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已经达到了180多个,这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窘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而这一外交成就的实现,离不开一项外交原则,那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时更离不开一位优秀的“外交官”,那就是周恩来。
在周恩来的20多年总理生涯中,除了处理国内事宜,而且还肩负着外交工作,并且凭借他非凡的才能、智慧和精力,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图丨周恩来总理最后一次接待外宾
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完整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了指导中印两国之间关系的准则。
然而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由于种种原因,中印这对邻居之间的纷争开始愈演愈烈,中方以礼相待,一再退让,但印方却步步紧逼,惟有一战解局。
一、印度独立自从人类大航海时代的开启,印度这片土地就成为了西方列强们的首选殖民地。
最先在印度建立据点的欧洲国家是葡萄牙,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率领船队绕过好望角,首次发现印度,从那时开始,葡萄牙人的足迹,就开始在整个印度半岛南岸遍及。
没错,他们想要在这里建立属于葡萄牙的殖民地,当时的印度正处于莫卧儿帝国后期,非常混乱,所以葡萄牙人便将殖民地建立在了莫卧儿帝国版图之外。
1510年,为了扩大殖民地,葡萄牙军队登陆印度西海岸,攻克了果阿地区,作为贸易航线的终点,并且将这一地区还作为了葡属印度的首府。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印度的果阿就如同中国的澳门,都是当时葡萄牙殖民扩张的产物,凭借果阿,葡萄牙人开始了进一步的海外扩张道路。
随着时间的推移,来到印度半岛的人越来越多,为了夺取这一重要港口,他们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角逐,最终由英国人取得了这片地区的控制权。
英国人结束了莫卧儿王朝,之后印度便开始进入由英国政府直接统治的时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国际大环境的改变,对印度民族主义的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为了镇压这些零星的起义,英军开始行动起来。
在1919年爆发的阿姆利则惨案中,英国军人残忍杀害印度平民,这一十分恶劣的事件,使得“印度国父”甘地开始转变对英国政府的态度,并且进一步改组了国大党。
图丨“印度国父”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各地的解放运动如同雨后春笋一般,蓬勃发展起来,西方殖民者对殖民地的统治地位开始动摇。
此时英国的实力早已不如从前,再加上巨大的外界压力,英国政府不得不接受印度总督蒙巴顿所提出的“蒙巴顿方案”。
在英国殖民者的承认下,印度于1947年8月15日宣布独立,由于各种原因,直到1950年1月26日,才宣布建立共和国。
英国人从印度半岛黯然退场后,当初侵占果阿等地的葡萄牙人却依旧不依不饶,拒不撤离。
这种局面自然是印度政府不愿意看到的,为此,双方开展了多次谈判,却始终没能达成共识。
1961年12月,忍无可忍的印度政府不顾各界反对,武力进军果阿,结束了葡萄牙人对这一地区的统治。
对于印度来说,这次武力解决果阿问题的成功,使民族主义情绪空前高涨,他们开始变得目中无人,似乎认为只要强硬,就能够解决一切纷争。
显然,印度变得有些太天真。
10个月后,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爆发,中国军队仅用了不到2个月的时间,便将这场由印度发起了侵略战争,打成了印度的首都保卫战!
