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咚咚咚”敲门声响起,退休老干部李克才颤颤巍巍地走过去,打开门,只见三位素未谋面的年轻人站在眼前,还没等到他说话,那三个年轻人便说道:
“我们认识你,很早之前就认识你,不过你从未见过我们。”
李克才问道:“你们是?”
其中一个年轻人回复道:
“刘青山是我们的父亲,我们这次来就是请求你为我们的父亲洗刷冤屈。”
李克才
刘青山,那个曾经被他举报,闻名于全国的贪官?
李克才看着眼前的孩子们,只说了一句话......
走出故乡1952年的春天,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审判大会的现场,刘青山和张子善面对着数十万人民群众,弯下了膝盖,流出了悔恨的泪水。
在执行枪决的工作人员到来之前,刘青山最后一次呼唤了一声记者。
几个月前,他是以石家庄市副书记的身份安排部署工作,今天却是以罪犯的身份,短短数月之间,身份转换如此之快,令谁也感到措手不及。
记者回过头来,看着这位曾经意气风发的副书记,内心也觉五味杂陈,他才三十六岁,如此年轻就能当上厅级干部,前途不可限量。
他低声询问了一句:“您还有什么要求?”
刘青山回道:“能否给我照最后一张照片,用来警醒世人不可学我!”
记者退后几步,找到一个最佳位置,摁下了快门,灯光闪过,刘青山留下了人生当中的最后一张照片。
华北局的领导薄一波听到死讯后,眼泪夺眶而出,似乎他又回到了战火纷飞的岁月,见到了那位十五岁的少年——刘青山。
刘青山,生于著名的药材之乡——河北省保定市安国,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岁月里,糊口是普通百姓唯一的目的,刘青山出身农家,也不例外。
那时候他还不叫刘青山,而是唤作刘顺山,父母取这个名字的寓意很简单,就是希望他的一生顺顺利利。只是山河破碎,个人又岂能幸免呢?
刘顺山在外出务工期间,接触到了我党的部分思想,零零散散的思想之光,给他在无边的暗夜里提供了前行的方向,原来浑浑噩噩的生命忽然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即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融为一体,为了整个民族的前途去奋斗拼搏。
为了坚定理想,他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青山,取自于“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可见他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那一年是1931年,野心勃勃的日本人不久后就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东北即将沦陷,沉睡着的雄狮即将被我党全面唤醒。
他首先参加的队伍是冀中支队,在如今留存的资料当中,“刘青山”三个字赫然写在纸上。在参加工作的过程中,他逐渐显露头角,受到上级的高度重视。
刘青山
上级领导高瞻远瞩,深知文化的重要性,便安排他到抗大去学习。
抗大的全称是抗日军政大学,是我党为了提升干部的知识水平而开设的大学,能进入这所大学学习,就等于是一只脚迈入了领导干部的行列。
刘青山敏而好学,也肯于下苦功夫,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他的付出最终为他换来了更高级别的岗位。
1941年,他被任命为大城县县委书记,25岁的县委书记,在任何时代都是全国少有,锦绣的前途已徐徐在他的眼前铺开,只要能够保持初心,兢兢业业,没有谁能阻碍其仕途的升迁。
果不其然,没多久,他就被任命为地委的组织部长,地委就是今天的地级市,地级市的组织部长,属于常委班子行列。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认识了张子善,两人同出生于河北省,属于老乡。
张子善
在这个系统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老乡需要互相扶持,千百年来一直沿袭,你可以说其不对,但却无法脱离其掌控。
翻开冯军旗的《中县干部》,你会发现这个不成文的规矩已然演化成潜规则,由乡党向宗亲朋友延伸,非常符合孔二先生所提的“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的原则。
两个人在交往之初,到底做过什么交易?有没有损害普通民众的利益?相关资料中没有记载,我们不得而知。
