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邢“封”卫,如何薄彼而厚此?

春秋右传读过去 2024-04-29 09:09:48

城楚丘

鲁僖公二年,《春秋》记载“二年春,王正月,城楚丘。”《左传》的解释是:“二年春,诸侯城楚丘而封卫焉。”这就是说,这次诸侯筑城楚丘,其目的在于“封卫”。封字在这里,当然是专门词汇,也就是分封,这是周天子才有的权力。按照杜预的解释:“封者,聚土之名也。天子之建诸侯,必分之土地,立其疆界,聚土为封以记之,故建国谓之封国。”

按照杜预的这个解释,则必然会有如下问题需要澄清:

一、卫国作为周武王时期就产生的第一批封国,这次再封,除了首都的变更,是否还存在领土范围的调整。即是否会涉及“分之土地,立其疆界”的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首先需要认识到的是,卫国是灭而复封,因此必然涉及到新的城邑和领土的范围问题。这个“新卫国”的概念,在于卫国原有的社稷已经被狄族侵占,因此即使后来的卫国是基于原有卫国的部分领土,但从社稷崇拜的角度,也要在新建的社稷祭祀中向神告知,以求神的继续护佑。

其次,新的卫国包括了卫国遗民,但也包括了滕、共之民,这些人其实都属于流亡之民,他们在新的卫国所耕种的土地,也需要重新分配和划界,从而建立新的井田制分配体系。

其三,新的卫国首都迁移到楚丘,意味着整个卫国的力量版图在向东延伸,并与鲁国、齐国、曹国包括戎人的传统势力范围出现了叠加甚至挤压的形势,如果协调不好,很容易出现冲突。所以确立疆界范围十分重要。

其四,这次分封涉及到新的卫国在未来国际事务中的地位问题。比如,新封的卫国,是哪个层次的诸侯,即是公,还是侯,那些城邑属于卫国管辖,卫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如何,等等。这些,都是卫国重新分封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再次封建卫国,是齐桓公就能办的事,还是需要通过周惠王?

这当然是作为霸主的齐桓公,是否拥有分封诸侯权力的问题。笔者估计,齐桓公并不会通过周惠王,即使通过周惠王,周惠王也不能驳齐桓公的面子,得照准。当然,按照《公羊传》的说法,齐桓公不但没有这个权力,而且对于出现卫国的亡国之祸也是有责任的。所以,《公羊传》针对此事,明确说道:“诸侯之义,不得专封。”而《谷梁传》更是直白地指出,“故非天子不得专封诸侯,诸侯不得专封诸侯。虽通其仁,以义而不与也。故曰:仁不胜道。”这就是说,虽然齐桓公救卫以至封卫,是仁的表现,但专封之事关乎于道,道也就是道理和道义,而仁是不能代替道义的!通过这些批评可以看出,这次封卫,肯定不是出自周惠王的旨意,而是齐桓公在行使霸主“专权”。

三、为什么是“城楚丘”而不是“城卫”?而对于邢国,《春秋》用词却是“城邢”而不是城仪夷。这里的区别,其中的内涵究竟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公羊传》有一个解释,但比较绕口。其大概意思是,之所以《春秋》记载“城楚丘”而不是“城卫”,原因在于,卫国已经灭亡,而灭亡卫国的是狄族。因此,“城楚丘”三字与“城卫”二字相比,可回避卫国被灭的这一惨祸。之所以要回避这件事情,就在于给齐桓公留面子。这是因为,在齐桓公作为霸主的情况下,卫国被灭,这是很没面子的事!为什么呢?因为“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天下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也。”

对于这样的解释,笔者是不敢苟同的!这种说法,是典型地无限放大《春秋》功能的一种说法。在当时,在鲁国奄奄一息的情况下,鲁国人所写的《春秋》是不会有这样威力的!这种说法,是典型的文人自欺欺人,自己愚弄自己,自我陶醉的阿Q式说法!而实际的真相应该是,这样的记载最为简练,用字最少,因此鲁国人在感情上也最容易接受。

这是因为,邢国与卫国不同,邢国灭亡在前,齐、邢关系不紧密,因此邢国人是被迫逃离故土,被齐桓公收留。被齐桓公收留的这些邢国人,都是谁,有没有邢国国君,有没有邢国公子,都一概不知。因此,“邢迁于仪夷”所体现的是难民收留和降格以求的境况。此后的邢国,其国际地位如同亡国附庸,虽然也有诸侯为之筑城的记载,但却没有另行分封的记载。所以,以笔者的估计,邢国迁于仪夷后,只有宗庙而没有了社稷。

而卫国的情况就不同了,卫国虽然被灭,但卫燬是齐国外甥,卫燬的姐姐又是齐桓公夫人,尤其卫燬是从齐国走向卫国国君宝座的,因此明显可见,新的卫国是齐桓公重点扶持的对象!所以,齐桓公才派出公子无亏,带着大批物资,并率领大军为卫燬建国做支撑。所以,卫国在齐桓公那里的地位很高,是不能用“迁”字作为这次封建建国的历史标记的。而这次“城楚丘”,更是动员了诸侯前来共同筑城,一方面,这代表筑城楚丘的任务艰巨,另一方面,也说面这是一次盛大的分封典礼,是卫文公实现卫国中兴的起点。

因此,对于鲁国,尤其是正处于历史低点的鲁国,对于齐桓公的这次分封卫国,心态是十分复杂的。所以,按照《左传》的记载,鲁国没有积极参加这次“城楚丘”的建设活动,但应该是参加了这次诸侯之会的。其中的原因,除了这时的鲁国很繁忙,正在准备哀姜的葬礼外,大概还存在着复杂且悲凉心思。所以《左传》说“不书所会,后之也”。

0 阅读:0

春秋右传读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