我们能够看出,印度和中国有着十分相似的经历,两国之间都曾给予了对方很大的帮助和支持,印度还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
然而印度却因为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以及边境问题,不惜大打出手,破坏中印两国之间这来之不易的和平。
为了消除两国之间的矛盾,周恩来总理曾先后4次访问印度,中方以礼相待,却换来了印度政府的步步紧逼。
战事一触即发。
二、“中印矛盾”从地理位置来看,印度与中国可以说是“邻居”,从历史来看,两国之间的关系可以说非常紧密。
图丨南亚地图
在上世纪50年代,中印两国相处得非常和睦,周恩来总理出访的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就是印度,而尼赫鲁总理也是第一位来华访问的资本主义国家首脑。
周恩来总理对中印关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除此之外,在促进中印关系这件事情上同样起到了良好作用的还有一人,他就是印度首任驻华大使潘尼迦。
在新中国还未成立之前,潘尼迦就已经是印度驻中华民国的外交大使,在处理中印两国之间的关系这件事情上,他被印方寄予了厚望。
然而在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却一败再败,早已经失去了任何优势。
当南京被人民解放军顺利解放后,蒋介石率领国民党向广州一带撤离,同时还带走了一大批外国大使。
面对大势已去的国民党,潘尼迦并没有选择撤至广州,而是选择留了下来,这其实也就意味着印度政府已经开始支持中国共产党。
新中国成立后,中印两国正式建交,潘尼迦也就顺理成章地担任起印度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中方对这一任命表示认同。
在日后的工作期间,潘尼迦逐渐对共产党熟悉起来,也开始对新中国产生了好感。
在同年爆发的朝鲜战争中,由于中国当时没有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不能与其进行正式的交谈,这时潘尼迦便担负起向美国传话的任务。
周恩来在同潘尼迦的交谈中多次提到:“我们主张和平解决,使朝鲜问题地方化,也就是不使美军的侵略行动扩大成为世界性的事件。”
很多类似关于中方对美国出兵朝鲜一事的态度,都由印度传递给了美国,但是很可惜,美国人并没有给予一定的重视,反而选择无视。
图丨出兵援朝
杜鲁门曾回忆道:“潘尼迦大使不是公正的观察家,他的话充其量不过是共产党的传声筒。”
结果我们都很清楚,美国人在这场战争中,败得十分彻底。
就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之际,为了使西藏重新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进入西藏,然而印度政府对此却采取了反对和阻挠的态度。
印度和中国在西藏问题上的纷争,可以说是历史遗留问题。
当时英国人在殖民印度时,为了“保护”印度地区的稳定,开始向西藏扩张,意图占领整个西藏地区。
当时西藏还在清政府的领导下,但是自从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便开始将战略中心转移至东南沿海,开始组建海军,希望以此来抵抗西方列强从海上向中国发起的侵略。
但是很遗憾,早已腐败不堪的清政府,在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时,早已没有了抵抗能力。
与此同时,西藏也已经开始受到了英国人的入侵,而此时的清政府早已忙得晕头转向,无力顾及西藏问题。
后来英国人入侵了拉萨,开始大肆清除西藏高层亲近中央的团体,并且开始扶持亲近英国的势力作为其所谓的“代理人”。
到了中华民国时期,西藏虽然在名义上属于中国,但是西藏当地的高层领导人几乎全部都是亲英分子。
这些人对于中央的命令不管不顾,反而在暗地里私自与英国人签署了一些非法条约,企图进一步对西藏地区进行侵占。
当时的国民党呢,正在忙着处理国内事务,自然无力与英国人进行对抗,只能任由对方在西藏问题上肆意妄为。
当印度独立之后,企图继承当年英国在西藏占领的地区,不仅如此,他们为了保障边境完全,还想要进一步扩张,建立所谓的战略缓冲地区。
图丨印度民族大起义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英国人与西藏高层背地里规定了一条中印边界线,也就是“麦克马洪线”。
当然,对于这条非法边界线,无论是北洋政府还是民国政府,都曾极力反对,不予承认,后来这些非法条约,也就成为中印之间冲突的“导火索”。
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不仅要忙着清剿逃往西南地区的国民党残余势力,还要进行剿匪,再加上后来抗美原则战争的发生,使得解放军没能及时解放西藏。
当时西藏还是由当地的一些贵族进行管理,他们不想自己的利益得到损失,便开始进行各种抵抗。
