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表象,重新认识关系,开启新世界的大门

斯威国学 2024-03-25 09:14:50
经济思维 / 第三章 整合律 本章我们就要进入到关系的世界当中。 虽然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关系中,我们很多人对关系的认知却很有可能停留在表面。 很多人理解的关系就是搞关系,认为我们中国文化是关系文化,这个关系文化就是拉关系,走后门,请客送礼,吃喝玩乐,似乎这些就是关系的全部。还有经营人脉一说,酒会参加了,名片递出去,认识了一些所谓上层人士,似乎人脉就变广了。有的人认为关系就是走出去多认识人,聊聊天,游山玩水,结成朋友。 这就把关系理解浅了。 甚至有些做管理的人认为大公司要学美式管理,以制度为优先,通过岗位说明书等等一系列工具,把人设计成可以标准化的东西,人就跟零件似的,你离职也不怕,很快就有跟你差不多的零件替代你。好像这样做,关系就不存在一样。并且,他们把美式的制度化的管理跟中国式的管理对立起来,认为一个靠制度,一个靠关系,这仍然是把关系理解浅了。 还有人说,越是房价贵的地方,人才越多,越不用靠关系,也越公平,人才越爱来,房价越贵。听上去挺有道理的,但是这显然也是把关系理解成为前面讲到的那种关系。某些地方需要关系,某些地方不需要关系,似乎关系并不是必须的,而是可有可无的存在。当然不可能!关系任何时候都存在。人才来还是不来,不用靠关系了吗?不是的,人才来,也是因为那个地方有吸引力,当然主要还是那个地方的人有吸引力,不管是什么样的吸引力,依然逃脱不了关系。 其实,关系存在于任何组织中,存在于任何系统中,可以说我们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关系当中。即使睡觉,我们也与床,房间,地球有关系。人际关系中,小到交朋友组建家庭,大到组建团队开公司,开办工厂,再大的到国家管理以及国际之间的合作,哪一样不在关系中?即使不在人际关系当中,我们生活在深山老林,再也不与其他任何人联系,我们仍然与地球有关系,与深山老林有关系,我们要吃喝,至少也要与周围的环境有关系,与食物、房子有关系。就像鲁宾逊即使被迫生活在孤岛上,仍然生活在关系中,他一定与小岛,与野兽鸟虫,与岛上的植物有关系,这就是人与物的关系。 即使是主要靠制度的美式管理,每个人都被当成零件,并不是说关系已经不存在,问题只是在于这个关系如何连接,是强还是弱的问题。用制度把人像机器零件一样连接在一起,互相之间没有什么互动,似乎减少了人际间的摩擦,对组织来说可能很有效,其实这里面会存在很大的问题。而一群人心甘情愿地与你一起工作呢?其实更有效,每个人不仅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并且能够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而做到后一种,需要管理者更加深入的理解关系,把人有效整合起来。 关系的内涵远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丰富和深刻。可以说,理解了关系,我们才能真正打开新世界的大门,进入别人的世界,或者让别人进入我们的世界,从而扩大经济圈,把情境顺畅地运转起来。 关系的连接有四种,有两种基本连接模式:连接于良好的内在感受与连接于得到与付出的平衡,以及两种高级连接方式:连接于角色的恩义与连接于身份的仁爱。而我们最常见的连接就是前面两种最基本的模式,最多上升到连接于角色的恩义。关系连接于哪一层,情境融合到哪一层。而哪一层融合得最深?当然是连接于最高层:仁爱。三国中,刘备一直高举的是仁义的旗帜,所以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他的队伍。 只连接于前面两种,关系是非常容易断裂的。 比如说,一个单位,招到人,发了工资,似乎这些人就已经与这个单位建立了关系,整合到你们单位当中来了。你会发现,招人进单位只是第一步。对于关系的更深层次建立,发工资给足钱有没有用?有一定用处,但是,金钱并不是致胜法宝。留住一个人,要留住的是他的心。关系到位,情感会远远超越金钱。想想看,有钱的张飞愿意跟随一个穷困潦倒的刘备,靠的是什么?兄弟之间的恩义连接。 一个家庭,并不是说两个人结了婚就万事大吉,这才是婚姻情境发展的初始阶段,如果两个人停留在你负责赚钱养家,我负责貌美如花的观念上,这段关系并没有什么连接,就会出现极大的危机。我们国家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整合,并不是提出一带一路的概念,别的国家就会主动围着我们国家转,而是需要我们国家进行一系列的操作,将其他国家融入进来。 关于连接的四种模式,将在后面讲到。 关系的加强依靠沟通,如何与其他人沟通、交流?情境中,员工积极性不高怎么办?如何有效促进孩子成长?我们更多时候是防患于未然,什么样的情境有漏洞?