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长假结束了,可一个话题却在网上引发了热议,不少人以为离开一线城市回老家过年就能过上衣食无忧、消费自由的惬意生活,现实却给了他们一记沉重的耳光,他们万万没有料到竟然会在老家遭遇“消费刺客”的突袭,在村里消费所支出的金钱竟然比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大都市还要多得多。
老家的收入水平和物价完全不匹配,4、5千元一个月的工资却“享受”人员成本大幅提高的着一线城市的物价,这究竟是何种缘由造成的呢?
首先,我们不得不将春节涨价这一关键因素纳入考量范畴。
需要承认的是春节期间全国物价相比于平时确实有所上涨。这其实也在情理之中,毕竟法定节假日的工资按照工作日的3倍计算,更何况是春节这样重大且极具传统意义的节日,大家都享受着难得的休息时光,而那些仍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的人们放弃了休闲,若不多给予一些报酬,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正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人力成本大幅提升势必导致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均水涨船高。
其次,剔除春节涨价因素,很多人发现县城和村里的物价还是不便宜,这又是为什么呢?
其原因或许并非如想象中那般复杂。简单来说一线城市物价高这个观念本身就是错误的,很多人先入为主地认为县城的东西就应该便宜,可最终却发现自己的想法大错特错。
实际上一线城市物价高主要体现在房价上,不考虑房价和房租,物价真不高。这也是为什么北上广深里广州给人的感觉更宜居、压力更小的原因,不是广州的高收入岗位更多或东西便宜,而是四大一线城市里广州的平均房价远低于另外三城。
大城市的供给方多,同样一件商品,卖得贵了往往会被其他商家淘汰掉。这在县城里是不现实的,当地的供给方往往屈指可数,不存在激烈的价格竞争,有些行业甚至是“垄断”经营的。
与此同时,电商的蓬勃发展进一步抹平了价格差异。通过网络,你在县城能买到的便宜货,我在北上广深也能买到,大城市的物流体系更为发达,或许还能节省一些快递费用,使得网购的成本反而更低。
最后,规模效应成功地将服务价格打压了下来。
大城市的工资水平高,与人力服务有关的商品单价理应更高。这一点确实没错,但有一个重要前提,那就是在数量或订单量相同的情况下是这么回事,当数量或订单量大幅增加时情况就会发生逆转,价格会被有效地打压下来。
比较典型的是奶茶价格。奶茶本身的物料成本是很低的,一杯20元的奶茶里物料费用可能只有4-6元,大部分成本来自奶茶店房租和员工工资。
假设大城市的房租和员工工资是小县城的两倍,当每天卖出去的杯数达到两倍时这两块成本分摊至一杯奶茶上的单位费用持平,而当达到三倍的时候,反而是大城市每杯奶茶分摊的费用更低。
大城市的奶茶店因能卖出更多的杯数得以在房租和员工工资更高的情况下照样卖得和小县城一样,这就是规模效应。所以你才会发现上海的奶茶价格和县城里的没有太多差别。
至于水电煤、公共交通等公用事业费用,情况更是如此。一线城市的财政实力可谓雄厚无比,当地政府凭借强大的财力能对公用事业给予大规模的补贴,这就使得居民在使用水电煤以及乘坐公共交通等方面只需支付相对很少的费用。
在县里的情况则截然不同。由于财政资源相对有限,能够用于补贴公用事业的资金较少,回老家后发现县城居民在公用事业上的花费相较于一线城市可能会占据家庭支出的更大比例。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地认为县里或村里在物价方面毫无优势可言。
事实上,县里或村里的一部分商品价格确实是存在优势的,尤其是当地的特产。比如,某个地方以盛产苹果而闻名,那么当地的苹果的价格不仅比北上广深这样的大都市便宜,而且低于其他地区。
不过,需要明确的是现代生活的消费需求是多样化和综合性的,不可能仅仅局限于一、两样东西。在评估一个地区的生活成本时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县里或村里就没有什么优势了。
总结一下,村里的物价并不低,北上广深除了房子以外的物价也不算高,要不然那些每个月也就几千块月薪的“一线土著”怎么可能安逸地生活在大城市呢?还不是因为他们不存在房贷或房租这样的居住开支,而每月不高的收入在当地物价体系下足以满足吃喝拉撒等基本需求。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关注、点赞,您的支持是对原创最好的鼓励!
大河
就像你在农村买房,给你落户,办房照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