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剃发令的背后:从论战朝堂到屠戮江南,华夏正统之战的博弈

杨修聊历史 2023-02-20 23:40:01
序言

剃发令是指满洲统治集团在入主中原,消灭南明弘光政权后,要求汉人改剃满族发型的政策。

《孝经》有言: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看似简单的剃发令的背后却是对汉人传统儒家价值观的摧残,以满洲文化取而代之,因此这一政策遭到从汉人士大夫到普通百姓的强烈抵制反抗。

为此,清朝统治者与广大汉人士绅展开激烈博弈,以致发生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日等喋血惨案,最终以推行剃发而告终,剃发令的实施成功维护满清统治及其对汉人的文化压迫。

从要求汉人剃发到满汉发型共存

1644年,对于中华大地的百姓来说是一个多事之秋,出身于陕北的李自成率领数十万农民军浩浩荡荡,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中原,并在三月份攻入北京,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检自缢在煤山上。

然而仅仅一个月后,盘踞在东北的满清集团就联合明朝降将吴三桂在山海关一带大败农民军,将李自成逐出京城,取而代之成为新的主人。

短短两个月,京师三度易主,一时间人心惶惶,满洲人作为关外少数民族政权问鼎京师,需要尽快站稳脚跟。

在清朝统治者看来,金朝、元朝之所以败亡迅速、统治短暂,就是因为他们羡慕汉文化,进行汉化改革,提倡汉俗,丢掉了尚武优良的民族风俗。

满清为了维持其统治地位,除了发布安民告示,稳定社会秩序,就是要吸取前车之鉴,严格禁止本民族汉化。

同时通过强制手段要求汉民族移风易俗,剃发易服,尤其是被称为金钱鼠尾发的发型,是满洲最显著的文化象征。

满族成年男子把前颅头发全部剃去,只留颅顶后头发,编结成辫,垂于脑后,便于山林中骑射。

同时发辫被认为是灵魂栖息之所,是生命之本,在战场上阵亡的八旗将士,必将发辫带回故里,隆重埋葬。

早在努尔哈赤、皇太极统治时期就强令关外投降的汉人剃发,并将其作为归顺的标志。

1644年4月多尔衮率清军入关后继续推行这个政策,要求“投诚官吏军民皆着剃发,衣冠悉遵本朝制度”,结果遭到广大汉人的强烈反对和各阶层的不满,安定下来的时局再次动荡。

很显然,汉人的强烈反应超乎多尔衮的预料,当时清军入关倾巢而出,不过十万人,面对的却是全国各地的五千万汉人。

况且眼下李自成、张献忠、南明三股势力仍占据大部分领土,稍有不慎,所有努力化为乌有。

因此在满洲统治还不稳固的情况下,多尔衮被迫在不到半个月里宣布收回成命,并颁布谕旨,允许汉人百姓保留传统发型。

多尔衮画像

同时提出:“官来归,复其职;民来归,复其业”的国策,稳住了汉人的民心,填平了满汉之间的民族鸿沟,满清得以在中原站住脚跟。

一个汉人马屁精引起的剃发朝廷论战

此后,在满清定鼎北京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满族官员和汉族官员互不掺和,满臣身着满服,汉臣皆穿明朝官服,彼此相安无事。

到了1645年5月,满清攻占南京,南明弘光政权倒台,满汉平衡被打破,而打破这一平衡是一个叫孙之獬的内院学士。

他在当时写了一封给顺治的奏折:

“陛下平定中国,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

这一马屁拍的是非常到位的,敢情整个国家要跟随皇帝的好恶,这话一说,哪个领导不喜欢。

其实孙之獬这么做是有苦衷的,原来早在清军刚入关时,孙之獬为了讨好新政权,自己在家偷偷把头剃了。

第二天上朝时,大家发现他剃发留辫,改穿满族官服,从皇帝到大臣都十分惊讶,孙之獬则上疏说:

“臣妻放足独先,合家剃发效满制。”

