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3月,在西藏叛乱活动愈演愈烈之时,中央军委下达命令,要求解放军驻藏部队对叛军进行征讨。
消息一出,太平洋彼岸的美国政府笑了。
西藏叛乱的背后少不了美国的手笔,空投特务,支援武器,手段百出。点燃战火,分裂西藏,他们乐见其成。
美国高层政客对这场较量的判断是:“中国的解放军必定会失败。”西藏自然环境恶劣,与中国军区相距遥远,补给不易,解放军的劣势显而易见。
然而,反叛行动开始不久,等着看好戏的美国就大惊失色。
他们捶胸顿足,懊恼自己忽视了中国手中的一张王牌,更忽略了至关重要、足以影响结果的1336人。
中国政府手中掌握着什么克敌制胜的法宝?那1336人,他们又在这场平叛行动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解放西藏,交通不易1958年7月,在西藏山南区桑日宗,两个鬼鬼祟祟的藏族人从一架飞机上跳到地面。安全降落后,他们朝天上打了个手势,美国机长收到信号,不再逗留,扬长而去。
两人先是观察周围环境,而后对视一眼,互相点了点头,一起向着桑日宗人多的地方走去,无声无息地融入人海当中。
他们就像被倒进平静湖水中的沸腾的热油,很快引起了轩然大波。
接下来几个月,由特务与分裂分子联手制造的叛乱事件数不胜数。忍无可忍的中央军委,于1959年3月发动平叛行动。
本已经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西藏,再度陷入混乱当中。
解放军驻藏18军的战士们,对于接下来的战斗胸有成竹。几年前和平解放西藏时,他们经历过外人无法想象的困难。而现在,这些困难必然不会重演。
犹记得1951年,中央军委派遣部队进驻西藏。将士们无须应付敌人的炮火,但却需要迎接来自大自然的残酷考验。
进藏的道路太过漫长,物资供给成了迫在眉睫的重点工作。在道路不通车的情况下,所有生活物资除了靠战士们人工运输之外,只能依靠骆驼驮运。
由于沿途气候恶劣,地面条件极不稳定,大雪封山或路层断裂的情况相当常见。平均计算,部队每前进1公里,就有12峰骆驼被消耗。
人都说寸土寸金,在进藏的路上,一斤面粉的成本已经接近于一斤银子。
光是依靠现有条件运输物资,这当然远远不够。
因此解放军一边行军,一边修路,硬生生在恶劣的环境中抢修出了一条康藏公路,也就是今天的川藏线前身。
康藏公路弯道太多,山高谷深,而且地质活动相当频繁。夏天,这里可能被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侵袭。到了冬天,大雪封山又会让人寸步难行。
满打满算,一条康藏线每年能够正常使用的时间也就只有三四个月。而且,公路维护成本高,使用安全也无法保障。
在1953年实地考察了康藏公路的具体情况之后,西藏运输总队政委慕生忠将军萌生了一个新的想法。
既然从内地到西藏危险重重,那不如在路线规划上转个弯,打通青海和西藏,修建一条青藏线路。
从青海进入西藏,沿途虽然也需要面临冻土和冰层的考验,但线路总体地势平缓,环境相对稳定,无论是行军还是日常运输都更有保障。
有了详实的调查,慕生忠自然也就拥有发言权。在他向中央提出修建青藏公路的想法之后,虽然有不少领导干部表示反对,但老上司彭德怀却力排众议,对他鼎力支持。
彭老总告诫他:
“要修一条从甘肃北部出发,经过拉萨,最后直达中印边境的公路。你记住,要以战略的眼光来完成任务。”
如果青藏公路真的修建完成,它将分担康藏公路生命线的压力,打通内地、大西北和西南,同时制约印度,保卫边境和国防安全。
而且,有了青藏公路,西藏发生任何异常情况,西南军区可以快速反应,内地其他军区也能及时调动补充。
带着彭老总的高度期待,慕生忠如同一个即将走上战场的士兵,雄赳赳气昂昂地出发了。
修路之战打响以前,他在自己的铁锹上刻下了五个字:慕生忠之墓。
“如果我死了,这把铁锹就是我的墓碑。你们就把我埋在这里,把头朝着拉萨的方向。”
这是他的决心,也是他对于部队的战前动员。
铁锹上明晃晃的五个大字,给了所有参与修路的成员视死如归的勇气。不成功,便成仁,就算为修路而死,那也是为国捐躯的壮举。
一马当先,带队出征,这可不是慕生忠空喊的口号。修路过程中,他的智慧和哲学展示得淋漓尽致。
悍不畏死,关注全面在有关修路的技术问题上,慕生忠从来不迷信权威,也不相信理论,只相信实践,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践行到了工作过程中。
齐天然带领的部队把公路修到了察尔汗盐湖旁边,盐湖也成为了阻挡队伍继续向前的一大障碍。
他们没有退缩,而是尝试在坚硬的盐盖上修建道路,并且把盐水泼到平整的路面。等到盐水自然风干,他们马上把车开过来,试验路面的承载能力。
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修路工人在盐湖上修建道路。湖中盐分含量不同,也有可能会影响道路的正常使用。
于是有人提出质疑,在盐分含量明显发生改变的情况下,道路是否应该做出改线的决定。一意孤行,向前铺路,可能会浪费资源,最后也无法达成目标。
慕生忠听说此事,立即反驳道:
“你们说7%的含量不行,那17%呢?70%呢?都没有试过,凭什么下结论。科学不是静止的理论,它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前进。”
