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豪格(1609年—1648年),清太宗皇太极的长子,性格刚毅,作战勇猛,在征战朝鲜和明朝过程中屡立战功,深得皇太极器重。
1636年封和硕肃亲王,成为清初八位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之一,再加上其嫡长子身份,皇太极死后,豪格拥有八旗绝大多数勋贵的支持。
作为最有希望接班的人选,却在争夺皇位过程中遭多尔衮算计,错失良机,绝对优势被瞬间逆转,仅过四年就被多尔衮圈禁而死,年仅三十九岁,成为清初最大政治悲剧。
深得皇太极宠信的皇长子肃亲王豪格出生于1609年,作为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从小备受父亲器重,不仅被教授骑射武艺,还熟读军事兵法。
十几岁时跟随父亲皇太极、大伯父代善征讨蒙古察哈尔、鄂尔多斯及扎鲁特等部,几场仗下来都有战功,被祖父努尔哈赤封为贝勒。
1627年皇太极继承后金大汗后,不断对外征伐,豪格身为长子,更是卖力作战。
从1627年至1635年,豪格在宁锦之战、北京保卫战中表现勇猛,多次击溃明军,并配合皇太极收服蒙古战略,打败并招降察哈尔部,使漠南地区尽归后金,解除进攻明朝的后顾之忧。
1636年,其父皇太极称帝,豪格作为皇长子,被晋封为和硕肃亲王,并兼掌户部的事务。
在当时,皇太极一共封了六位和硕亲王,分别是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
他们的亲王衔均是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时还享有配享太庙的殊荣,俗称铁帽子王。
在以上六位亲王中,代善、多尔衮、多铎是皇太极的兄弟,济尔哈朗是努尔哈赤之侄,与皇太极是堂兄弟,硕塞是皇太极第五子。
豪格作为长子,而且掌管后金的钱袋子,足见皇太极对其的重视信任,随后的几年里,豪格随父出征朝鲜,南下进攻明朝,屡立战功,成为后金地位最为显赫,也是最有潜力的亲王。
皇权争夺战下无奈的妥协1643年皇太极病逝于盛京,生前未立遗诏,平静的表面下各方势力暗流涌动,众宗室旗主开始了对皇位的争夺。
而这场关于最高权力的竞争主要在皇长子豪格和皇叔多尔衮之间进行。
从政治伦理上看,当时后金不仅借鉴了明朝的官制体制,而且大力吸收儒家文化,汲取汉人礼教思想,所以按照汉家“立长”传统理念,由豪格继承大统,合情合理,顺理成章。
从实力上看,豪格得到原由皇太极直接掌握、实力强大的正黄旗、镶黄旗两旗将领的支持,索尼、鳌拜等出自两黄旗的朝廷重臣相继造访豪格府上,公开表示拥戴其为君。
德高望重、掌握镶蓝旗的郑亲王济尔哈朗也倾向于拥立豪格,再加上自己所领的正蓝旗,手握四旗的豪格在军事上占有绝对优势。
当时威望最高的,手握正红旗、镶红旗的礼亲王代善虽然没有表达站队态度,但言语间流露出尊重“立长”的传统。
作为豪格叔父的多尔衮,实际上还比豪格小三岁,但论军事政治能力和心计城府,却远在豪格之上。
当时多尔衮拥有正白旗、镶白旗两旗,以及能征善战、军中颇有威望的弟弟多铎的支持,而且代善的正红旗和济尔哈朗的镶蓝旗下部分宗室将领也在暗中支持他。
所以矛盾集中在了以豪格为首的两黄旗和以多尔衮为首的两白旗上。
1643年九月,争夺皇位的大战正式开始,各大亲王来到崇政殿开会,决定皇位归属,双方从一开始就互不相让,殿内气氛十分紧张,与会者个个屏息沉思,稍不小心,就可能擦枪走火。
多日的磋商未取得进展,两黄旗大臣甚至佩剑上殿进言:
“先帝对我们的恩情有天大。要是不立先帝的皇子,我们宁愿以死追随先帝于地下!”
