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仅仅用了2天的时间,便占领了东北军的大本营沈阳。
那段时间,张学良心情非常郁闷。此时,张学良却在报纸上看到了马君武写的一首诗。
那一刻,赵四小姐和于凤至都以为张学良会大发雷霆,却没想到张学良并没有发怒,而是带着感激的口吻,说:“他相信我张学良是个有血性的中国人!”
1931年11月,在沈阳沦陷两个月后,马君武有感而发,写下了《哀沈阳》,并将其发表在报纸上,表达了对张学良不战而丢失沈阳的愤怒和沈阳丢失后依然与与赵四小姐(赵一荻)、朱五(朱湄筠)、胡蝶等人关系暧昧的讽刺。
后来,马君武写的这首诗被多家报纸转载。在张学良身边的人中,最先看到这首诗的,是于凤至和赵四小姐。
那天,赵四小姐和于凤至正在房间里讨论这件事情,便听到了张学良从外面回来的消息。于是,于凤至对赵四小姐说:“瞧他准要发火的!小妹,你看看,这张报纸是否也要拿给他看呢?”
说着,于凤至便将旁边的报纸递给赵四小姐。
看完后,赵四小姐非常生气,也不管马君武是何人,便对于凤至说:“真是岂有此理!怎么能把不抵抗的罪名统统归罪于汉卿呢?你看这首诗,写得简直狗屁不通!”
就在赵四小姐将要把这张报纸揉成一团时,于凤至却将其夺了下来,并叹了一口气,说:“小妹,这样的报纸给他看看也是件好事。他现在是吃了蒋某人的迷魂药,死心塌地为他受过!如今汉卿已成众矢之的。如何了得?让他看看老百姓怎样在报上骂他‘卖国’,也好让他认清一下蒋某人到底是人是鬼!有什么不好?”
听了于凤至的话,赵四小姐也表示认可。
很快,张学良便走了进来。当看到于凤至一脸冷笑的表情时,心情本就因为丢失沈阳等地而郁闷的张学良,生气地说:“大姐,咱们结婚十几年,我还真想不到您会这么冒失!”
因为知道于凤至为什么会摆出这么一副表情,赵四小姐反问了一句:“大姐办了什么不对的事情?”
这时,想到于凤至之前募捐抗日的事情,张学良说:“你问她,就知道。”
紧接着,张学良气呼呼地说:“你们知道魏道明和郑毓秀到北平来干什么吗?可你为什么不通知我就一个人到六国饭店,把郑女士从宴会上找出来,向人家募起抗日的捐来?亏您想得出。现在让您把事情闹大了,郑女士和魏道明被你弄得下不来台,两人都不辞而别了!”
听了张学良的话,于凤至也不避讳,直言道:“我名为募捐,实际就是要撵他们回南京。汉卿,你也不想想,现在东北国土沦陷,在这个国难当头的时候,你这个东北子孙为何陪他们这些达官贵妇跳舞取乐呢?”
对此,张学良说:“大姐,别人骂我,我不恼。可你我朝夕相处,难道还不知我是何用心?东北丢了,我张汉卿恨不得碰死,以去耻辱!这魏道明和郑毓秀,本来就是蒋介石派来观察我张汉卿动静来的。您说,我不苦中作乐,又有何办法应酬?”
对于张学良的苦衷,别人不知道,但于凤至和赵四小姐是知道的。因此,两人并没有在这件事情上再说什么刺激张学良的话。
随后,赵四小姐拿着那张刊登着马君武写的诗的报纸,对张学良说:“汉卿,你看看这几句诗。把你和我都骂得淋漓尽致了。连我和朱五小姐,还有电影明星胡蝶也都沾了光。其实,你明明只和胡蝶见了个面,哪里在一起跳过舞呀?”
在张学良看那首诗时,于凤至和赵四小姐都觉得张学良一定会被气疯。然而,让她们没想到的是,张学良并没有破口大骂,只不过脸色转换了几个颜色,最后定格在红色上。
片刻后,张学良把那张报纸放在面前的茶几上,大声说:“骂得好!这诗是什么人写的?”赵四小姐说:“广西诗人马君武!”
马君武,1881年7月17日出生于广西桂林恭城县,祖籍湖北蒲圻,原名道凝,又名同,后改名和,字厚山,别署贵公,号君武。
早年间,马君武在留学日本时便认识了孙中山,并参与了中国同盟会的组建。辛亥革命后,马君武在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内担任过诸多要职。可以说,马君武是国民党元老级的人物。
1924年后,马君武历任了大夏大学、国立北京工业大学、国立广西大学、上海中国公学等学校的校长。
1931年9月18日,在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日本关东军炸毁了南满铁路的一段铁轨后,找了3具尸体给他们穿上中国士兵的衣服,布置了一个假现场,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
随后,日军以此为借口,突然袭击了中国军队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在遭到日军的进攻后,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中将参谋长荣臻根据张学良的命令,让东北军“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到库房里,挺着死,大家成仁,为国牺牲”。
9月19日,由于东北军执行了张学良的命令,数量不及北大营兵力十分之一的日军,便击溃了守军,侵占了沈阳。
当天,在北平协和医院休养的张学良,接受了天津大公报记者的采访。在采访时,张学良说:“吾早下令我部士兵,对日兵挑衅,不得抵抗。故北大营我军,早令收缴军械,存于库房。”
“九·一八”事变后,马君武力主抗战,对张学良采取的不抵抗政策非常不满。那时候,马君武在广西大学率先举行了军训,让学生们“准备作战的本领”。
就是在此期间,马君武写下了那首《哀沈阳》。这首诗的内容为:
“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胡蝶最当行。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师入沈阳。
告急军书夜半来,开场弦管又相催。沈阳已陷休回顾,更抱阿娇舞几回。”
听到这首诗是马君武写的,张学良将放在茶几上的报纸重新拿在手中,又认真地看了一遍后,说:
“九·一八事变,对我张学良不满,百姓对我恨之入骨,这是可以理解的。这是因为,他相信我张学良是个有血性的中国人!马君武用诗来刺激我,是让我奋起抗日,有什么不好!不过我张汉卿的苦衷天下人怎么知道?”
在说完这些话后,张学良又对于凤至和赵四小姐说:“大姐,小妹,我已经派人带着我的亲笔信和黄绫子,回东北去联络旧部了。另外,马占山和苏炳文也打回了江省!我相信,日本人是不会长久的!”
张学良虽然有心抗日,但却没有改变依赖蒋介石的消极态度,更是无法摆脱蒋介石对他的控制。
1933年3月,在热河失守后,张学良在舆论的一片谴责声中,引咎辞职,替蒋介石受了过。
4月10日,张学良带着于凤至和赵四小姐一行,在上海登上了前往欧洲的意大利邮轮,开始出国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