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我国核武器轰炸了多次的罗布泊,如今变成什么样子了?

峻辉聊过去 2025-03-14 15:41:02

远在西北戈壁,有一块被人称之为“死亡之海”、“生命禁区”的地方。它名为罗布泊,科学家彭加木在此失踪,探险家余纯顺在此消亡……

不用说没有人类愿意在这里生存,就是动物也不会将罗布泊当作繁衍之地。

除了罗布泊本身危险的自然环境,更让人们望而却步的是罗布泊的核辐射。

作为中国原子弹的试验场地,罗布泊遭遇了核武器几十次的核轰炸,才搞出了原子弹。

几十年过去了,关于罗布泊的自然之谜,世人至今无法完全参透。

那么,如今的罗布泊变成什么样子了?还能在罗布泊附近测出核辐射吗?

马兰开花

相信大家小的时候都听说过一句朗朗上口的歌谣——“小皮球,架脚踢,马兰开花二十一,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

这首儿时一边跳皮筋,一边唱歌的童谣,曾经传遍了大江南北,是许多80后,90后的美好回忆。

猛一看,童谣没什么内涵,实则不然。童谣的背后是我国研制第一颗原子弹背后的艰辛故事。

童谣中的“二十一”指的是解放军总装备部第二十一试验训练基地,“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指的是两个对外联系的邮箱编号。

由于核武器的研发属于绝对机密,当时倡导的是“无事不写信,有事少写信,写信不泄密”原则。

至于童谣中的小皮球,当然是指“原子弹”。

“架脚踢”中的“架”指代的是罗布泊试验场上的一座铁塔(高度大概为102米),“脚踢”当然指的是放在塔上引爆原子弹。

这主要是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并非是采用空投的方式引爆,而是固定引爆。塔爆试验的好处是比较安全,不易发生事故。

上个世纪50年代,冷战的两个超级大国——苏联和美国都拥有了核子武器,占领了军事的制高点,同外层国家拉开了距离。

中国领导人对此忧心忡忡,核子武器的确可怕,但也是一把锋利的宝剑,足能保护几亿人的安全。

于是,中国便在1955年开始建立和发展原子能事业。要想发展核子武器,就必须进行核试验。

核试验的爆炸必定会产生许多核辐射,为了减少核试验的危险系数、最低限度减少核试验对人民生活的影响,找一个荒无人烟、又寸草不生的地方最为合适。

由地质学家带队,人们初步将地点定在了罗布泊附近的马兰。

马兰基地,位于库尔勒市和硕县境内的乌什塔拉乡。

因为马兰基地紧邻塔克拉玛大沙漠腹地的罗布泊,故而也叫“罗布泊核试验场”。

据说,马兰基地最早没有名字,是一个无名地方。

之所以得名,源自1958年秋天,核试验基地创始人之一的张蕴钰考察这里,发现此地渺无人烟,却盛开着马兰花,于是就取名“马兰”。

经过几年的辛勤建设,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江苏省面积)的基地终于建成。

核试验需要大量的人员、还需要许多设备,基地是必不可少的大本营。

有了马兰基地,技术人员就可以心无旁骛在这里演算复杂物理公式,军职人员也可以毫无顾虑安装设备。

从五十年代末期,马兰基地来了不少五湖四海的远方贵客。

有纪律严明的军人,也有文质彬彬的科研人员、还有目不识丁的后勤工人。

他们走出阳关、不远万里来到大漠戈壁,为了新中国的核武器奋斗终身。

久而久之,大批家属、子女也来到马兰安家落户。

从此,在博斯腾湖湖畔,建起了一个规模庞大的“马兰村”。

根据民政部门的统计,前前后后在“马兰村”生活、工作、定居的基地官兵、技术人员、后勤工人,总共超过了10万人。

“马兰基地”十分广袤,“马兰村”有水源,更不在地震带上,核爆中心更是远在三百公里之外。

如果要是前往核爆中心,只有一条路可走,大家将其取名为“通京路”。

基地人员奋斗五六年,终于在1964年10月16日,成功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

当天,人们早早起床,撤离到离预定地点80公里外的开屏机场,戴上了漆黑一片的护目镜。

下午三点,遥远的天际出现闪电一般的白光,一声巨响从远方传来,人们知道原子弹试爆成功了。

惊呆的士兵们、技术员将帽子挥向了天空,激动的跳了起来。边跳,边喊“胜利啦!成功啦!毛主席万岁”。

欢呼过后,人们的眼角又流下了两行热泪,大喇叭里响起周总理的慰问:“你们辛苦了!”,人们这才稳定了情绪。

原子弹的成功引爆,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随后,人们在“马兰基地”又进行了数十次核试验。

