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讲话时,毛主席说:“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
毛主席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1944年1月25日,是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中国人民共同的新春佳节。这一天,延安的农村到处张灯结彩,呈现出一派欢乐祥和的气氛。
春节期间,为了表达对人民群众的关怀,毛主席特意在枣园小礼堂,举办了一场宴会,请村里的乡亲们来此吃饭。
考虑到村里的人数较多,小礼堂容纳不了这么多人,毛主席便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由每家每户派出一位代表,代表这个家庭来小礼堂参加宴会。
当天,在乡亲们来到小礼堂的时候,礼堂里已经摆了十几桌,桌子整齐地上摆放着软糕、油馍、麻糖等好吃的东西。这些,都是乡亲们自己带过来,并由工作人员摆上去的。
入座后,大家发现在每一桌都有一位中央领导作陪,大家在一起有说有笑,欢度新春佳节。
期间,毛主席和大家一一握手,送上新春的祝福。在敬酒的时候,毛主席笑着对乡亲们说:“你们都是我的老邻居,不要讲客气,过几天我还要到你们家里去拜年呢。”
春节期间,毛主席家里还来了一位特别的客人,他的名字叫做杨步浩,是陕甘宁边区著名的劳动模范。
杨步浩之所以在春节期间来到毛主席家里,是因为在他的心里,没有毛主席就没有他今天的好生活。
1905年11月28日,杨步浩出生在横山县魏家楼乡杨家楼村。
由于出身于贫苦农家,杨步浩从小就朴实勤快。然而,命运的不幸还是降临在了这个孩子的身上。
1913年,杨步浩的母亲去世。从此,杨步浩成了一个失去了母爱的人。后来,为了生存,杨步浩不得不给地主当了小长工。
那时候,杨步浩不仅要给地主家干重活,还要倒屎倒尿。即使如此,地主都不给杨步浩穿暖吃饱。那时候,杨步浩家里还欠了一些债务。
1928年,横山大旱,杨步浩家里实在无钱还债。于是,杨步浩便跟随父亲逃难到了延安,流落川口石家畔,以乞讨的方式艰难生活。
后来,他的父亲也饿死了。此后,杨步浩成为了一个孤儿。为了能够活下去,杨步浩种了一些田,再打一些工,勉强维持着随时可能熄灭的生命之火。
1932年,地主、团总告诉杨步浩,要缴纳6元钱。
然而,杨步浩根本就没有钱给他们。后来,杨步浩被打了40军棍,在家里躺了半个多月,才下了地。
后来,陕北红军来到这里领导人们与地主斗。杨步浩觉得这才是人民的队伍,便参加了赤卫军,为红军服务。
1935年10月,毛主席率领中央红军,来到陕北。
不久后,红军解放了石家畔,开始给乡亲们分田地,分窑洞。在这个过程中,杨步浩分到了1孔窑洞,还分了地。从此,杨步浩种上了自己的地,并将共产党当做了自己的恩人。
1936年,杨步浩加入中国共产党,还担任了村干部。在杨步浩看来,这一切都是党给的,是毛主席给的。
因此,杨步浩对毛主席、共产党提出的号召,总是积极响应,并且超额完成组织上下达的生产计划,每年都会多交一些爱国公粮。
此外,杨步浩还领导乡亲们变工互助,发展牲畜,植树造林,兴办副业,打井建磨,积粮备荒。
1942年,杨步浩当选为延安县劳动英雄和模范共产党员。后来,在杨步浩的带动下,川口区六乡也成为了有名的模范乡。
在说完自己的身世后,杨步浩又激动地说:“吃米不忘种谷人。我现在翻了身,不能忘记共产党和您的恩情呀!”
这一年,在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大会上,杨步浩被评为甲等劳动英雄。在开会期间,毛主席再次接见了杨步浩,并请他吃了饭,鼓励他要继续进步。
在毛主席的鼓励下,杨步浩再接再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平凡而又骄人的成绩。而他对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代耕也继续了下来。
在杨步浩看来,毛主席就是穷人的大救星,是他给穷苦人带来了希望。因此,杨步浩是永远都不会忘记毛主席的恩情的。
1944年春节,杨步浩特意来到毛主席家里,给毛主席拜年。
那天,杨步浩带来了他亲手制作的油糕、黄馍馍、白馍馍。此外,在他的手里还提着一只鸡,
看到劳动模范杨步浩特意来给自己拜年,毛主席心里十分高兴,热情地款待了他。临别时,毛主席将杨步浩送出了门外,并让他转达自己对乡亲们的问候。
回到村里后,杨步浩立即向乡亲们传达了毛泽东对大家的问候与关怀。听了杨步浩的传达,乡亲们都很激动,大家纷纷表示,一定要搞好生产,向毛主席上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这一年,杨步浩所在的村里,每家每户都喂了两头猪。为了提高劳动效率,乡亲们还搞起了变工队,办了粉坊,日子越过越红火。
看到乡亲们的日子越来越好,毛主席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在毛主席看来,这就是党与群众密切联系的结果,也是革命胜利的关键。
毛主席认为,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紧密的联系。他觉得,只有通过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需求和意见,才能制定出正确的政策,得到群众的衷心拥护,也才能把党的主张,转化为群众的实际行动。
在毛主席坚定不移的推动下,延安时期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最好的时期之一。这一点,已经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1947年,国民党军在全面进攻解放区失败后,转向了对山东解放区和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3月13日,胡宗南指挥国民党军14万人分别从洛川、宜川出动,目的就是为了占领延安。
当时,有人主张毛主席撤离延安,渡过黄河到安全有保障的解放区去。然而,毛主席却不愿意离开陕北,他解释说:
“我们在延安住了十来年,一直处在和平环境中。现在一有战争就走,我无颜对陕北乡亲,日后也不好再见面。我决定和陕北老百姓一起,不打败胡宗南决不过黄河……党内分工我负责军事,我不在陕北谁在陕北?现在几个解放区刚刚夺得主动,我留在陕北,蒋介石就不敢把胡宗南投入别的战场。我拖住他的‘西北王’,其它战场就可以减轻不少压力。”
这,也反映出了毛主席对穷苦乡亲们发自内心的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