与此同时,印度也开始在背后搞小动作,表示愿意支持这些活动。
对此,中国政府多次严正声明:“西藏问题是中国内政,任何外国的干涉都是不允许的。”
为了保护中印两国之间来之不易的友好关系,中国在谈及两国比较敏感的西藏问题时,还恳切地表示:“中印在西藏的外交、商业和文化关系,可以循着正常的外交途径获得适当的互利的解决。”
而就在此时,已经提前亲政的十四世达赖喇嘛移住亚东,企图逃亡印度。
事出紧急,如果任由此事继续发展下去,对日后中印关系势必会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为了使此事得到有效缓解,周恩来紧急召见了潘尼迦。
他告诉对方,希望达赖不要离开西藏,“我们尊重西藏的宗教自由,同意与达赖开展和平谈判,如果达赖不离开西藏,解放军完全可以以和平的方式进入西藏,达赖的地位也可以得到保全。”
图丨潘尼迦
潘尼迦将中方对于西藏的举措向印度政府进行了汇报,印方通过权衡也向中方作了答复:“印度不鼓励达赖离开西藏,可劝告他不去印度,如果他决定要去,将按国际惯例给予避难。”
后来中方与西藏政府签订了《协议》,达赖也在中方代表的劝说下,重新返回了拉萨。
然而中印之间的矛盾必须经过复杂的谈判得到有效地解决,在1953年12月,中印谈判在北京举行,周恩来也在此次会议上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这一原则也得到了印方的同意。
1954年1月,周恩来以个人的名义向中央提出了中印谈判方案,并得到了中央的支持,后来又经过4个月的谈判,中印双方签署了《协定》。
周恩来的心里十分清楚,想要彻底消除中印之间的矛盾,这样做还远远不够,所以在之后的6年时间里,他进行了对印度的4次友好访问,足以显示中方对此事的最大诚意。
三、周恩来访印1954年2月28日,朝鲜问题以及印度支那问题还没能够得到一个圆满的解决,为此,在苏联的提议下,决定在日内瓦举行会议,由设计此问题的国家派人进行讨论。
4月19日,周恩来奉命率领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
6月,在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周恩来专门抽出时间前往印度进行访问,这也是他第一次访问印度。
在周恩来一行人抵达新德里时,当地群众为其举行了一场盛大的欢迎仪式。
在机场,周恩来发表了一段讲话,以此来祝愿中印两国之间的友谊能够地久天长,也同时祝愿“世界和平一天比一天巩固”。
图丨周恩来访问印度右一为贾瓦哈拉尔·尼赫鲁
周恩来此次对印度的访问,不仅在中印两国之间引起了轰动,而且还受到了全世界的注意,人们都在思考,周恩来此行到底能不能解决中印边界之间的矛盾。
在访问印度期间,除了非正式谈话外,周恩来与尼赫鲁一共进行了6次正式会谈,周恩来时刻强调:“我们应该以我们共信的原则给世界建立一个范例,证明各国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对于周恩来的讲话,尼赫鲁表示认同,并且他们二人还发表了联合声明,提倡:“不仅在中印关系中,而且在一般国际关系中,都适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在当地《新世纪》报刊上,还隆重刊登了周恩来在泰姬陵与当地群众致意的照片。
周恩来此次访问印度,让中印之间的友好关系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一切看起来都将会变得那样和谐、那样美好。
第一次访问印度,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
同年10月,尼赫鲁同女儿对中国进行了长达12天的回访,周恩来亲自为这次访问进行了周密的安排,他指出:“这次会谈总的精神是要热情友好,同时要实事求是。”
毛泽东也同尼赫鲁进行了4次谈话,他曾说道:“中印签订了关于西藏某些问题的协定,这有利于消除引起怀疑、妨碍合作的因素。我们共同宣布了五项原则,这也是很好的。”
尼赫鲁的这次对中国的正式访问,可以说是进一步增进了中印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1956年11月,周恩来在贺龙等人的陪同下,应邀前往印度进行第二次访问,这一次整体氛围依旧非常好,周恩来一行人所到之处,同样有数万群众热烈欢迎。
图丨周恩来与尼赫鲁举行会谈
然而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当时西藏地区发生了一些动乱,一些动乱分子逃到了印度,不仅如此,十四世达赖正在印度出席纪念大会。
那些动乱分子便开始趁机勾结外国势力,企图游说达赖留在印度,后来随着事情的发酵,一些印度当地的政府官员,也开始劝说达赖留在印度。
周恩来与尼赫鲁谈到了中印两国边界问题,并且十分委婉地说明了“麦克马洪线”是非法的,希望印方能够对此事有重新的认识。
并且,尽管这条所谓的分界线不具有任何法律效应,但是中方为了中印边界能够稳定,依然选择不越过此线,并且提出了寻找新的解决办法的主张。
