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里的历史——元大都

作家老沈的文笔 2023-09-28 06:58:00

#古籍里的历史#

元大都,为以后得明清都城打了一个“大样”。

元陶宗仪所著《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一,有《宫阙制度》一节,详细描述了“元大都”的设计、建设、布局和宫阙。

其开篇云——

“至元四年正月,城京师,以为天下本。右拥太行,左注沧海,抚中原,正南面,枕居庸,奠朔方,峙万岁山,浚太液池,派玉泉,通金水,萦畿带甸,负山引河。壮哉帝居!择此天府。”

显然,陶氏深受两汉诸多“京都赋”的影响。

他接着说——

“城方六十里,里二百四十步。分十一门,正南曰丽正,南之右曰顺承,南之左曰文明,北之东曰安贞,北之西曰健德,正东曰崇仁,东之右曰齐化,东之左曰光熙,正西曰和美,西之右曰肃清,西之左曰平则。大内南临丽正门,正衙曰大明殿,曰延春阁。宫城周回九里三十步,东西四百八十步,南北六百十五步。高三十五尺。”

随后,他又有极为精彩的详细描述,限于篇幅,恕不赘引。

“元大都”,突厥语称“汗八里”,意为“汗城”。址于今北京市旧城内城及以北地区。

1215年,成吉思汗攻占今北京城西南隅的金中都,仍称燕京,作为蒙古贵族统治汉地的中枢。

至窝阔台,开始在此派驻断事官,建立行政机构,统辖汉地诸路,时称燕京行台或行尚书省。

1260年,忽必烈即帝位于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是为中统元年。遂设中央行政机构中书省,在燕京设行中书省,派遣宰执人员。

中统四年(1263),定开平为上都。

至元元年(1264)改燕京为中都。

至元四年(1267),开始在旧城东北营建中都城。

1260年忽必烈初至燕京,“驻跸燕京近郊”的金中都城东北郊外离宫大宁宫。大宁宫所在,原为高梁河下游一片天然湖泊,靠湖泊东岸附近由人工堆土成岛,名琼华岛(即今北海公园内白塔山琼岛)。

中统三年和至元元年,忽必烈两次下令修缮琼华岛——以大宁宫为中心的一片湖泊所在地一座新城逐渐建设起来。

新城的设计,主要由刘秉忠主持,负责工程的先后有张柔、段天祐和回回人也黑迭儿等。

至元四年正月,开工兴建宫阙宗庙,五年十月宫城始成。

九年二月,改中都为大都,正式成为都城。

二十二年(1285),“元大都”基本全部建成,历18年之久。

“元大都”,根据《周礼·考工记》“左祖右社,面朝后市”规制设计平面布局。

皇城是都城的核心部分,处于太液池(今北、中海)两岸,在全城南部中央略偏西,周长约20里。

围绕皇城,外面有“大城”,即外郭城。大城的布局,亦根据《周礼·考工记》“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的规制,共建有南北干道和东西干道各9条,并由此分成东西或南北向的街道坊衢。

忽必烈诏令,旧城居民迁入新城的,按财产多和有官职者为先,每8亩地为一份。贵族及功臣,均受封地而建宅第。

中心台至大城的南正门丽正门,是全城“四至”的基准。这条直线,也是贯穿全城南北的中轴线,全长6里。

在景山北,已发现元大都的中轴大道,宽达28米。

宫城中主要建筑大明殿、延春阁等,都布局于这条中轴线上。次要建筑分布在中轴线两旁,左右对称,以表示帝王统治至高无上的威严。

#微头条打卡##我要上微头条#

0 阅读:1

作家老沈的文笔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