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大十五年(957年)冬,寿州城头风雪交加。南唐名将刘仁赡望着城外后周军队的连营灯火,抚剑长叹——这个曾横扫闽楚的江南强国,为何短短十余年就沦落到割地求和的境地?
升元七年(943年),烈祖李昪病逝前,德昌宫内堆满七百余万金帛。这位从吴国权臣蜕变为开国雄主的老皇帝,留给儿子李璟的不仅是富甲天下的国库,更有“善交邻国”的遗训。在他治下,南唐“耕织岁滋,文物彬焕”,水师艨艟蔽江,成为十国中最具统一潜力的政权。
李璟即位次年,闻闽国内乱,不顾老臣劝谏,命查文徽出兵福建。三载血战虽灭闽国,却因残暴统治激起当地反抗,最终被吴越国摘取果实。八年后楚地内讧,李璟再度兴兵,虽一度占据长沙,又因将领内斗丢失战果。两次远征耗粮百万石,折损精兵六万,江淮仓廪为之一空。
比起军事失利,更致命的是中枢腐败。李璟重用的冯延巳、陈觉等人,虽以词章闻名,治国却庸碌无能。冯延鲁伐闽时弃军溃逃,陈觉监军屡误战机,反而诬告忠良。当大将朱元被逼反投后周时,南唐军心已然瓦解。史载“五鬼”当政期间,“货赂公行,纪纲日紊”,连都城金陵都传唱民谣:“宁作淮北犬,不为江南官”。
显德四年(957年),后周世宗第三次亲征。困守寿州的刘仁赡多次击退周军,却因陈觉拒发援兵陷入绝境。城中断粮月余,守军煮弩铠为食,仍死战不退。当柴荣射入劝降书时,刘仁赡幼子私开城门,老将军闻讯呕血而亡。这位南唐最后柱石的陨落,标志着江淮防线的彻底崩溃。
从烈祖攒下的“兵食盈溢”,到元宗败光家底的“困竭不支”,南唐的衰亡印证了守成之难。当我们重读李璟那首《摊破浣溪沙》中的“细雨梦回鸡塞远”,或许能品出几分悔意——若当年谨遵父训,十国历史或将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