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的中山王是什么性质的封号,如果放在清代相当于什么档次?

左都御史有料 2025-02-15 17:09:06

徐达的中山王、常遇春的开平王,如果放在清代是一个什么样的封号?他们能否与吴三桂、尚可喜乃至傅恒、福康安相比?要想搞清楚这两个问题其实也不难,只要稍微对明清的异姓爵位系统进行分析便可得出。

首先要了解明代异姓王属于什么性质?

按照《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三年六月最初颁布的异姓爵位等级是:“爵正一品国公、郡公,从一品郡侯,正从二品郡伯,正从三品县伯,正从四品县子,正从五品县男”,简单地理解就是公侯伯子男五等勋爵。

朱元璋是在元代爵位制度上演变而来的,只不过没有将异姓王爵纳入勋爵系统之中,所以说从大明建国朱元璋首封功臣开始,异姓爵位中就根本没有设定王爵。

明代的五等勋爵中,子、男都是用来追封死后功臣的爵位,不用于生前。也就是说,明代异姓爵位实际上还是公侯伯三个等级。

洪武二年七月七日,常遇春自开平率师南归,行至柳河川,突然病逝,年仅四十岁。次年朱元璋便大封功臣,封常遇春为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并赐谥忠武,配享太庙。

徐达于洪武三年封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右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魏国公。洪武十八年徐达病逝,追封为中山王。

不仅仅是徐达,岐阳王李文忠、宁河王邓愈、东瓯王汤和、丽江王傅友德等以及后来的十几个异姓王,都是死后追封,他们的子孙仍然承袭生前所封之爵。

可以看出,明代的异姓王是独立于勋爵系统之外的,严格地说是属于一种最高等级的荣誉称号。而且从明代宗室分封的等级制度中也可以看出,异姓皆为“二字王”,区别于一字亲王,和宗室郡王大致属于一个级别。

明代异姓王与清代异姓王的对比

清代异姓王爵也不是法定的爵位,而是皇帝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加恩异姓的一种做法,或率部来归,或立有重大的军功勋劳,或死后追封。且分封异姓王主要集中在清入关和入关之初的时期。

异姓最早封王的三顺王,即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他们都是明代降将,因率部归顺皇太极而被封为异姓王。入关后顺治帝又封吴三桂为平西王,孙可望为义王。

清初五王皆为生前加封,他们不仅有自己的直属军队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政治,实权相对一般的公侯伯爵较大。

尤其是入关后的三个藩王,他们分别驻镇一方,上马治军下马治民,嫣然就是一方诸侯。这种既有王爵封号又有实际统治权的半真王,自然要比徐达、常遇春的假王更具含金量。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清代的异姓王同样也无法世袭,三藩中的平南王、靖南王由于尚处在特定时期,还有王爵承袭的案例,但是平西王自反叛的那天开始,便被革去王爵。

孙可望的例子是比较典型的,他于顺治十四年十二月归降封为义王,十七年去世。康熙十一年的时候,降孙可望降为慕义公,二十年连慕义公也被撤销,其子孙降袭为世职,即男爵以下。

事实上,吴三桂即便不造反,他的子孙后代也不可能承袭王爵,大概率也是降级承袭,由王爵降为公爵,公爵降为侯爵,甚至入世职。

那么清代有没有和徐达、常遇春那样的假王呢?当然也是有的。

清代第一位异姓假王是开国功臣扬古利,他于天聪八年被皇太极封为超等公,崇德二年扬古利征朝鲜因伤重去世,皇太极追封为武勋王。他的儿子塔瞻承袭超等公爵,后被降为一等公。

除了扬古利以外,被追封郡王的还有康熙朝的黄芳度,乾隆朝的傅恒,同样他们都是死后所封,其郡王封号也是属于荣誉称号,本人在世时没有享受到王爵的政治待遇。

清代的异姓“真王”其实只有福康安一人,福康安生前已经获得了贝子称号。异姓获封宗室爵位的只有福康安一人,且贝子已经属于高等级的爵位。

福康安在军中病逝之后,乾隆追封为嘉勇郡王,并规定以宗室王公制准予子孙承袭。《清史稿》中也说:“福康安非有特勋,竟赠真王,袭降之制,一视天潢。”

福康安的爵位是实打实地按照宗室承袭办法来执行的,其子德麟袭贝勒(后因过被降为贝子),德麟子庆敏袭贝子,其子再袭入八分镇国公。咸丰五年,福康安一脉的爵位降至不入八分镇国公然后世袭罔替,一直到大清灭亡。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对比不难看出,徐达的中山王和常遇春的开平王,如果放在清代,其级别与傅恒、黄芳度等同,与吴三桂等有一定差距,与福康安可以说是天壤之别。

5 阅读:3676

评论列表

天天开心

天天开心

4
2025-02-16 21:24

福康安是乾隆私生子

阿龙 回复 02-19 09:44
不是私生子也是认的干儿子

魃魈魁鬾魑魅魍魉

魃魈魁鬾魑魅魍魉

2
2025-02-20 19:48

清 公侯伯子男 是超品

左都御史有料

左都御史有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