对于这种趋炎附势,逢迎求宠之人,自然遭到汉人大臣的极端鄙视,早朝站班时干脆把他挤了出去,孙之獬就主动站到满人大臣行列。

可是满族大臣眼高于天,自觉比汉人高人一等,哪能容忍孙之獬与他们同班,于是将他逐出,搞得孙之獬十分狼狈。

更可笑的是,没多长时间,多尔衮就取消了剃发令,这样一来,孙之獬的处境就更尴尬了。

所以在弘光政权垮台后,孙之獬上了这封奏折,然而此言一出,多尔衮还没来得及发话,底下汉人大臣炸锅了。

以御史赵开心为首的大臣率先开炮,指责孙之獬心怀叵测,自私自利,同时又指出清朝要想统治中国必须遵循汉人的礼乐,不但不能剃发,反而满洲贵族也要学汉人的样子蓄发。

紧接着,大臣们纷纷跟进,弹劾孙之獬,孙之獬无地自容,递交辞呈。

其实孙之獬的奏折正中多尔衮下怀,当时暂缓剃发的主要原因是天下未定,抵抗者众多,南明政权仍在,故而暂时妥协。

多尔衮剧照

如今清军已打败南明,李自成也已被消灭,清朝的统治基本稳定,剃发自然成为多尔衮扫清汉人文化统治的手段。

孙之獬的奏折给了他一个好的契机,所以不仅不批准其辞职请求,反而提拔至中枢,留在身边。

对于赵开心,则大加训斥,罢黜一大批抵制剃发的官员,多尔衮的态度为这场论战定下终裁。

1645年5月29日,多尔衮再次颁发剃发令:

“全国官民,京城内外限十日,直隶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发。”

同时给江南前线总指挥多铎下达指令,要求在江南推行剃发令,全国各地限公文到达的十日内完成剃发,违令者死。地方官员如果上奏反对,“杀无赦”!

此令一出举国哗然,一场“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抗争拉开帷幕。

从嘉定三屠到江阴八十一日,满洲用屠刀摧毁汉人的抵抗

在满清的强令要求下,反对剃发的汉人官员被迫就范,少数不妥协的,均被革职贬为平民。

不过剃发的阻力主要来自民间,汉人一直非常重视发型传统。《孝经》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汉人成年之后就不可剃发,男女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顶,在几千年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汉人视蓄发如生命,怎肯轻易剃发。

本已归顺的百姓纷纷抗议,反清复明一浪高过一浪,清军撕下之前妥协的伪装,向平民举起屠刀,强迫推行剃发令,比较著名的就是嘉定三屠和江阴八十一日。

1645年6月,嘉定乡绅侯峒率嘉定民众起义反清,清吴淞总兵李成栋领兵五千平叛,普通平民怎么可能是装备精良的军队的对手,没几日嘉定城破。

清军开始屠城,被砍死者、投井投河者、断肢断脚者无数,很多手无寸铁的妇女们惨遭强奸。如遇抵抗,军队就用长钉把抵抗妇女的双手钉在门板上。

大屠杀仅持续一天,尸体就堵塞了河流,大约有三万多人遇害,随后李成栋离开嘉定城。

仅仅三四天后,侥幸逃脱的嘉定百姓在一个叫朱瑛的义士领导下,重新集结两千多人再次起义,杀死归降清军的汉奸和清军官吏。

恼羞成怒的李成栋领着军士直杀入城里,把许多还在睡梦中的居民杀个精光,积尸成丘,然后放火焚尸而去。

不过不屈的嘉定人民并未屈服,二十多天后,在南明将军吴之番的带领下,嘉定百姓拿起武器起义,赶跑清军官吏。

不久,李成栋整军反扑,把吴之番等南明数百士兵砍杀殆尽,并再次血洗嘉定,屠杀近二万民众,血流成渠,在不到两个月时间里,清军三次屠杀嘉定,被杀者十余万,是为“嘉定三屠”。

在嘉定三屠的同时,江阴也爆发大规模起义,从闰六月初一到八月二十一日,江阴典史阎应元等领导全城百姓举行反清斗争,清军调集马步兵十余万人围城招降。

在得到江阴义民答书的拒绝后,清军开始攻城,但遭到江阴百姓的顽强抵抗,清军反倒损失惨重,先后有三个王爷,十八名大将阵亡。

清军不断加派攻城规模,先后共二十四万大军携二百多门大炮猛轰城池,在这场斗争中,清军一共损失七万五千余人。

江阴城内,百姓死亡近二十万,除了五十三人躲在寺观塔上保全性命外,其余几乎全部殉难,因为前后长达81天之久,故被称为“江阴八十一日”。

除了江阴和嘉定,全国其他地方均出现大大小小的抗清起义,清军花费十余年才平定叛乱。

小记

剃发令虽然得到实施,但终究是满清统治集团强加给汉人的枷锁,仇恨这颗种子在清朝汉人心中萌生。

康熙六年(1667年),朝鲜使者从北京回国后,向朝鲜国王感叹道:“汉仪不复见,何日变中华?”

同时表示当时的北京居民见到他的衣服,无不低头哭泣,神情悲惨,并说:

“见臣等着冠耳,指示其儿曰,此乃明朝旧制,垂头而泣,见来惨然矣。”

0 阅读:28

杨修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