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国内一批顶尖的考古学家参与了一项巨大的考古工程,这次考古过程中发现了一顶目前为止全国仅有一顶的纯金皇帝帽子。
虽然考古过程中发现了无数精美的文物,但参加这场考古的人却大多抱憾终身。
身为主要负责人和发起者之一的郭沫若,也因此被后人指责。这就是1957年的明代定陵考古工作,定陵考古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又为什么被人们称为最遗憾的考古?
(金丝翼善冠)
一、曲折的考古过程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经历近百年战火的侵蚀,新中国的史学研究也逐渐从战争的阴影之下走出来,开始探索更多新的领域。中国漫长的历史和丰富的考古资源,吸引了众多考古学者的目光。
当时我国的明史研究还没有更多的史料支持,在此背景之下,明十三陵就成为了关注的焦点。一些官员希望对明十三陵的长陵进行发掘,但是明十三陵长陵规模巨大,保存完好,发掘的难度和工程量都很大,因此被迫放弃了对长陵的挖掘。
但这些人并没有因此放弃对明代帝王陵墓的考古发掘工作。所以当时的考古人员和官员决定,先发掘一下规模相对较小的陵墓。
(长陵图片)
就在考古人员勘察其他陵墓时,定陵进入了考古人员的视野。
原来,定陵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发生了导致塌陷,表面出现了一些小的漏洞。这为考古人员寻找墓道等工作提供了条件。
于是,郭沫若和吴晗等,将对定陵的发掘计划上报国务院。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对定陵的发掘工作正式开展,定陵也因此成为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国务院批准的,对帝王陵墓的主动考古发掘计划。
(定陵图片)
尽管定陵的规模相对长陵来说较小,但在当时的情况之下,发掘定陵仍然面对着很多挑战。
1956年,考古学家进入定陵之后发现,墓室石门紧闭,仅有一条几厘米的缝隙可以让考古人员勉强观察里面的情况。
他们发现巨大的石门背后抵着一块顶门石,想要打开石门,必须想办法移开这块石头。
不能打开石门,仅凭几厘米的空隙,要怎样移开呢?来硬的,直接硬推,还是采取其他暴力手段呢?很显然,为了保护定陵文物,硬来是不可行的。
(《永乐大典》已被毁,现存只有一小部分)
如何进入定陵,成为了摆在考古人员面前的一个难题。
这时,有考古人员想到,可以用历史文献中记载的“拐钉”尝试打开石门。但现场根本没有人见过“拐钉”的实物,只能根据猜测制作了一个头部弯曲的铁板条。
就这样,顶门石被推开,考古人员终于进入了定陵之中。
(顶门石示意图)
二、定陵奇珍定陵给考古学家带来的震撼是巨大的。巨大的棺椁内,万历皇帝和皇后的遗体安卧在内。
帝后身上覆盖着精美的锦缎,各种精美的陪葬品被放置在墓室和棺椁之中,部分金器散落在外,一代皇帝万历的墓室就这样呈现在了考古人员面前。
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地清理着现场,多达百件的金器和数百件衣服、布匹等小心的取出以待后续的研究。
(万历皇帝宝座图片)
在众多的陪葬品之中,有一顶帽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它就是今天著名的——金丝翼善冠。
现场一共出土了七顶帽子,每一顶都精美非常,展现了明代手工匠人的高超技艺。
这顶金丝翼善冠被放在一个木盒之内,发现的时候仍然保持着黄金的光彩和色泽。
金冠的帽壳部分用518根近0.2毫米的金线编织而成,细密的金线纵横交错,整个帽壳部分金丝分布十分均匀,没有任何打结的地方,看上去匀称、协调。
(金丝翼善冠侧面图)
金冠两侧焊接着二龙戏珠的装饰。龙身细节清晰可见,八千四百片龙鳞按照图案设计排布在金冠两侧。金制的龙头威严生动,龙须飘逸灵动,龙爪锋利。盘旋嬉戏的两条金龙昭示着墓主人尊贵的身份。
更让人赞叹的是,这顶尽管的许多部分需要工匠焊接而成,在薄如蝉翼的金丝纱帽上进行焊接,十分考研工匠的技艺,稍有不慎,金冠的美丽就会大打折扣。
到目前为止,技艺如此精湛的金丝冠国内仅发现一顶,可以说,这顶金丝翼善冠是世界级的珍宝。
(凤冠图片)
除此之外,定陵之中还发现了许多其他的饰品,比如明孝靖皇后的十二龙九凤冠,七条金龙口含宝石,凤凰的眼睛也用较小的宝石进行镶嵌,珍珠串成的链条垂挂在凤冠上,整个凤冠呈现出一派华丽景象。
三、定陵考古带来的反思发掘定陵的收获是巨大的,损失可能比收获还要大。
受限于当时文物保护和考古技术,定陵被打开后,许多珍贵的文物迅速腐化,特别是其中一些精美的丝织品。
此外,当时的文物保护知识和意识也十分有限。
(定陵出土文物)
在对定陵出土的丝织品进行清理和保护时,有工作人员将丝织品进行了简单的装裱。作为古代服饰研究专家的沈从文到场后发现,这些工作人员在对丝织品进行装裱时,显露的是织物额反面。
这对沉睡了千百年的文物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打击。沈从文因此愤怒痛心不已。
定陵发掘的巨大成就,使国内各地的考古机构和考古工作者掀起了一股主动发掘的热潮,他们摩拳擦掌,准备向当地的古代陵墓进军。
(沈从文图片)
此时,获悉定陵文物被破坏现状的郑振铎、夏鼐等人认为,不能再继续这种盲目、无序的发掘。他们郑重向国务院提交了建议,很快,这份建议就得到了周总理的批复,终于制止了这场堪称灾难的考古风潮。
时至今日,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和考古观念相比建国初期有了很大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当时仓促的发掘定陵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
定陵的灾难让人遗憾,但放在历史发展的长线上看,这种遗憾又好像是必然发生的。正是因为在定陵和其他一些陵墓发掘带来的经验教训,今天的考古工作者才有了更先进的文物保护意识,才使更多国宝免遭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