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十万八旗的满清如何在短短十余年内平定中原,一统全国

杨修聊历史 2023-02-20 23:40:02
导语

1644年4月,盘踞东北的满洲军事集团在明朝叛将吴三桂的带领下进入山海关,成为逐鹿中原的主要角色。

此时统治中国276年的大明王朝已寿终正寝,取而代之的是四分五裂的割据局面。

李自成占据关中、中原大片北方地区,朱由崧在南京建立南明,偏安江南一隅,张献忠建立大西国,割据四川。

在看似毫无胜算的情况下,满洲贵族凭借区区十万兵力,驰骋中原,各个击破,在十八年时间里,先后消灭李自成、张献忠以及南明政权,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清初版图

从后金到满清:入关前三十年的野心变迁

《老子》曰:“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满清从建立、发展壮大到逐鹿中原,历经了很多波折艰辛。

公元1583年,建州左卫都指挥使努尔哈赤以祖父、父亲的十三副遗甲起兵,五年时间里统一建州五部,并不断向北扩张。

在此后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先后兼并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统一了东北地区的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将八旗作为立国之本。

所谓的八旗就是丁壮男子平时为民,战时为兵。女真以渔猎为生,擅长弓马,秉性彪悍,财产全靠抢,地位与军功挂钩,因此具有极强的战斗力。

可以说,早期的后金就是一个奴隶制军事组织,一个伪装成国家的军队。

1618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祭告天地,起兵反明,第二年明朝派遣二十万大军分四路征伐后金。努尔哈赤以七万八旗军在萨尔浒迎敌,著名的萨尔浒之战爆发。

努尔哈赤凭借超高的军事才能,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以少胜多,取得萨尔浒之战的胜利,从此后金成为与明朝并列的关外政权。

不过此时并无证据证明后金有取代明朝的野心,“七大恨”不过是宣布不承认与明朝的附属关系。

也许努尔哈赤只是把自己看做第二个匈奴,吸吮明朝的财富,毕竟当时的东北未得到有效开发,生产力有限,如果不劫掠,根本无法维持后金的运转。

不过随着1626年皇太极继位,后金的战略开始转变,因为后金国家制度的完善、人口的增长和汉化水平的提高,使皇太极不满足于做一个塞外蛮王,他更加垂涎明朝的土地。

皇太极在十多年时间里通过战争、联姻等手段控制漠南各部,东征明朝附属国朝鲜,目的就是解决攻打明朝的后顾之忧。

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定下入主中原,灭亡明朝的计划,正如1637年皇太极战胜朝鲜后说道:

“蒙天眷佑,朝鲜已平,蒙古、瓦尔喀诸国皆附,今所存者, 止明国而已。”

定鼎北京,拉拢汉族地主阶级

满清蛰伏关外只是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1643年,皇太极病死,年仅六岁的福临继位,多尔衮任摄政王,掌管实权。

此时的明朝已是摇摇欲坠,朝廷内部党争不断,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尤其来自陕北的李自成,势头不可阻挡,几乎席卷半个中国。

1644年3月,李自成攻破北京,朱由检在煤山自缢,大明王朝宣告灭亡。

满洲统治者认为进军中原的机会终于到了,多尔衮数日之内急聚兵马,男丁七十以下全部从军,动员兵力之多连清廷自己也说“前后兴师,未有如今日之大举。”

可以说,满洲几乎是倾巢出动,志在必得。不久,多尔衮成功拉拢驻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并在山海关战役中大败李自成的大顺军,顺利入关。

李自成自知无法在京畿立足,只得撤退至山陕。1644年5月,多尔衮率先头部队进京。9月顺治从盛京到达北京,并向全国颁布登基诏书,至此清朝正式定都北京。

不过对清朝统治者的考验才刚刚开始,虽然清朝已定鼎北京,但能否最后君临天下,长期统治下去,仍存疑问。

纵然八旗军训练有素,骑射娴熟,威力强大,但弱点是人丁太少,八旗军全部兵力只有十万,加上蒙古八旗、吴三桂等汉人降兵,总共不过十五万。

而清军面临的三大对手明朝军队、李自成和张献忠在规模兵力均远超满清。明朝虽已灭亡,但在全国各地仍拥兵百万,福王朱由崧已在南京建立南明政权,力量重新聚集。

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虽在山海关遭受重创,但仍拥有二十万之众,张献忠盘踞四川建立大西国,兵力亦有二三十万,声势均十分浩大。

人口占据绝对少数的满清若想立足,必须放低姿态,争取汉族地主和士大夫支持。

所以清军占领北京之后,多尔衮严格约束军纪,不屠人民,不焚庐舍,不掠财物,军民秋毫无犯,但有抗拒者格杀勿论,还为崇祯发丧,博得汉人知识分子的好感,因此很短时间内京城的局势就安定下来。

同时满清采取招降收买政策,提拔一大批明朝降将,对他们封王封侯,宠荣备至,像吴三桂、尚可喜、耿仲明、洪承畴、祖大寿都获得清廷重用,爱新觉罗皇室彻底在北京站稳脚跟。

两路西征,武力剿灭李自成

面对割据一方的各大强敌,满清采取集中优势力量,各个击破的策略。

多尔衮一面向南明表达坚决剿灭农民军的想法,并大加安抚麻痹南明官员,给出允许其偏安江南的假象。另一面兵锋向西,攻打农民军。

首先消灭的是李自成,1644年10月,清军分南北两路进攻大顺军:北路由英亲王阿济格、吴三桂、尚可喜经大同、榆林、延安南下,南路由豫亲王多铎、孔有德经河南进攻潼关。

