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祐四年(907年),洛阳城外的麦浪翻滚如金。河南尹张全义跪迎新登基的后梁太祖朱温时,不会想到自己还将向三位帝王称臣。这个八次易主的“不倒翁”,却在史书中留下了“再造东都”的美名。
广明元年(880年),三十七岁的张全义作为大齐吏部尚书,目睹黄巢军队在长安烧杀。当唐军反攻号角响起,他果断带着黄巢的粮册投奔河阳节度使诸葛爽。凭借清查出的三十万石隐粮,这个前义军叛将摇身变为唐朝刺史。
光启二年(886年),张全义与李罕之结盟夺取洛阳。当李罕之纵兵劫掠时,他却在废墟中推行“屯田令”:流民垦荒五年免赋,铸铁犁具免费发放,甚至亲自下田示范耕作。至文德元年(888年)与李罕之反目时,洛阳周边已复垦良田四十万亩。
开平三年(909年),朱温在张全义府邸强幸其妻女。其子欲弑君报仇,却被老谋深算的父亲制止:“昔李罕之围城,朱温救我于啖木屑之时。”这种能忍常人不能忍的定力,让他在梁唐更迭中始终掌权。当李存勖灭梁时,七十岁的张全义捧着洛阳户籍图册迎降,二十万在册民户成为他最重要的政治资本。
同光四年(926年),七十五岁的张全义在洛阳去世。尽管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讥其“事四姓十君”,但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如实记载:“全义虽出于群盗,其为治,民赖之。”今日洛阳老城留存的三百口唐代古井,半数标有“张公井”字样——这些穿越千年的水利工程,默默诉说着一个叛将治下的民生奇迹。
张全义的故事揭示乱世生存的悖论:既要如履薄冰地周旋强权,又需实实在在造福一方。当我们在道德评判之外审视历史,或许更能理解:在那个“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时代,能让数十万百姓免于饥馑的官员,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