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唐太宗妒忌的中古第一门阀士族清河崔氏在历史上是怎样的存在

杨修聊历史 2023-02-20 23:40:03
序言

清河崔氏是中古时期第一门阀士族,从东汉末年到五代,绵延七百年之久,三国时期,清河崔氏的始祖崔琰、崔林扬名史册,南北朝时达到极盛,被北魏孝文帝定为“四姓”。

在唐朝共诞生十二位宰相,有着“门榜盛于天下,鼎族冠于海内”的美誉,唐初时期,影响巨大的清河崔氏甚至引起李世民的嫉妒,李世民甚至公开说:

“吾实不解山东四姓为何自矜,而人间又为何重之?”

在这四姓望族中,清河崔氏地位排在第一,位居范阳卢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和荥阳郑氏之前,在唐初第一版《氏族志》中,清河崔氏高居榜首,在皇族陇西李氏之上。

不仅如此,像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功臣宰相也以娶得清河崔氏之女而倍感荣幸,李世民虽进行政治打压,但丝毫不影响崔氏宗族的社会地位。

东汉末年:清河崔氏的崛起

清河崔氏的崛起始于三国时期的崔琰、崔林兄弟。崔琰最初在冀州牧袁绍手下,担任骑都尉,凭借杰出的能力和渊博的学识得到袁绍的极大青睐。

官渡之战后,袁绍兵败,不久病死,袁绍阵营分裂,几个儿子之间剑拔弩张,失望之余的崔琰隐居不出仕,直到公元205年曹操平定整个河北,崔琰才被征召为别驾从事史。

206年曹操征讨并州,崔琰在邺城辅佐曹丕,由于崔琰为人忠直,竭力辅政,取得了曹丕的信任,此后在曹丕与曹植的世子争夺中,崔琰坚持嫡长子继承制,拥护曹丕上位。

公元213年,崔琰被任命为尚书,掌管中枢机要,一时间风光无限,崔氏家族在崔琰的带动下开始崛起,门前车马川流不息,宾客来往,门庭若市。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东汉末年以来,以清河崔氏为首的豪强地主的崛起引起了曹操的警觉,作为寒族出身的曹操不愿意被豪强势力裹挟,于是开始利用各种手段进行打压。

216年,曹操以言语不恭、大不敬为由,先是罢免崔琰的官职,然后又以结党为名将其赐死。

然而曹操的打压并没有遏制崔氏的发展,崔琰的堂弟崔林接过接力棒,时任御史中丞的崔林听到哥哥的死讯后,隐忍不发,暗中支持曹丕。

220年,魏文帝曹丕称帝后,任命崔林为尚书,后出任幽州刺史,崔林在地方任职期间对内安抚百姓,对外怀柔夷狄。

在他的治理下,北方边境出现久违的繁荣和平,崔林也积累了足够的政治资本。

226年,魏明帝曹叡继位,赐崔林关内侯的爵位,并任命其为司隶校尉,负责整顿吏治,反腐肃贪,崔林秉公办事、行为端正,获得朝野一致好评。

238年崔林被任命为司空,位列三公,直到六年后崔林去世。到崔林病逝之时,清河崔氏在崔琰、崔林带领下已崛起为关东望族,门生子弟遍布朝堂。

随着门阀士族集团成为中国政治的主导力量,清河崔氏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

南北朝时代:属于清河崔氏的辉煌

西晋建立后,随着门阀士族力量的壮大,清河崔氏继续出仕司马氏政权,崔林的儿子崔随担任尚书仆射,影响巨大,曾经奉晋惠帝的玺绶来禅位给赵王司马伦。

永嘉之乱后,士族集团出现分裂,以王导为代表的琅琊王氏、陈郡谢氏等一大批士族南迁,拥立司马睿建立东晋。

清河崔氏等士族则留在中原,形成北方士族集团,效力胡人政权,比如崔林的曾孙崔悦、玄孙崔潜分别仕于后赵、前燕。

崔潜的儿子崔宏,少年时号称冀州神童,成年后凭借家族的势力和出色的才学分别效力于前秦、后燕,之后又被北魏道武帝求得。

崔宏在北魏获得极大重用,先后任黄门侍郎、吏部尚书,执掌国家机要,草创典章,议定国号为魏,由于深受武帝信任,崔宏权倾朝野,成为北方士族领袖。

418年崔宏去世,亲王以下的所有朝臣均参加其葬礼,规模十分隆重。崔宏死后,其长子崔浩继承爵位,掌管朝廷礼仪和军国机要。

崔浩智谋过人,经常自诩张良,历仕北魏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朝,并成为太武帝最为倚重的近臣心腹,太武帝有时甚至到崔浩家中向他请教。