八九十年代之后,为了彰显中国的和平诚意,我国宣布暂停了核试验。

罗布泊的现状

有着“生命禁区”的罗布泊不适应人类的生存,这是科学家的共识。可是,早在几千年前,罗布泊安全不是如今的样子,而是塔里木河的终点湖泊。

在《水经注》的记载中,罗布泊又被称为“牢兰海”。

事实上,罗布泊一度是仅次于青海湖的我国第二大内陆湖,面积约有2400-3000平方公里。

之所以罗布泊会干涸,主要是塔里木河的地下河水无法流入罗布泊。经历了近百年的风吹日晒,罗布泊才会变成现在这副模样。

改革开放以后,中央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人们又开始重新审视罗布泊的地质条件。

1999年左右,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王弭亲自带队,终于在罗布泊找到了大型的富钾卤水矿。

钾同氮、磷一样,是植物生长必需的元素。钾元素能促进农作物的果实饱满,提高产量,还可使茎秆健壮,增强抵抗病虫害的能力。

在我国,有7种大宗紧缺矿产(石油、天然气、铜、铝、铁、锰、铬、钾)。

长期以来,我国的钾盐消费量居世界前列,但钾却长期要从国外购买。

在罗布泊发现了钾矿,科学家们欣喜若狂,这里的钾矿足有2亿吨,质量好,易提纯,非常适宜生产附加值高的硫酸钾产品。

2000年9月,国家投资开发公司新疆罗布泊钾盐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毕业于武汉工业大学的李守江被任命为总经理,带领公司成员,依靠自身科技实力、研究出了国际先进的“罗布泊硫酸镁亚型卤水制取硫酸钾”工艺技术。

该技术采用罗布泊地下卤水制取硫酸钾、氯化钾,获得了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由于采用的是罗布泊天然卤水,生产出的钾肥属于一级工业品,最主要的是杂质少,几乎不含氯元素,且成本价格也比国际价格低上不少。

得益于新技术,李守江带领公司可以在一年内生产120万吨钾肥。

如果没有发现罗布泊的钾矿资源,我国的钾肥90%都需要进口,一顿进口钾肥价格更是高达6000元。

如今,随着国内钾盐产能的增加,进口钾肥的价格每吨更是下降了一半。

丰富的钾矿资源,也为罗布泊换取了大量的财富。

依靠这些财富,罗布泊周边的居民可以不用外出工作,而是选择了就近乐业。

其次,罗布泊的旅游资源也非常丰富。享誉世界的古楼兰遗址、小河墓地也坐落在罗布泊境内。

随着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罗布泊的人口也不断增多。

2002年4月,罗布泊镇应运而生,行政区划面积达5万平方公里,是全国面积最大的镇。

镇上不仅水、电全有,还全面覆盖了网络。

当然,由于客观因素的存在,罗布泊镇上的水资源大多是从钾盐厂从若羌管道引进的,为12元/立方米。

电力来源也是钾盐厂的火力发电。罗布泊镇上人口不多,但各类运输车辆不少,大多都是运输瓜果、蔬菜的,价格也要比内地贵上百分之二十。

在镇政府旁边,还兴建了一座罗布泊商贸城,面积为5400平方米。该商贸城砖混结构,布局合理,水电暖设施齐全,可以很好满足观光旅游、投资考察、群众食宿的需求。

距离罗布泊镇几公里,是哈罗铁路(哈密瓜-罗布泊)的终点站——罗布泊站,主要是输运钾肥、设备。

制约罗布泊最大的问题是水源不足,这不仅是罗布泊地区的顽疾,也是整个新疆地区的顽疾。

长年以来,新疆地区用水量为全国最低。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学家们想了不少办法,曾有人提出了“红旗河”方案。

“红旗河”方案的具体内容非常简单,人为修建水道,将西藏地区的水资源引到新疆地区。

可是该方案工程太过巨大,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人力。

另外,“红旗河”方案还有几个制约因素,一是旱区引水灌溉可能导致土壤盐渍化,二是旱区大量的水蒸发会导致水土流失。

于是又有人提出将罗布泊及其周围地区作为扭转西北干旱生态的关键点,采用改进的古老旱区引水技术,水流不经历土壤表面,而是将水引进地下,筑起一强大的水幕屏障。

至于是否具有可行性,还需要未来技术的进步和政策的转变。

结语:

广袤的罗布泊体现的是中华儿女永不言弃、改天换地的奋斗精神。

中华儿女只用了十六年就将罗布泊换上了一副新的面容。

16年前,罗布泊是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的死亡之地。

16年后,一湖湖采自地壳深处的盐田,宛如戈壁滩上的翡翠。

完成这一壮举的正是最美丽的劳动者,也许在不久的将来,罗布泊会越变越好,成为新的人间胜地。

参考资料

《在“死亡之海”创造人间奇迹》国企精神

《60年前的马兰开花》 铁军·传承

1 阅读:39
峻辉聊过去

峻辉聊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