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驰》,深厚爱国主义的诗?还是一首怨恨之作?

春秋右传读过去 2024-04-04 11:22:48

在鲁闵公二年的《左传》中,提到了一首许穆夫人的诗作《载驰》。这首诗,今天一般的解释,都把它归之于是一首具有深厚爱国主义的诗作。对于这样的定位,显然是在拔高立意,而且是以今天人们的国家情感给予理解并拔高的。这当然是超越古人的!也是不准确的。作为准确的理解,这首诗本质上就是一首悼亡诗,且是一首怀着很深怨恨的悼亡诗!

通过《左传》,我们明确可知,许穆夫人首先是许国国君的夫人。所谓“夫人”就一定是许国国君的正室妻子,是许国宫廷中的当家人,地位自然非常尊崇。在这个时候,许国的国君是许穆公,名新城,就是那位在郑国灭许时,被郑庄公安置在许国之东的许叔。这位许叔,也就是利用郑国内乱之际,在齐、鲁二国的帮助下,于鲁桓公十五年,即公元前697年成功复活了许国的姜新城。

如果按照时间来算,这时的姜新城,即许穆公,其年龄应该在五十岁上下。而其夫人,作为卫文公的小妹妹,其年龄大约在30岁左右。按照古人女子出嫁的年龄,应该是在十五年前,即十五六岁时来到许国的。据此推算,许穆夫人出家时,是在卫惠公时期,不过已是晚期。

当时,郑厉公复辟不久,周惠王也才当上周天子,齐桓公霸业正值上升阶段,而楚文王被巴人新败于那处,不久又病死于伐黄的归途之中。所以这时的姜新城,虽然南方的压力会暂缓,但来自郑国的压力却会陡然升高。加之,正值中年旺盛之际的姜新城,不但在生理上有求娶卫国公主的需要,而更重要的是,卫国作为大国,又是郑国之北的大国,许国为了防范郑厉公的南下,积极搞好与卫国的关系,形成南北犄角之势,也是在情理之中。

作为许穆夫人,一个出嫁许国的卫国公主,这十五年来,其内心一定是十分伤感的!为什么会伤感?一来卫国国势日衰,国际地位下降,甚至存在被齐桓公孤立的现象。二来南方楚国日益坐大,威胁就在眼前,但不幸的是,北面的郑国,虽属同盟之国,也却对许国很不友好。而自己作为许国夫人,十多年来是生下了一大堆孩子,可都是犹未成年。这作为一个母亲,该是何等的忧伤?!

问题是,破船又遭连阴雨!远在许国的许穆夫人,哪能料想,自己的祖国竟然惨遭灭国!然而不幸中的万幸是,在宋桓公,也同是许穆夫人的姐夫的帮助下,自己的亲哥哥卫戴公卫申,受命于危难之际,踏上了新的卫国国君位置。然而,虽然卫戴公在离乱之际,勉强聚拢了卫国遗民七百三十多人,加之共、滕之民,以5000之众再次点燃了卫国的新希望,但不幸的是,卫戴公卫申的身体,却有可能是被过分的透支,并最终走向了他人生的终点!而当时的卫戴公,其年龄应该在三十五岁左右,还很年轻!

卫戴公虽然是即位于离乱之际,虽然现在只是一个国小民寡的小国之君,但是毕竟祖上也是阔过的,而且卫国曾经也是响当当的大国!虽然现在卫戴公死了,死在了流亡途中,死在了没有宫殿的简陋房屋之中,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依然具有公侯的政治地位,尤其是在宋桓公的主持下,也不可能让卫戴公的葬礼再简陋下去!因为这是礼!诸侯都得遵守的礼!

因此,可以考虑,当时在宋桓公的主持下,会第一时间安排向所有同盟之国报丧。按照礼制,“天子七月而葬,同轨毕至:诸侯五月,同盟至,大夫三月,同位至。”的礼制规定,凡卫国同盟之国,其国君都应该前来吊唁赴丧。而前来赴丧的诸侯,都应该准备一份厚礼,也就是送“賵”来到卫戴公下葬之地。除了举办葬礼,宋桓公的第二项准备工作就是迎立新君,也就是把卫燬也就是后来的卫文公从齐国接来继承卫戴公的遗志,继续复兴卫国!

这就是许穆夫人当时面临的时代背景,也是她当时遇到的人生难题!为什么会这么说?这就要从许穆夫人所赋之诗讲起。因为你看,“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之句,表明许穆夫人带着用于葬礼的货物,又是奔驰又是驱赶,虽然路途遥远,但还是一路来到了卫戴公的葬礼上。因为“归唁”二字即可表明,许穆夫人是百分之百到达了葬礼举办的地方漕。按照直线距离,许国距离卫戴公临时居住的地方,最少也有200公里。如果以带着货物每天行走20公里算,许穆夫人这一路上最少也得需要10天的时间。这对于一个女性来说,当然是十分辛苦的事了。但是,不论是何等的辛苦,许穆夫人还是在所不辞的,一定要给自己的这位哥哥送行,也就是卫戴公!

其实,许穆夫人带来的,不仅是亲情,更是对新生卫国的支持和支援!因为那些物资,才是流亡中的卫国人最最需要的!因为许穆夫人看到,这里的卫国人就住在济水边上的简陋茅草屋中,生活设施、生活资料十分匮乏!面对这样的境况,许穆夫人当然是十分伤心,也是十分的同情!尤其让许穆夫人伤心不已的是,许国国君许新城竟然没有按照礼制,像其他诸侯那样前来吊唁!这不但是“非礼”的,也让许穆夫人在祖国亲人面前很没面子!