而崔浩也不负所托,辅佐太武帝灭亡胡夏、北凉,击破柔然,解除了来自北方和关中地区的军事威胁,打通前往西域的道路,崔浩被封为司徒,位列三公。

崔浩掌权后,开始排挤鲜卑传统贵族,同时崔氏与范阳卢氏、太原王氏等名门大族联姻,势力极度膨胀。

崔氏门生更是遍布北方各州郡,经过崔氏举荐,甚至起家就是郡守。

面对清河崔氏的膨胀,太武帝为保住权力,不惜对崔浩动杀机,公元450年,由于崔浩因主持编纂的国史直书揭露了北魏皇族拓跋氏祖先的羞耻屈辱的历史。

恼羞成怒的太武帝决定先下手为强,鲜卑贵族势力开始疯狂反扑,先是免除崔浩职务,将其下狱。

不久将其诛杀,株连九族,其姻亲范阳卢氏、太原王氏、河东柳氏未能幸免,都被连坐灭族,史称“国史之狱”。

在这次政治浩劫中,北方士族遭受重创,尤其是清河崔氏几乎被灭门,二百多年的家族基业险些毁于一旦。

北魏孝文帝时期,清河崔氏迎来重生的机会,族人崔光在孝文帝时期任黄门侍郎,之后因力主孝文帝迁都洛阳受到赏识。

而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必须借助汉人士族集团打击鲜卑旧贵族,清河崔氏被孝文帝定为“四姓”之一,成为北魏上层核心统治集团的一部分。

崔光很好地把握住机会,一路扶摇直上,历经孝文帝、宣武帝和孝明帝,先后任侍中、中书监、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另外,崔光的堂弟崔亮,在职位和权力上虽不如他的堂哥,但也同样位极人臣,在孝文帝时期,任中书侍郎,宣武帝和孝明帝时期任御史中尉、雍州刺史、定州刺史、吏部尚书及侍中等职。

尤其是崔亮还担任中正一职,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中正官负责人才选拔,崔亮长期把持官员晋升工作,势力得以不断扩张。

清河崔氏在历经国史之狱后不到半个世纪,再次实现崛起,这种辉煌的势头一直延续到唐朝。

唐朝时期:一门十二相,宗族荣耀三百年

公元618年大唐的建立,标志着以李渊家族为首的关陇军事集团成为中土大地的统治阶级。

李世民继位后,出于巩固皇权的目的,自然不愿意清河崔氏等中原士族分享权力,所以极力打压其影响。

除了在政治上打压,李世民还将清河崔氏从《氏族志》第一等降为第三等,终李渊、李世民两朝,崔氏无一人出任宰相。

直到唐高宗李治时期,出身清河崔氏的崔知温才凭借门荫入仕,起先担任灵州司马、兰州刺史,在地方任职期间击退党项,安抚西北少数民族,保证边疆稳定。

此后崔知温凭军功升任尚书左丞,同中书门下三品,中书令,实现了清河崔氏在唐朝任宰相“零”的突破。

到武则天时期,崔氏又出了三位宰相,分别是崔元综、崔詧和崔神基,不过由于武氏执政,朝堂政治斗争激烈残酷,崔氏并未站住脚,上述三位宰相均遭罢黜。

在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崔氏无人才在朝中任相。直到中晚唐时期,崔氏才再度崛起,安史之乱后,唐肃宗执政,崔氏族人崔圆入朝为相。

846年唐宣宗继位后,崔龟从、崔郸、崔慎由均拜相,出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宣宗执政的十三年里辅佐其开启“大中之治”,实现了晚唐最后的中兴,宣宗也被美誉为小太宗。

到唐僖宗、唐昭宗时期,崔氏又出了三位宰相,不过此时大唐已濒临灭亡,昭宗时期,崔慎由的儿子崔胤,进士及第,官拜宰相,领导南衙朝臣与北司宦官集团进行激烈的政治博弈。

崔胤与地方大军阀朱温结交,虽然因与宦官斗争,屡次被罢相,但依靠朱温的支持先后四次出任宰相,被世人称为“崔四人”。

901年,崔胤引朱温入长安,将韩全诲为首的宦官势力一网打尽,终结了安史之乱以来的宦官擅政,不过崔胤后来也因另组建禁军而遭到朱温猜忌,在904年被朱温杀死,唐朝不久后也灭亡。

而清河崔氏在唐朝近三百年的历史中,家族命运起起伏伏,不过算是延续了家族的辉煌。

五代时期:清河崔氏走向消亡

清河崔氏在唐朝出了十二位宰相,表面上看,家族力量依然延续着南北朝时期的强劲,但内核上以崔氏为首的门阀士族却是在走下坡路。

崔氏等士族集团先是被李世民打压,锐气稍挫,寒族出身的武则天上位后,大力推行科举,提拔大量普通地主和寒族士人进入朝堂,打压门荫入仕的士族。

随着科举的普及,崔氏士族集团的影响力开始减弱,政治资源被中小地主等科举集团蚕食。

不过最让崔氏元气大伤的当属持续数年之久的黄巢起义,这场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几乎横扫中国南北,所到之处,寸草不生,人间炼狱。

所有地主士族未能幸免,几乎被起义军屠戮殆尽,清河崔氏也不例外,在这场动荡中,崔氏几乎被洗劫一空。

尽管后来黄巢失败,但崔氏等士族集团已濒临消亡,五代时期,军阀混战,国无宁日,在那个“靠拳头说话”的时代,武人集团是掌握话语权的主宰,以文统御的士族集团失去角力的资本,再无翻身可能。

清河崔氏虽然凭借仅存的一点影响,将崔协推出,出任后唐宰相,任礼部尚书、同平章事,但能力匮乏,经常受到责罚,最终碌碌无为而终。

后来赵匡胤建立北宋,中小地主阶级取代世家大族成为官僚主宰,清河崔氏在走过七百年的风风雨雨后,终于成为历史。

1 阅读:136

杨修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