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僖公元年,是攘夷还是被夷所攘?

春秋右传读过去 2024-04-27 09:06:11

一、概述:

公元前659年,鲁僖公元年,《春秋》用110个汉字,实际只记录了三件事。第一件,诸侯救邢。第二件事,齐桓公杀哀姜以谢鲁人,组织诸侯开会确立鲁僖公。第三件事,楚人伐郑,郑文公求齐桓公救郑。

《左传》用171个汉字,对《春秋》所列三事进行了具体历史场景的展开和点评。

第一,对于齐桓公救邢,明确指出诸侯之师仅止于聂北,而非邢台!此地距离邢台最少150公里开外。也不知邢国遗民所剩几何,但一路被狄人追逐,至于器用丢失,身无长物,是典型难民。齐桓公迁邢于仪夷,并筑城以为邑。仪夷本属齐国,是齐国收留了邢国难民。但“凡侯伯救患分灾讨罪,礼也。”不过,齐桓公做到了吗?能做到吗?

其次,齐桓公组织诸侯在“柽”地开会,最终决定公子申做鲁国国君,这就是鲁僖公,鲁国内乱至此结束。鲁国人讳言本国之耻,故以鲁僖公败邾,公子友败莒二事作为鲁僖公开元之始。这既是点睛之笔,也是藏丑之作。即“讳国恶,礼也”。

第三,是楚国伐郑。因为楚国的压力,齐桓公召集诸侯在荦盟会,就是为了应对南方楚国开启北伐的严峻形势。

二、新增人物:

1、莒挐:莒国国君之弟,名挐,发音为如。

2、莒子:莒国国君,名期。

三、地理位置:

1、聂北:在今天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茌平发音Chípíng。按照位置,当时应属于齐国,而非邢国之地。

2、郦:鲁地。如果按照莒挐之行,在于索取公子友所许之“赂”,则此地应距曲阜不远。

3、柽:《公羊传》谓朾,柽、朾通,本意树木河柳。此地应属邾子国,因为公子申逃难在邾,所以诸侯在柽地开会加以确立。

4、荦:古有荦城,应在山东聊城市,具体地点不可考。古人注释,以为在陈国宛丘附近,恐误。

5、虚丘:属邾子国。邾子国有地名虚朾,或为一地。

6、费:今山东省鱼台县西南。

四、文字百科

1、迁:繁体字遷。迫不得已迁徙,不情不愿离开,谓之“迁”。

五、述评

攘夷还是被夷所攘?

从鲁庄公三十年齐桓公开始救燕,到鲁僖公元年,邢国被灭,卫国被灭,齐桓公一直就在救亡图存的路上。算上鲁僖公元年的楚人伐郑,可以发现,不论是在北方,还是在南方,齐桓公所率领的北方国家联盟是两面受敌,非常被动!这样的形势,与齐桓公自鲁庄公十五年称霸以来所倡导的“尊王攘夷”目标,看上去是越来越远,甚至是越来越让人失望!因为至少,在齐桓公称霸以前,最起码还没有北方大国被灭国的记载!这样的形势,至少不能算作是齐桓公尊王攘夷外交的成功吧!而相反,如果对于他的敌人或者是竞争者来说,那就是被“夷”所攘。

为什么会是这样?而这些现象又是哪些因素所促成?是客观因素居多,还是主观因素居多?是历史大势使然,还是历史的偶然事件?在笔者看来,至少有以下因素是可以考虑的:

其一,从政治上讲,尊王就是复礼,复礼就是恢复旧秩序。以周王室当时的情况,以及周礼的统治方式,这在当时是很不现实的。因此,齐桓公的尊王,如果不是为了假天子以令诸侯,那就是拉大旗扯虎皮,是费力不讨好且没有前途的政治操作。对于齐国而言,尊王的政策,必然导致齐国要背上沉重的政治枷锁,尤其军事成本。比如楚国、晋国敢做的事,齐国就不敢,这不是自己约束自己吗?

其二,从政治实践上看,尊王与称霸其实存在结构性矛盾。对于齐桓公来说,他不但给自己套上了一个本来已经被摘掉的政治枷锁,而且也给其他诸侯同样套上了这层政治枷锁。原来的诸侯,已经可以不用理会周王室了,但现在不但要尊周王室,而且要尊霸主,这其实就是给自己套上了双层枷锁。这些政治枷锁,可不是名誉上的枷锁,而是要付出实实在在的经济成本和军事成本的,尤其还要被旧的政治规矩所约束,可以想象,那些已经玩嗨了“礼崩乐坏”的诸侯们该是多么的悲催!因此,诸侯们各怀鬼胎那是必然的。

其三,从国际竞争格局上看,齐桓公的尊王结果就是限制了诸侯之间的兼并浪潮,尤其也限制了齐国兼并诸侯的主动性。这样的政治后果,必然导致齐国无法更加迅速地建立更加强大的齐国,诸侯之间的资源整合能力必然会受到严重限制,甚至由于诸侯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反而会成为联盟内部的内耗性因素。这是历史上所有同盟体制最具缺陷的地方。

其四,在军事格局看,齐国不但面临南北两线的防御任务,还要强化对于集团内部的控制与约束,这就导致齐国的军事活动十分频繁,军事成本十分沉重,这就必然会消耗大量的齐国资源,从而在国际竞争中无法集中力量。齐桓公在攘夷道路上的疲于奔命,以及鲁庄公的无奈与挣扎,都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也正是因为这样,齐桓公的攘夷政策必然会陷入困境!

其五,“尊王”政策在选人用人上的先天不足。这个问题对于齐桓公和他的同盟国来说,可能最为严峻。这是因为,按照周礼,分封只能局限于贵族之间,而贵族之间由于存在大量的近亲结婚,比如齐、鲁、宋、卫、陈这些国家之间,表兄妹结婚已经是常事,而且这些贵族代代相传,已经成为十足的“肉食者”,在严酷的社会竞争中,这些人基本上缺乏生存能力。就这一点看,齐国明显就不如晋国!人才流失那是必然。

其六,在军事技术和军事组织上,春秋时期明显出现了大量的徒兵作战,即披甲之士逐步上升成为战争的主角。因此可以说,春秋早期,或更早以前贵族之间那种战车相互冲击进行的类似单兵战斗的战争模式,正在逐步让位给有组织有训练的战士群体所展开的多对多战争模式,战车作为武器的功能或者逐步丧失,并让位给刀剑与长矛等等。也许,正是由于军事组织和军事技术上的落后,才导致邢国和卫国的灭亡,以及狄族在中原的大规模崛起。而楚国,或许也是基于军事组织和军事技术革新的原因,才一路扩展到“地方千里”,并成为北方国家的心腹之患。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暂且就谈以上六点吧。

0 阅读:16

春秋右传读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