在这一问题上,中方显然已经做到了仁至义尽,但是尼赫鲁在谈到这一问题时却开始支支吾吾,始终采取了不容讨论的态度。
当时西藏已经与中国中央政府签订了协定,也就是说西藏已经回归到了祖国的怀抱,但是尼赫鲁在对达赖的谈话中说道:“如果中国不执行协议,或西藏有困难时,印度将帮助西藏。”
也正是这一原因,使得达赖在是否返回西藏的问题上,产生了动摇。
在这次访问即将结束时,周恩来在潘自力大使的安排下,与达赖进行了一次谈话,总体大意就是希望他能够回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次谈话并没有起到一个良好的效果。
周恩来对印度的第二次访问,也就这样结束。
同年12月,他对巴基斯坦进行了第一次访问,月底访问结束后,他再一次来到了印度,也算是他对印度的第三次访问。
此时,达赖已经由于种种原因在印度滞留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为了让这一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周恩来再一次与尼赫鲁进行了谈话。
图丨周恩来与尼赫鲁
很显然,印度方面的所作所为已经严重违背了中方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但尼赫鲁依然想要继承英国遗留下来的这套殖民体系,然而面对内外压力,他又不得不口头表示:“支持达赖和班禅返回西藏。”
后来周恩来又与达赖进行了谈话,他将其中的利害清清楚楚的全都告知对方,并且明确表示:“印度政府已经承认西藏是属于中国的,印度政府对西藏的态度,只是宗教上的联系,没有政治企图。”
在周恩来的多次耐心劝说下,达赖才终于返回西藏,使得中印两国之间的关系,没有因此受到较大的影响。
周恩来的第三次访印之旅也就此告一段落。
1959年初,西藏地区的动乱分子再次“躁动”起来,但是很快便被平定。
然而达赖却带人进入印度,开始鼓吹所谓的“独立”,并且还受到了尼赫鲁的亲自迎接。
毛泽东认为,尼赫鲁此人完全就是两面派的作风,既有好的一面,同时也有坏的一面,“应该争取,不要把事情做绝”。
在后来的演讲中,尼赫鲁还曾提到:“不可让中印关系恶化”,这一观点受到了中方的欢迎,并积极开展外交,争取尼赫鲁继续合作。
中方一再以礼相待,但是印方却开始步步紧逼,之后在中印边界更是发生了2次武装冲突,中印两国之间的关系直接降至冰点。
中方是不愿意看到此事继续恶化下去,为了避免更大的冲突,周恩来在陈毅外长的陪同下,冒着巨大的危险,开启了第四次访印之旅。
1960年4月19日,新德里的上空乌云密布,周恩来从专机上走了下来,周围迎接的群众已经寥寥无几,与之前2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图丨《协定》签署现场
欢迎仪式匆匆结束后,周恩来一行人便乘坐专车前往下榻地点。
在总统府外,由于提议共同召开记者招待会的要求对印方拒绝,所以周恩来单方面决定召开。
当时的氛围的确有些不友好,并且还有一些专门前来捣乱的人,但是周恩来却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进行了一场40多分钟的演讲,得到了现场如潮般的掌声。
面对随时可能遇到的意外,周恩来曾说道:“放心吧,新德里的子弹打不倒我。”
面对不友好的诽谤,周恩来多次指出:“我们绝不会侵略任何国家的一寸土地,当然我们也不容忍人家侵略我们……如果需要的话,为了伟大的中印两国人民的友好,我,或者其他人,还会再来新德里的。”
这是周恩来第四次访问印度。
可以看出,在处理中印两国边界问题上,中方一直选择退让,这也许让印方产生了错觉,一直得理不饶人,并且进而得寸进尺,对中国步步紧逼。
对西藏进行殖民主义的梦想破灭后,尼赫鲁选择公然背叛中印之间的友好关系,开始在中国境内设置大量的军事据点。
1962年10月2日,尼赫鲁明确表示:要“以军事力量对付中国”,并且狂妄至极,扬言:“要同中国打到最后一个人、最后一支枪……”
印方如此行径,显然已经触动了中方最后的底线。
“实在欺人太甚,既然尼赫鲁非要打,那我们就奉陪到底!”
为了保卫祖国边疆的安全,中国政府决定对入侵的印军进行反击。
在解放军的雷霆出击下,短短1个月的时间,硬生生地让印军将这场侵略战争,打成了一场首都保卫战。
中方以极小的代价,维护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取得了重大胜利。
图丨被俘获的印军
结语周恩来总理在促进中印两国友好关系发展历史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自1974年后,周恩来由于身体原因,便没有太多的精力再去过问中印关系等相关问题。
周恩来辞世后,印方许多高层人员纷纷前来吊唁,不久之后,中印两国开始互派大使,结束了长达14年双方只有代办的局面。
如今,中印关系已经恢复友好,这来之不易的局面,需要我们共同去维护,才不会辜负前辈们所付出的心血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