大顺军虽然规模很大,但军队构成基本上是流民,战斗力太差,又经历山海关惨败、北京西逃等挫折,战斗意志低迷,根本不是八旗对手。

当年12月,多铎率两万骑兵与李自成在潼关展开决战,清军先用红衣炮猛烈轰击大顺军阵地,然后骑兵冲阵,主力正面强攻,另一部兵力从侧翼包抄。

李自成虽亲自督战,但仍节节败退,此时北路清军三万铁骑已攻占陕北,南下西安,李自成陷入南北夹击,连夜撤回西安,潼关陷入清军之手,入陕门户洞开。

此后在清军两路重兵合击下,李自成不得不放弃西安,向东转入湖北襄阳。

1645年5月,李自成退至湖北通山县九宫山时,遭当地地主武装袭击,不幸牺牲,大顺政权灭亡,西北、河南、湖北等省份为清军所有。

南明联虏击寇,作茧自缚

1644年5月,万历皇帝的孙子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继位,年号弘光。

当大顺军和清兵双双南下时,南明根本不了解北方战况,也看不到威胁南明存亡的已不是农民军,而是清政权。

所以弘光政权仍把大顺军看作首要之敌,确立“联虏击寇”的总方针,史可法甚至在《款清灭寇疏》中还强调:

“目前最急者,无逾于办寇矣。”

当李自成被清军击溃时,南明仍不以为意,还把清军行为视为帮助明朝复仇的友好举动,甚至要求与清议和,保持自己江南偏安。

当清军在西北、湖北用兵之际,河南、安徽等地权力真空,江北四镇督军史可法却无动于衷,漠视满清坐大。

1645年3月,李自成失败已成定局,清廷将军事重心东移,而南明朝廷内部却进行激烈的党争,无一人用心经营防务。史可法在扬州虽有督师名义,却无法调动四镇之兵。

仅一个月,多铎率清兵南下长驱直入,兵临扬州城下,不久扬州城池破,史可法殉国,清军大肆屠城,80万军民惨死刀下,史称“扬州十日”。

随后,清军渡过长江,南京降清,在位仅一年的弘光帝被俘,被送往北京处死。

弘光政权覆灭后,东南地区又出现两个南明政权,分别是在福州的唐王朱聿键,年号隆武,以及绍兴的鲁王朱以海。

然而两大政权不仅不一致对外,反而互相倾轧,内耗不断。1646年起,清军横扫浙东政权,绍兴、宁波、温州、义乌等相继失守,1653年浙东政权被终结。

此后清军马不停蹄扑向福建的隆武政权,掌握兵权的郑芝龙率11万军队降清,“尽撤关隘水陆诸防”,八闽之地望风瓦解。

清军迅速攻占漳州、泉州、莆田等地,隆武帝则被清兵押回福州处死,隆武政权彻底覆灭,福建、江西尽为清军所占。

与此同时,桂王朱由榔于1646年在广东肇庆称帝,是为永历政权,并联合张献忠、郑成功势力进行北伐。

不过随着满清在北方势力的稳固,以及浙东、福建等南明势力先后被消灭,永历政权已掀不起大浪。

1659年清军大举进攻西南,永历军大败,永历帝见大势已去,逃入缅甸。清军分两路追击逃缅明军,1661年12月,永历帝被缅人交出,第二年被吴三桂绞死于昆明,南明政权至此彻底灭亡。

可以说,满清能够收拾掉南明,很大原因是南明咎由自取,从联虏平寇到朝堂党争,再到三王并立,激烈的内耗和错误的战略是其灭亡的主要原因,满清恰到时机的捡了个大便宜。

进军西南,平定张献忠割据势力

1644年10月,张献忠在成都称帝,国号“大西”,成为仅次于大顺的第二大农民割据势力,其疆域涵盖整个川渝地区。

不过张献忠政权由于地处四川一隅,对全局无太大影响,更无法挑战满清权威,直到摧毁大顺政权和弘光政权后,才把注意力转向割据一方的大西政权。

而张献忠眼见清廷势力急剧扩张,开始实施联明抗清,但为时已晚。

1646年12月,豪格率清军由陕西入川,对张献忠在西充凤凰山的大营发动凌厉的攻势,大西军兵败如山倒,1647年初张献忠中箭身亡,大西政权随之瓦解。

后来其余部南下云南,归顺永历政权,直到1662年大西将领李定国病逝于缅甸勐腊。

小记

满清利用18年时间扫清了所有中土割据势力,结束了当时中国四分五裂的局面,虽然满清的集权统治和近代屈辱表现让后世饱受诟病。

但从当时来看,无论是南明小朝廷、李自成还是张献忠,由于自身的局限和弊端,都无力承担一统华夏的历史重任。

而满清在逐鹿中原的战场上纵横捭阖,辗转腾挪,政治军事手段远强于三个对手,最终得以问鼎天下,实现国家的“大一统”。

0 阅读:1
杨修聊历史

杨修聊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