多尔衮心中明白,豪格坐拥两黄旗,还有两蓝、两红的间接支持,而且豪格本人也绝非等闲之辈,自己自立的条件压根不成立。豪格也知道,多尔衮势力也很强大,武力解决也没有绝对把握。
就这样双方一直僵持不下,所以就必须拿出令宫廷内上下都能接受的第三个方案,以避免出现国家撕裂动荡的局面。
最后多尔衮以退为进,提议由皇太极的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福临登基为帝,这个提议得到了代善的认可。
在代善等人看来,说继承皇位不重要,后金的安定统一才重要,这样一来,豪格和两黄旗的官员也不好说什么了。
至此礼亲王代善主持,奉福临登位,各王公大臣共同誓书,昭告天地,宣布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辅政。
济尔哈朗作为豪格的支持者,出任第一摄政,多尔衮任第二摄政,稳住了多尔衮兄弟集团及其支持者,就这样豪格失去了继承皇位的宝贵机会。
可令豪格集团失望的是,济尔哈朗虽贵为亲王,但性格柔软平和,加之非努尔哈赤嫡出,论军功也不如多尔衮。
面对多尔衮集团的咄咄逼人,济尔哈朗谕诸大臣,凡事先向多尔衮上报,书名也以多尔衮为先。
这样一来,多尔衮成为大清第一摄政王,豪格错失皇位固然可惜,究其主要原因无外乎两个:一是性格柔弱,关于这一点,数年后,豫亲王多铎就曾当面告诉他:
“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初议立尔为君,因王性柔,力不胜众,议遂寝。”
这句话说得很直白,大意是你性格太柔和,镇不住场,所以才把你pass掉,多铎的话并非主观臆断。
在皇位角力过程中,豪格瞻前顾后导致两黄旗将领对其大失所望,以至于最后阶段,两黄旗明确只坚持“立帝之子”,不再专注于豪格。
二是身世背景,当时的满清为对抗明朝,积极笼络蒙古贵族,实行满蒙联姻策略,皇太极后宫最尊显的后妃都是蒙古族,而豪格的生母继妃乌拉那拉氏不在其列。
关系背景的低微导致豪格在皇位竞争中得不到皇太极嫡出势力以及外围蒙古亲贵的支持,而豪格自己经常自称“德小福薄”的原因也在于此。
两起两落,入狱而亡对于多尔衮来说,福临继位是各方妥协的结果,也是自己的无奈之举,多尔衮是有野心和能力继承大统的,只不过被豪格搅了局,才落得个摄政王的称号。
多尔衮代行皇权后,自然不会放过整治豪格的机会,1644年四月,多尔衮以言语大不敬将其议罪削爵,十月,清廷定都北京时,又以豪格平定中原有功,恢复和硕肃亲王的称号。
当然,这只是多尔衮对豪格的敲打,以达到震慑豪格集团的目的。
多尔衮自己也清楚,豪格毕竟是皇长子,眼下清廷立足未稳,如果玩得过火,会导致统治集团内部分裂。
多尔衮一面巩固权力,另一面命豪格为靖远大将军,率军西征出击四川张献忠,而天真的豪格还以为能够戴罪立功。
在攻打四川过程中十分卖力,不仅大破张献忠的军队,还亲自射死张献忠。
捷报传回京师,顺治立即下诏嘉奖,豪格声威再次大振,1648年二月,大军班师回京,顺治亲自设宴慰劳豪格,不过这一切都被多尔衮看在眼里。
由于清廷江山已经稳固,多尔衮不愿看到豪格再次坐大,于是果断出手,不久就以隐瞒其部将冒功、起用罪人之弟的罪名将豪格下狱。
这次多尔衮没有手下留情,两个月后,豪格不明不白地死在狱中,对外称病逝,年仅四十岁。
豪格死后,其福晋被多尔衮所纳,堂堂皇长子、征战沙场的铁帽子王最终落得个家破人亡。
值得欣慰的是,1651年,顺治亲政后,处置多尔衮,他生前制造的冤案才被昭雪,豪格得以平反,重新被封和硕肃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