少年初心从张子善的履历来看,此人也绝非穷凶极恶,相反,他的经历与刘青山极为相似,十六岁参加革命,上过简易师范,肚子里有些学问。
他因不满于当局对“九一八事变”的态度,愤而参加了学生运动。国民党对各种运动的镇压极为残酷,“五卅惨案”就是一个血淋淋的例子。
可见彼时的张子善绝对是一位爱国青年,当然,他最大的功绩是在平津战役期间,当时,辽沈战役刚刚结束,大量的战争消耗使得物资极度匮乏。
作为距离北平最近的区域,这项任务自然而然就交给了河北省,张子善因能力突出,被任命为这项工作主要负责人。
张子善明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若是粮草有闪失,前线苦战的部队就会军心不稳。平津战役以“围攻”为主,傅作义提前在北平城储备了充足的粮食。
说白了,这就是一场粮草的消耗战役,北平作为明清两代的都城,经过数百年的经营,城防之坚固,绝非浪得虚名。
至于八国联军为何能轻易进入京都,有两个因素,一个是因为冷兵器和热兵器的实力对比悬殊,一个是因为慈禧老佛爷的不战而逃。
傅作义不是慈禧,他亦是身经百战的将军,如若他选择固守城池,我方部队就不能继续南下,同时,大量的消耗也会挫伤士兵的锐气。
无论如何,我们必须做好长久作战的准备。既然要长久作战,就必须粮草充足。
张子善可谓是任重而道远,但他没有喊苦叫苦,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带领燕赵大地的儿女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命运的齿轮给了他们相遇的机会,平津战役结束后,天津作为临近北平的大城市,稳定和发展非常重要,经过重重考察,组织想到了此二人。
1945年,党任命刘青山为天津市地委书记,张子善为天津地区专员,好朋友到一起工作,两个人别提多高兴啦!他们向组织保证一定不负重托。
为了尽快恢复颓败的经济,上级拨付了大量专项资金,两位有抱负的年轻人也拥有了施展才能的大好天地。
刚开始,两个人还能戒骄戒躁,保持廉洁的作风,可是在繁华城市“作战”的困难程度,远远高于枪林弹雨的战场。
实际的战场靠的胆量,是智慧,是镇定自若地指挥,子弹、炮弹从什么地方打来,完全可以看得见,摸得着。
如今的战场却没有硝烟,敌人的炮弹外裹着一层厚厚的糖衣。毛润之先生深谙历史,知道历朝历代的覆亡与腐败堕落有着莫大的关系,将我党进入北平称呼为“赶考行”。
明朝末年的李自成没有通过这一关,落得一个在九宫山被杀的结局。
他们特意批示道:有些同志不曾被拿着枪的敌人征服,但是经不起用糖衣裹着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衣面前吃了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
刘青山和张子善不可能没看到这一批示,只是国家安定了,他们自以为是地觉得到了享受的时刻,那些在战争中的吃的苦受的罪,必须以另外一种方式弥补回来。
他们开始学习某些国民党的高官,不但将目光盯在钱上,更是盯上了女人。
新中国建立伊始,各种监察制度还没有完善,面对这些有功勋的人物,有些人是宁可闭一只眼,也不愿惹上是非。
但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我党之所以能够取得天下,是因为他们当中的大多数都心系天下。
毛润之先生在重庆谈判时,只身入重庆,敢于一身担天下安危,榜样在前,他们又怎么忍心只想着自己,而忘记了那些在战火中为了新中国而牺牲的烈士呢?
重庆谈判
接受审判首先站出来的是天津行署副专员李克才,他在地级的人民代表大会上率先提到了腐败问题。
李克才
彼时的刘青山正在奥地利的维也纳参加会议,风头正盛,而且其在天津经营多年,李克才的如同一块击向大海的小石子,很快没入大海之中。
李克才没有就此放弃,而是直接找到了河北省的省委书记(当时天津还不是直辖市,而是归河北省管辖),时任省委书记是林铁,听到李克才的汇报后,他不以为然。
林铁
不是林铁书记不负责任,身为封疆大吏,他明白稳定是第一,发展是重点。李克才的举报没有实际的证据,加上刘青山身在国外,若公然行动,必然容易打草惊蛇。
暴风雨来临前往往最宁静,李克才却会错了意,认为林铁书记是要包庇这两个人,愤愤而去。
林铁书记早就听到了其在人代会上的报告,暗地里早已报告中央,等待中央的进一步批示。
中央给的批示简单明了:即刻查明真伪。
连林铁自己都没有想到,这两个人竟然能贪腐这么大的金额,看着报告上的一行行文字,他的心好似被尖锐的刀不停地戳刺。
在粮食补贴中,通过以次充好等方式获得非法收益28亿元;
挪用飞机场建设费用20亿元;
向天津银行骗取巨额资产50亿元;
......
