败代、赵。之后又北上降服了燕国。他被后世人奉为“兵仙,战神”,他统领士兵打仗的本事,甚至胜于刘邦。他被萧何誉为“无双国士”。连刘邦自己都说“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韩信功勋卓著,因此在天下初定的大汉王朝具有极高的地位。在他统领过的,与他一起出生入死共创大汉基业的士卒中有一呼百应的威望。当时七个诸侯王势力范围广阔,拥有军队,征收赋税,实力足以与朝廷抗衡。而且个个骁勇善战,足智多谋。

在刘邦的心中,这些手握兵权的武将的存在本身就是威胁大汉政权的一颗颗地雷,早晚得一一铲除。而韩信更是七王之首,说他“功高震主”一点不为过。刘邦把他由齐王改成楚王,再由楚王贬至淮阴侯,明眼人都看得出,这就是要灭了他的节奏啊。

刘邦忌惮每一个可能觊觎他皇位的人,他甚至不放心跟着自己出生入死,忠心耿耿的连襟樊哙,何况是打仗本事比他都大的韩信呢!“兔死狗烹”,自古君王大致如此。刘邦也不例外。这些张良心里明白得很。他是韩国贵族的后裔,依靠刘邦推翻了秦朝,报了家仇国恨就了了心愿了。他可不想招惹与自己无关的是非。

后来,天下平定,张良做出退隐的人生选择,去跟着赤仙子学道,也表明了他这种想法。

二、韩信咎由自取,张良不能阻止。

如果仅仅是功高震主或可原谅,关键是韩信还先后三次在刘邦被困,危难之际提条件,索要封赏要挟刘邦。

韩信第一次要挟刘邦是在平定齐国后。他自我感觉功劳卓著,便派使者送信给刘邦,请求立他为假齐王。当时,刘邦正被项羽围困在荥阳,形势危急,对韩信这样居功要挟之举当然十分愤恨。

第二次,是刘邦与项羽决战于垓下前夕。刘邦约韩信,彭越出兵,合击项羽,两人却按兵不动,结果刘邦大败。在张良的建议下,刘邦被迫临时为韩信加封土地,并封彭越为梁王,两人这才率兵前来,估计刘邦当时就有杀了他的心。

第三次是赵相国陈豨发兵反叛。刘邦亲自率兵平叛,临行前令韩信随从。不料,他竟然称病不从。这显然又是在要挟索取。

这三次临阵要挟,让刘邦从心底里对韩信打上了解不开的死结。刘邦当时就气的破口大骂,是张良从大局考虑,一次次劝说提醒,告诫刘邦现在是必须要重用韩信的时候,刘邦才压下怒火,一次次跟他妥协。

在这种背景下,刘邦平定了天下,腾出手来了,不收拾韩信才怪了。而此时,时局今非昔比。张良如果再劝阻刘邦,不但他肯定不会听,没准儿还会连累自己。张良那么聪明的人,才不做这费力不讨好的买卖。

三、张良与韩信交情不深,张良没必要阻止。

张良跟随刘邦较早,因此他对刘邦的忠心要远胜于他跟韩信的交情。韩信是后来加入的,他们二人之间并没有多么深厚的革命感情。“萧何月下追韩信”,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典故。

韩信和萧何的关系应该算得上铁杆儿了。然而杀韩信,具体策划人正是萧何。铁杆儿好朋友已成仇敌,只不过是普通朋友的张良,当然没必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救他了。

况且,韩信的军事才能是有目共睹的,霸王项羽都是其手下败将,那么刘邦死了之后,还有谁能控制得了他呢?与其给大汉江山留下韩信这么个隐患,刘邦觉得还不如提前为儿孙将他铲除掉。作为汉朝的开国大臣,张良既然洞悉刘邦的这份深谋远虑,又怎么会去阻挠呢?

根据以上分析,小编认为,韩信虽是军事奇才,他的死,也确实令人为英雄扼腕,但他的政治智商实在令人不敢恭维。他既不识时务,又不会做人。所以,当萧何选择了为吕后出谋划策,韩信就成了任人宰割的鱼肉。

而唯一有可能救他的张良,无论出于何种考虑,都不会去救他。毕竟这是刘家的天下,多说无益不说,弄不好还会引火烧身。

少管闲事,明哲保身,自然是聪明人的上佳选择。

各位看官,你们觉得呢?欢迎下方留言评论。

0 阅读:3

爱小八卦的小姐姐

简介:爱小八卦的小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