如何发现情境的漏洞?如何修正?如何打造志同道合的团队?如何准确理解关系,整合关系,建立牢固的关系,调整关系,运用关系把事情做到简单、直接、高效,实现凡事必成?这是这一章整合律及接下来的章节所讲到的内容。 很多学科经常使用一些模型,先把复杂问题概括、简化、抽象出来,反映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性质,然后用逻辑证明得出抽象的理论模型,再把抽象的理论模型应用于社会,得出现实社会中一个个具体的结论。经济思维也一样,我们经常需要把问题抽象成为思维模型,然后再从这抽象模型去思考现实问题,这就有了思考的内容。 我们把情境及情境中的关系抽象出来,让大家有思考的内容。 认识关系,首先得了解我们每个人的思维与情境。 思维是我们每个人的核心,思考什么、怎么思考,决定了我们每个人成为什么样的人。思维是有内容的,如果没有内容,也就没有了思维,就像电脑没有软件,就像做饭没有食材。思维的内容只有两个素材,一个是人,一个是物。人与人互动,人与物互动,就变成了事情。这个事情是在一定的客观环境中发生的,带有主观的认识、主观情绪,因此称为情境。 环境是客观系统,情境也是一个系统,只不过是带有主观色彩的系统。 一个人思考的内容主要是物,那么,他与物的连接更深,而与人连接较少。很多人工作几年得不到晋升,很委屈,这就需要思考自己与人的连接有没有存在问题。比如有些单位员工认为我把手头工作完成得特别好,我的能力强,我就可以升职,结果升职加薪没有他的份,感到忿忿不平。 只要是人,都在情境中生存和发展。有系统就有框架,有组织架构,没有哪个人能够脱离情境或者脱离组织而存在。孩子生长在家庭的情境当中,成年之后到单位去工作,必须得接受单位这个组织所指引的方向,走在组织修通的道路上。没有哪个人能够独立在组织之外,即使当老板,依然要在自己建设的公司这个组织架构之内存在。遵循国家这个大组织的法律法规。 这样的由人构成的组织就叫基础情境。家庭是人际间最小的组织形式,两个人就可以构成一个家庭。因此,家庭是最基础的情境。 考察一个三口之家,有男人、女人和孩子。人际关系中,三个人四个关系,男人和女人,男人和孩子,女人和孩子,男人、女人、孩子共同的关系,男人、女人在外工作,回家做饭打扫卫生,孩子在学校学习,回家写作业,玩玩具,几个人还可以共同做饭,看电视、电影,一起出去旅游,这些叫做事。 在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有几个元素,人、事、物,组成了家庭这个基础情境。 情境不分大小,都由这三个元素构成:人、事、物。其中,人是基础情境的主体,物是基础情境的保障,事是人和人、人和物的连接。 回顾一下你所处的情境,是不是如此? 你在商场购物,这个情境有两个主体,你和售货员,购物是事,衣服是物。你和售货员之间的关系是由购物这件事连接,你与衣服、售货员与衣服有连接。 你是公司的老板,你在跟员工开会,在开会这个情境,情境的主体是你和各个部门的员工,讨论的事连接你和各个部门的员工,你们各自也会与情境中的物有一些连接。 国家这个大情境,人这个主体有14亿,最大的事就是经济发展,三年规划,五年规划,百年大计,所有人都围绕着经济发展开展自己的活动。下面的每个小组织有小组织的事,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事。这三年,我们不仅围绕经济发展,还要围绕抗疫这件事展开我们的行为,人与人的关系更为复杂。 了解这个基础情境有什么好处呢?人们经常说,人心叵测,人际关系太复杂,我们无力应对。那是因为他们把问题复杂化,我们需要做的是从本质去思考,而本质反而是最简单的。我们在思考任何问题的时候,都可以在情境中思考。对于任何一个问题,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境?其中是什么事?有哪些人?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是什么样? 这样,从最基本的内容出发,我们才能考虑得清楚。 本章称为整合律。整合的是什么?将不同情境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共同的、可控的情境。情境的融合靠关系的连接,如何在事情中,把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牢牢地连接上,这是接下来的内容。 但是,我们要知道的是,本章虽然我们已经进入新世界,但是前两章是基础中的基础,前两章没有研究透,后面的关系的建立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也是很多管理学课程,教人怎么跟别人搞好关系的课程看上去让人热血沸腾,一到自己实施的时候,无从下手的根本原因。
0 阅读:1

斯威国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