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烂的国际化都好于在内需中内卷。
不要低估内需下行周期。当各地陆续发布创新药全链条支持方案时,人们不再兴奋,但仍然遗漏一个残酷现实:自费支付能力也在下滑。
增量空间主要在海外,具有国际竞争力的CXO,虽不复当年最强赛道的荣光,走路已经磕磕绊绊,但大爷还是大爷。药明康德、凯莱英、康龙化成2024Q2业绩验证““靠谱供应商”的韧性(详见《药明着陆,CXO见底》),对地缘风险的完全悲观进行纠偏。
中国CXO与海外药企并不存在核心利益冲突。公众号有个留言说得挺好:美国真要制裁CXO,犯得着这么折腾吗,像中兴和华为那样直接禁了不就行了?
走立法流程制裁,效率低耗时长,当流氓被迫讲文明,恰恰说明医药供应链脱钩的必要性、紧迫性很低。位于全球生物科技顶端的既得利益集团,优先考虑的是供应链安全,在地缘间均衡配置产能,过度依赖单一合作伙伴,在出现极端情况时,会出现断供的风险。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CDMO两个最有力的对手都不值得all in,印度工厂质量问题高发,韩国面临朝鲜半岛地缘风险。
未来将是中韩印CDMO齐头并进。
日本股市失去30年期间,国际化是比高股息更为持久的主线,在初期并不显著,也是在长期中逐步兑现的,预计CXO将复刻此逻辑。
创新药产业链在国内属于全新事物,虽然在CXO顶部时对其周期性有所认知(详见2021年5月《医药女神的豹子胆,CXO盛宴的终结日》),但对下行的惨烈程度仍然估计不足。一个经验教训是,任何时候不能脱离估值谈基本面。
CXO看上去仍显狼狈,但对几乎所有负面因素入价后,竟然有点眉清目秀了。
01
内需累了,卷不动了
支付环节是影响医药行业的最重要因子。
上海出台《关于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洋洋洒洒6000多字,涉及支付环节的不到200字。全链条产业政策重点落在对供给端的支持,只会加剧各地生物医药的内卷化竞争,因为客观条件限制,在支付端有心无力。
与此同时,医保体系之外的自费支付能力也不乐观,难以在消费疲软大环境中独善其身。
上海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9.4%,1-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2.3%,情况在逐渐恶化。
奢侈品在中国卖不动了。Gucci母公司开云集团2024H1营收同比下降11%,净利润同比下降51%,按地区看,亚太地区(不包括日本)营收下降最为显著,同比减少22%,日本市场则逆势增长8%;LV母公司LVMH 2024H1销售收入同比下降1%,净利润同比下降14%,其中以中国为首的亚洲市场(除日本)销售收入同比下降10%;卡地亚母公司历峰集团2024Q2销售额同比增长1%,按地区看,亚太区销售下滑18%,其中大中华区销售骤降27%;Burberry 2025财年一季度(截至6月29日的3个月内)零售额同比下降22%,其中中国销售额萎缩21%。
消费巨头在中国普遍受挫。星巴克2024Q2中国同店销售额下降14%,美国同店销售额下降2%;欧莱雅2024Q2北亚市场(以中国市场为主)同店销售下滑2.4%,在所有地区中增速垫底,成为唯一负增长地区;宝洁2024财年(2023年7月1日—2024年6月30日)北美和欧洲市场分别增长5%和8%,但大中华区有机销售额下滑9%;雀巢2024H1中国市场有机收入增长率为1.6%,低于预期的3.51%。
以自费为主的消费医疗也无法超越周期。据默沙东2024Q2财报,九价HPV疫苗意外刹车,销售收入24.78亿美元,同比仅增长4%,增速较今年Q1放缓13个百分点,较上一年同期则更是减缓39个百分点。中国市场销售数据不及预期是主因,默沙东称,2024Q2智飞生物向疫苗接种点的出货量大幅下降,导致智飞生物的库存水平高于正常水平。
通策医疗、爱尔眼科、普瑞眼科、华厦眼科、何氏眼科中报尚未公布,但2024Q1已经疲态毕露,营收分别同比增长5.0%、3.5%、4.0%、5.1%、-7.2%。