他的这番话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也表达了对盐湖修路的主持者齐天然的全力支持。就像彭老总支持他一样,他也真正做到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马克思主义讲究否定之否定,慕生忠的观点,正是辩证法的生动体现。
他用实际行动给参与修路的每个人上了一课,事后许多人回想起来,都对这位高瞻远瞩、崇尚科学的将军敬佩不已。
他们的修路队伍,最开始只有部队士兵和民兵,以及唯一一个有专业知识支撑的工程师。包括慕生忠在内的所有干部工人加在一起,也就1336人。
这中间,工程师邓郁清在慕生忠的眼里最为珍贵。邓郁清的性命,比他的性命更要紧。
在格尔木附近的天涯桥修好之后,大伙儿需要用汽车来测量桥梁的安全系数。试车的人,有可能安全通过,也有可能掉下河水,丢掉性命。
邓郁清主动报名试车,他是工程师,需要对所有的技术数据负责。只有让他亲身体验,他才能知道桥梁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原本通情达理的慕生忠,说什么也不同意他的想法。这支队伍里,最不能冒险的就是邓郁清。
慕将军说:
“我这种土八路出身的政委,死了也就死了,没什么可惜。但你不一样,你是我们唯一的工程师,不能有任何闪失。”
说完,他跳上了装满面粉的大卡车,不给任何人反应和劝阻的机会。
慕生忠和邓郁清之间的感情,与战争年代的战友情别无二致。他们都宁愿自己承受风险,把生存的机会留给亲爱的战友。
好在中国工人的水平相当过硬,卡车顺利安全地通过桥梁,没有出现意外。这就证明,天涯桥具备投入使用的资格。
慕生忠虽然名为政委,可从来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的政委。他手中的铁锹和战士们都一样,每天需要挥舞无数次,无论干部还是普通工人,大家在工作面前完全平等。
每每遇到危险,他更是身先士卒,绝对不会躲在战友身后,更不会拿其他人的性命当挡箭牌。
一次修路之行,慕生忠带着这1336人创造了无数奇迹。
平叛艰难,终得成功1957年,青藏公路已经通车,被誉为这条生命线之父的慕生忠回到北京汇报工作,在中南海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毛主席问他:“你好大的胆子,怎么想到在青藏高原这样杳无人烟的地方修路?”
“我们向大自然作了调查研究!”他大声回答。
毛主席无数次告诉党内领导干部,在开启一项重大工作之前,一定要充分调查,充分了解实际情况。在毛主席的带领下,慕生忠牢记这项原则。
主席用两个字来概括他的行动,那就是“科学”。
只有尊重规律,尊重科学,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为了运输物资进藏而劳民伤财的时光,在青藏公路全线通车之后一去不复返。康藏线不再是人民唯一的指望,青藏线给西藏带去了更多光明。
这条路,就是中国政府管理西藏最大的王牌,同时也是中国在面对美国的挑衅时最大的王牌。
在得知中央军委于1959年3月发布平叛命令时,美国方面不屑一顾,甚至嘲讽中国是在自讨苦吃。
他们已经在中国手中吃过无数次亏,但是依然不长教训,自信的认为反动特务和分裂分子能够取胜,解放军只会铩羽而归。
让他们如此狂妄的,无外乎西藏地理与政治环境上的特殊性。可他们忽略了中国的王牌,也忽略了由慕生忠带领的1336个关键人物。
平定叛乱的行动是艰辛的,西藏当地特务和反动分子仗着自己熟悉环境,不断向驻藏部队施压。
11师、130师、134师,以及18军原始的作战部队,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他们的打击。
就连慕生忠和他的建设西藏的队员们,也都在战场上和对手狭路相逢。
解放军和民兵不仅是修路的一把好手,在对敌作战上同样不落下风。他们在修路和保路的过程中,但凡遇到敌匪,出手相当果断。
经过战争的洗礼,所有人愈发团结一致,斗志昂扬。
随着叛军队伍的扩大,中央军委也及时抽调其他军区和刚从朝鲜回到国内的部队。增援力量以及新鲜的作战物资,沿着青藏公路快速进入藏区,完美实现了补给。
这条生命线在至关重要的战时发挥了巨大作用,而生命线承载的是无数生命的价值,也是国防安全的重任。
平叛行动进行到中后期,许多西藏平民也自发加入,共同对抗不肯投降的奴隶主阶级和分裂势力。
经过50年代初的和平解放,所有人都已经意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农奴才能翻身做主。
历时三年,平叛行动结束,和煦的微风再一次吹向西藏。
结语抢修青藏公路,就是在帝国主义和分裂阴谋的面前抢时间。
慕生忠的主张得到包括彭老总在内的党中央支持,他也以全力以赴的姿态投入修路工程,在最接近天堂的地方,创造了最令人惊艳的成绩,确保了西藏平叛行动的胜利。
参考青海日报 2018-09-28 慕生忠:一位将军的哲学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西藏的平叛与改革
光明日报 2009年03月19日 是“和平起义”,还是武装叛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