因为你看,姐夫宋桓公从前到后积极为卫国的复国做出了不懈努力,尤其为了解决卫国人未来的生计问题,组织了大规模的诸侯吊唁活动,送来了大量的生活物资。而齐子的夫君,也就是齐桓公更是鼎力相助,不但派来了公子无亏戍守于曹,而且还带来了大量的支援物资。比如祭祀物品、马匹以及猪狗牛羊鸡,还有国君车马等贵重物品。可是自己的夫君,作为同盟之国的国君,许新城竟然托词不来,只好劳烦自己一个女流之辈带头前来吊唁!这是多么令人伤心啊!因此,从这个角度,读者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会有“大夫跋涉,我心则忧”的问题了。这是因为,随同许穆夫人前来吊唁的,是一位许国大夫,尽管他来时也很辛苦,但因为不符合礼制,所以依旧让许穆夫人内心不安,面露忧色!

所以,这首诗从第三句以下,应是许穆夫人对国君许新城发泄的不满之词。比如“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尔不臧,我思不閟。”这两节诗句,可以翻译为“既然你对我不好,我为什么要立刻回去?想到你的可恨,我就觉着这里的人才更亲近!既然你对我不好,我为什么要立刻渡过济水去那许国?想到你的种种不好,我也没有必要隐瞒我的想法!”。閟,就是隐蔽、隐藏、掩盖的意思。这应该是许穆夫人发自内心的控诉!

蝱,也就是贝母

许穆夫人的内心,当然不仅是怨恨,也还有着内心的彷徨与无奈!尤其是对子女的牵挂,这让许穆夫人的内心五味杂陈!所以才有了“陟彼阿丘,言采其蝱。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穉且狂。我行其野,芃芃其麦。”的这一节诗句。比如“蝱”,发音为“萌”,可以解释为植物贝母。这种植物象征母亲抚育着的一群子女。许穆夫人也正是以山岗之上的贝母为寄托,遣怀自己的牵挂与无奈,以及矛盾与彷徨!虽然“女子善怀”,但“亦各有行”。这就是说女子共同的特点是“善怀”,但不同的是,“亦各有行”,即各有各自的行事方式。尤其想想,许新城是何等的可恶,而留在许国的那群孩子又是何等的幼稚与狂妄!如此等人,又何必让我费心留恋呢?

许穆夫人就是在这样的心情下,又陪伴她的卫国同胞继续渡过了一段时间,一直到了夏天。“我行其野,芃芃其麦。”表明,卫国的麦子已经快黄了!而卫戴公去世的时间,大概还是去年的冬天,最多是在鲁僖公元年的春天。而来到这里的时间越长,发生的事越多,许穆夫人看到的场面就越发感人!因此就有了《载驰》这首诗的最后一节。

“控于大邦,谁因谁极?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这句话中的“控于大邦,谁因谁极”是理解这句诗的关键。把这里的“控”字理解为控诉,那是以今天的词语在理解古人。在古代,控字本身并不存在控诉的含义,而是操持、引而待发的含义。如果从当时许穆夫人所处的历史背景来理解,这就是在说:“不论许国,还是卫国,都只是大国如齐、楚所操控摆布的小国,而谁又是依附者,谁又是栋梁呢?”,因,依附之物;极,房屋大梁。言下之意是卫国与许国,在今天的国际背景下,并没有多大区别。今天卫国的下场,何尝不会是日后许国的下场,谁又比谁更强呢?许新城,你凭啥看不起我的母国,今天的卫国?!你又凭啥不按照同盟之国、姻亲之国的关系亲自去吊唁呢?这当然是怨恨之词!

由此可见,在支援卫国的问题上,在吊唁卫戴公的问题上,许国朝堂是有争论的,而争论的结果就是,不再把同盟之谊、姻亲之国的关系放在心上,而是把许新城心中的那点自私和怯懦摆在了第一位!这就是“大夫君子,无我有尤”!大夫是臣子,君子是国君,他们心中没有许穆夫人的位置,有的只有许国的自私和“无礼”的念头,也就是“有尤”!

但是,许穆夫人是一个意志坚定的人!我不管你许新城怎么算计来算计去,我就是拿定一个主意,赶紧去吊唁我的兄长卫戴公,赶紧去看望我那落难的卫国同胞!而这,也才体现了那个时候诸侯出嫁公主的普遍社会地位!

从这个意义上看,许穆夫人当然是一位感情丰富的古代女子,更是一位难得的对自己的母国一往情深的国君夫人!但这些,仍然上升不到爱国的层面。因为作为夫人,他的国就在许国。作为母亲,他的子女就在许国。许国也需要她的爱!因为爱国的情感,虽然是建立在亲情的基础上,但却是超越亲情的,是被升华了的基于对自己长期生活国家的深厚情感而形成的一种无私的具有奉献特征的情感!

所以,在笔者看来,许穆夫人的诗,首先是一首嘲讽诗,而嘲讽的对象就是许国,许新城!其次也是一首怨恨之作,这是因为,由于许新城的自私和怯懦,由于许国大夫们的瞻前顾后,许国在支援卫国,吊唁卫戴公一事上,做得很差劲!其见识、其勇敢、其作为,远远不如一个女子!因此枉费了他们的男儿之身!

而这,就预示着不久之后,许国即将面临着的第二次亡国之祸!

附:《载驰》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

驱马悠悠,言至于漕。

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

视尔不臧,我思不远。

既不我嘉,不能旋济?

视尔不臧,我思不閟。

陟彼阿丘,言采其蝱。

女子善怀,亦各有行。

许人尤之,众穉且狂。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

控于大邦,谁因谁极?

大夫君子,无我有尤。

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0 阅读:1

春秋右传读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