医疗消费能力下滑,将制约创新药放量。国内部分高价创新药未纳入医保,即便被纳入医保目录,作为乙类创新药物,30%的自费比例对很多家庭依然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据上海交大论文《中国创新药“价-量”关系的经济解释》,鉴于肿瘤药对于延续患者生命的重要性,应该是一个缺乏弹性的“刚需”市场,但销量变化却表现出富有价格弹性,即患者对实际支出费用呈现高敏感性特征。
02
脱钩千呼万唤不出来
与其在内需中抱团沉沦,不如出海透气,海外收入占比高不是软肋,而是长期的竞争优势。
据彭博数据,全球TOP 15大型药企2024Q1研发投入309亿美元,同比增长7.1%。据药智网,2024Q2海外创新药投融资发生132起和合计募资77.12亿美元,其中美国区域有83个融资项目和合计募资61.96亿美元,环比呈现改善趋势。
美联储9月降息已“在桌上”,海外生物科技的蛋糕逐渐膨大,在一个增量市场上,CDMO彼此没有必要卷,地缘博弈的烈度也将缓和。
在高景气赛道上,这种共享红利的特征尤为明显。
未来3年左右,多肽产能都比较紧张,各家头部CDMO都在扩产,彼此暂时相安无事,谁投产快,谁就能最大程度分享GLP-1红利。瑞士CDMO企业Corden Pharma今年7月宣布未来3年将投资9亿欧元用于扩大多肽产能,位于美国科罗拉多的工厂主要用于满足日益增加的GLP-1类多肽产能需求,长期的生产服务合同将达到30亿欧元,且有进一步提高的潜力。
相比之下,中国CDMO有基建速度优势,无论欧美,还是印度、日韩都不是我们的对手。药明康德2024年1月多肽固相合成反应釜总体积增加至32000L,居世界前列,2024H1 TIDES 业务(主要为寡核苷酸和多肽)收入20.8亿元,同比增长57.2%,TIDES在手订单同比增长 147%。
诺泰生物是多肽业绩环比爬坡最为明显的CDMO。优势在于经营效率高,多肽产能投放快,GLP-1原料药纯度高,杂质少,产品质量优秀。突破长链多肽药物规模化大生产的技术瓶颈,具备多肽单批次10公斤级以上的大生产能力,生产成本降低。多肽原料药产能已达吨级规模,今年6月拟终止原募投项目的建设,2.1亿元紧急用于多肽原料药产能扩张,扩产的两个车间覆盖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 2025底多肽CDMO总产能有望超10吨。
凯莱英持续推进多肽产能建设,多肽固相合成产能有望从2023年10250L提升至2024H1 14250L。
ADC CDMO保持翻倍增速的超高景气逻辑,不受脱钩及支付环境的影响。据药明康德中报,联营企业药明合联确认权益法下投资损益1.54亿元,由此估算药明合联2024H1经调整净利润同比增长100%以上,归母净利润增速更高。
2023年药明合联的收入向均衡化发展,北美客户贡献的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44.9%下降到40.1%,中国客户贡献收入占比略微升高,欧洲客户贡献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17.7%增长到2023年的23.4%。
千呼万唤的脱钩迹象仍然不明显,海外继续成为业绩驱动力。
药明康德截至今年6月底在手订单431亿元,相比去年底增加23%。在维持现有庞大活跃客户 6000+基础上,上半年新增客户 500+,全球前20大制药企业客户收入65.9亿,剔除新冠商业化项目同比增长11.9%。
凯莱英2024H1加快海外布局以及多肽产能建设,持续加大业务开拓力度,新签订单同比增长超过20%,且二季度较一季度环比有较大幅度增长,其中来自于欧美市场客户订单增速超过公司整体订单增速水平。
康龙化成2024H1全球客户询单和访问较2023 年同期有所回暖,新签订单金额同比增长超过15%。受益于海外生物医药投融资回暖,康龙化成2024Q2业务全线复苏,实验室服务单季收入创历史新高,小分子CDMO服务收入环比增长,更多项目将于2024H2交付并确认收入;临床研究服务收入、大分子和细胞与基因治疗服务收入环比、同比均实现增长。
在大型CDMO中,药明康德、康龙化成估值缩水严重,但业绩基本体现出超越周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