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乐。雅乐是什麽?如其名,是一种清雅、纯净的音乐。大体上,“雅”是指在宗教仪式中所使用的乐曲。其中,“周公为礼乐”和“孔子习乐”均属于雅乐范畴。西周时期,礼乐繁茂,但到了春秋时期,则“礼”的瓦解,“雅”的消亡。秦时期的雅音乐几乎濒临绝迹。但在汉朝却出现了一个了不起的人物,那就是叔孙通。这位先生精通礼乐,为汉代立下了大功,为汉代编撰了大雅音乐。刘邦虽然是个草根,但他还是按照叔孙通规定的规矩举行了朝会,他很高兴地说:"我总算明白了,帝王为何如此高贵!"据《汉书·礼乐志》记载:"叔孙通在高祖时,以秦人为乐师,为祠堂作乐。在庙门口,请来了一位神仙,然后演奏了一首《嘉至》,这首曲子就像古代的神仙降世一样。天子进庙,奏《永至》,谓其节令,与古代的《采荠》《肆夏》相似。千秋上,《登歌》,一人一曲,不以箫音,不以音律,而以其所处之处,皆为其所闻,亦如古代《清庙》。然后是《登歌》,然后是《休成》,这是美的天神的盛宴。皇上在酒东厢落座,一曲《永安》,既是美礼,也是成了。”文启所奏五曲《嘉至》,《永至》,《登歌》,《休成》,《永安》,皆为叔孙通所奏之新雅曲目,实属丰硕成果!
但最正宗的,也是最上乘的,就是“六代之乐”了。所谓“六代之乐”,就是黄帝,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武等人所推崇的“雅”音乐。到了秦,余下的仅有《韶》与周武《武》这两首“六代之乐”。大概是因为这两个舞蹈已经被毁掉了,所以在汉朝的时候,将这两个舞蹈重新命名为《五行》和《文始》。现在的雅曲有一个很大的问题:不知道它的意思!《汉书》中有这样一段话:“秦朝初起,乐府中有一种叫‘雅乐’的人,他们的音乐,都是用来记录他们的声音,而不是用来表达他们的意思的。”乐师弹奏完之后,说:“这首歌很美,舞也很美,可这首歌代表着什么?”乐师一头雾水:“我不明白,我父亲和我祖父也不明白!你就这么演奏就行了!”
俗乐。所谓“俗乐”,指的是与“雅乐”相对应的“俗乐”。在这一时期,最有名的俗乐当属“乐府新声”。《汉书·礼乐志》中说:“汉以乐府之名,集诗词于夜间吟唱,有赵国、代国、秦国、楚国之歌。李延年被任命为副总管,并引荐司马相如等十余人,为他们的诗词歌赋,以及他们对音乐的见解,并以八个音符,编成了十九首曲子。”这也难怪。雅乐这种东西,不是已经遗失了,就是不知道它的意思,皇帝怎么可能接受得了?汉代,帝王建立了乐部,收集民间音乐和舞蹈,以缓解当时的社会生活。所以,朝廷有两大乐部,一是太乐,一是乐府。太乐掌管雅乐,乐府掌管俗乐。双方看似井水不犯河水,但时间一长,问题就出来了。
自从汉武帝建立了乐府之后,汉朝的帝王就一直在倾听民间的音乐,所以乐府的规模才会越来越大,而那些乐师也会越来越受欢迎。汉代乐府特别兴旺,以倡丙强,景武极等为尊。王侯贵戚更是公然和皇上争抢歌妓。汉成帝第二任皇后赵飞燕,我们都很清楚!她还学过歌舞伎儿呢!乐府民间音乐的繁荣演变成了一种腐败。汉哀帝对这一现象极为反感,于是立即颁布法令禁止音乐。所有人都在检查着这堆乱七八糟的东西,他们发现,至少有一半的人,必须被砍掉。八百多名学员,被开除了四百多名,剩下的三百多名学员,都是与太乐相符的。表面看来,这是一场对乐府的毁灭性的灾难,其实不然。他们都习惯了世俗的音乐,但雅乐却一直都很平淡,没有人愿意创作出新的。民间音乐依旧盛行,有的还被改造成了雅乐,例如唐山夫人的《安世房中歌》,以及乐府的《郊祀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