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政治家的变革,导致了春秋战国时代墓葬习俗的变化。
儒家一直提倡孝道,他们把养生送死看得非常严肃。《中庸》说:“事死如生,事亡如存,仁智备矣。”《论语·学而篇》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荀子·礼论》说:“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故如死如生,事亡如存,终始一也。”当齐景公向孔子请教治政之道时,晏婴进言道:“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居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
孔子特别看重孝在丧葬中的地位。在《论语》中,“孝悌”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孔子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在他观点里,孝道具有内外两个方面的意义:对内是凭借孝道启发自觉的仁心,对外是对整个人类社会历史文化的关顾。一个理想的人格便是朝这两面都充分推广的,他首先培养的是孝道,所以有子才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孔子也说:“弟子人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把孝敬父母、尊重兄弟的道德修养放在第一位。
孔子还强调“孝悌”要建立在“敬心”的基础之上。他认为,孝道来自一个人的内心深处,如果对父母只有物质给予而无精神温暖,则与冷血动物无异。所以当子游问孝时,孔子答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孔子也回答“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关键就是内心的诚敬。
此外孔子还把“孝”与“礼”结合在一起。鲁国大夫孟懿子请教孔子,回答说:“无违。”就是说要遵从礼的尊严。弟子听不懂,于是问孔子:这是什么意思?孔子回答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强调无论在何时,父母的生前死后,都要严格按照礼节的规定尽孝,决不允许有一丁点违礼的现象存在。
也就是如此,当弟子宰我提出“三年之丧”为期太久的时候,孔子非常气愤地责备他“不仁”。他说:“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孔子更清楚地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由此可见,孔子所说的“孝”不光是指内心的诚意,更是对先人体制与事实存在的尊重。就礼节孝道,孔子油然体会到“礼”的永久庄严。
在丧葬方面,孔子虽然力主薄葬,主张崇拜精神怀念,但这种孝道观念,确实为当时及后世的厚葬形式提供了理论依据。所以《淮南子·汜论训》说:“厚葬久丧以送死,孔子之所立也。”
至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的变化,儒家的丧葬观出现了根本性的转折,由重精神的悼念观转向重物质的悼念观,从俭朴到奢侈、从简到繁便是这一变化的特征所在。孟子和荀子就是这一时期儒家丧葬思想的代表。
孟子,名轲,邹人。约公元前390年出生,死于公元前305年。他专注学术,常以孔子的继承者自居。由于政治上的需要,孟子的政治主张比孔子更具有浓厚的道德色彩,他进一步发展了“孝悌为本”的伦理思想,“礼’就是调整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礼节制度和道德标准,是为调节等级关系的需要而产生的。因此,人际关系中的情感和行为,都应以“仁义忠孝”作为衡量的尺度。孟子极力主张“人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又说:“事孰为大?事亲为大。”“事亲,事之本也。”还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给父母送终“可以当大事”,君子应在父母身上宽厚孝道。孟子还强调“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并且不加掩饰地指出他提倡“孝道”的政治目的是为了“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孟子不仅把“礼”和“孝道”作为丧葬观的基本内容,还提倡葬,为后世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据记载,孟子奉母仕在齐,母过世,孟子派弟子充虞请匠人打造棺木要好的椁,以厚葬他的母亲。充虞不了解孟子的用意,认为孟子的要求太苛刻了,棺材的制作实在是太奢侈,便问孟子有必要制作这样精美的棺椁吗?孟子对充虞说:“古者棺椁无度。中古棺七寸,椁称之自天子达于庶人,非直为观美也,然后尽于人心。不得不可以为悦;无财不可以为悦。得之为有财,古之人皆用之,吾何为独不然?且比化者,无使土亲肤,于人心独无佼乎。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他认为厚葬“非为观美也”,只有这样厚葬了父母,才算尽了心孝,讲了礼。否则就是不忠不孝,被人类所不容于天地之间。由此可见,孟子的丧葬观相对孔子的丧葬观已有了非常大的不同,这表明先秦时的丧葬观已从重精神的悼念观转移到了重物质的悼念观。自孟子以后,厚葬被冠以为“礼”和“孝”的美名,影响了中国丧葬的导向,长达数千年之久。
与孔孟同样,荀子十分重视“礼”在丧葬中的作用。他说:“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终。终始如一,是君子之道,礼义之文也。夫厚其生而薄其死是敬其有知而慢其无知也,是好人之道,而倍叛之心也。君子以倍叛之心接臧毂,犹且羞之,而况以事其所隆亲乎?故死之为道也,一而不可得再复也。臣之所以致重其君,子之所以致重其亲,于是尽矣。故事生不忠厚不敬文,谓之野。送死不忠厚不敬文,谓之瘠。”“使生死始终若一,一足以为人愿,是先王之道,忠臣孝子之报也。”“故丧礼者无它焉,明死生之义,送以哀敬,而终周藏也。故葬埋,敬藏其形也。祭祀,敬事其神也。其铭诔系世,敬传其名也。事生,饰始也。送死,饰终也。终始具而孝子之事毕,圣人之道备矣……使死生终始莫不称宜而好善,是礼仪之法式也,儒者是矣。”
需要注意的是,荀子在强调厚葬为孝的同时,把“礼”看成了一种等级制度,主张“丧祭械用皆有等宜”。他说:“君子贱野而羞瘠,故天子棺椁十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然后皆有衣衾多少厚薄之数,皆有婴萎文章之等,以敬饰之。”肯定了封建等级特权的合理性。荀子想通过这种丧葬中的等级关系,达到“生死终始若一”的政治目的,从而使封建等级制度和伦理纲常成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