以上费用约171.6亿元(折合成今天的数目为171.6万元)。
按照当时的消费能力来计算,这绝对算是一笔巨款。古人告诫官员:尔俸尔禄,民脂民膏。我党一直教导党员要为人民服务,润之先生的这句批示经常性出现在各个政府大院。
可是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有些人失去了泰山的定力,成为了流水上的浮萍,忘记初心的人注定走得不长远。
由于保密工作做得极好,刘青山在走下飞机的那一刻,都不清楚自己为何被抓?直到看到证据的时候,他才明白被抓的原因。
他天真地认为这点罪过不至于判死刑,他并没有像今天的某些贪官那样躲躲闪闪,闪烁其辞,而是大大方方地承认,张子善也是如此。
真相大白,到底该如何处置这两个人?薄一波亲自为他们向中央求情,毕竟他们为新中国作过重大贡献,是否可以功过相抵?由死刑改判为重刑?
毛润之先生直接回绝了所有人的求情,建国不过才三年,就出现这样的恶劣的案例,必须以儆效尤,如果这一次放过他们,后面就会出现无数个“刘青山”们。
严管才能厚爱,同时,必须要给全国人民一个交代。
有人提醒道,是否要将“刘青山”改成“刘清山”?毕竟他刚刚出使国外,回国没多久就被判处死刑,是否有损国家声誉?
润之先生向来对形式主义、面子主义这些东西深恶痛绝,表示不必做任何更改。
但功是功,过是过,鉴于他们曾经的功绩,中央表示他们的家人不应该被当作反革命对待,留下的3个孩子由国家抚养成人,且在枪决的时候子弹不许打脑袋,以示尊重,他们的遗体由国家安葬。
面对如此影响恶劣的罪行,国家尚且能善待他们的家人。想起自己犯过的罪行,还有当初参加革命时的理想,站在审批现场的他们再也忍不住,开始嚎啕大哭。
然而,判决书已下,两人被判处死刑,案发现场人潮涌动,当“嘭”的一声枪响,寂静的空气犹如玻璃碎裂,迟疑几秒后,噼里啪啦地掉了一地,刘青山的身体应声倒下,原先还叽叽喳喳的人群,出现了短暂的沉默。
在众人的注视下,他的弟弟刘恒山走出人群,开始为哥哥收敛尸体,渴望拿到第一手资料的记者将他围得水泄不通,他们的采访都指向同一个问题:如何看待哥哥被杀这一事件?
多年以后,走出悲伤的刘青山才坦然地说道:“当初毛主席的决策是正确的。”
而刘青山的三个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受到了父亲的影响,大学政审不通过,当兵被拒之门外等等情况。
直到80年代初,国家为很多过去十几年蒙受冤屈的干部平反,这让刘青山的孩子们生出了不一样的情绪。
他们找到李克才,希望自己的父亲能和其他干部一样,能够被正名,自己也不用再像之前那样活在屈辱中。
但李克才告诉他们,刘青山的案件和其他蒙冤干部的情况完全不一样,没有掺杂任何斗争,他们贪污受贿是铁板钉钉的事实,改不了!
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刘青山的三个孩子也终于释然。
参考资料:当代党员 2021-07-01 新中国“反腐第一刀”——刘青山、张子善腐败案
理论与当代 2013-10-10 枪毙刘青山、张子善前后
中国新闻网《毛主席亲批斩杀令 刘青山张子善贪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