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子玉
雍正即位既不是他刻意经营的结果,也不是康熙出于平衡清朝内部各大山头的妥协行为,而是雍正所表现出来的个人素质与后康熙时代清朝的发展需求刚好重合。
众所周知,努尔哈赤是清朝的实际创建者,皇太极草创了各项制度并在军事上重挫明军,顺治完成了入关的动作,康熙奠定了帝国的版图并巩固了清朝的政权。那么,康熙接棒者的任务就很明显了,那就是:
对一些管理盲区制定合理的制度、对既有的各项制度进一步细化、澄清吏治、继续解决边疆问题、改革税收政策...
就像汉武帝一样,他的使命就是解决匈奴问题、制度问题和合法性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历朝历代都是如此。
康熙晚年,吏治松弛,再加上九子夺嫡事件的严重内耗,清朝内部是结党、贪腐现象严重,所以就必须出重拳解决这些问题。也就是,康熙之后的清朝,必须来一剂“猛药”才能解决现有问题。
用康熙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朕万年之后,必择一坚固可托之人。”
守护祖宗的江山是大事,康熙选择储君的一切出发点都会从稳固江山社稷的角度来考虑。看看康熙成年的众皇子,似乎也只有老四胤禛有霹雳手段——
康熙三十九年(1700),康熙带着老四和老十三去视察永定河治理工程,当时胤禛是亲自下场进行检查并发现了问题,及时上报给了皇帝;康熙批评领侍卫内大臣鄂伦岱结党营私,胤禛当时就表态:“此等悖逆之人,要是交给臣处理,便可即行诛戮。”;太监曹之璜行为不法,胤禛二话不说就将其斩了;康熙让胤禛处理顺治一位妃子的丧礼被办的极其草率的事,胤禛出手就处分了工部尚书满笃、工部侍郎马进泰、内阁学士兼光禄寺卿马良、内务府总管赫奕等五个重量级人物...
胤禛的处事手段总结起来就是:高效、凌厉、稳准狠...
而雍正之所以能够如此又是因为,他没有像老八那样经营了一个庞大的利益体。看看老八胤禩的“朋友圈”:
理藩院尚书阿灵阿,康熙初年辅政大臣遏必隆的儿子,钮祜禄氏的核心人物;领侍卫内大臣鄂伦岱,是佟佳氏的核心人物;工部右侍郎揆叙,纳喇氏的核心人物;户部尚书王鸿绪,是汉人士大夫群体的代表;宗室中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都是老八的忠实拥趸...
可见,老八的势力范围是同时覆盖满汉、军政、宗室等所有领域。
让康熙极其敏感的是,大清的军功派都站了老八的队,最典型的就是钮祜禄氏:阿灵阿的爷爷额亦都是跟随太祖努尔哈赤打天下的功臣,其家族后来覆盖了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等高位。
而鄂伦岱又是外戚的代表。佟佳氏当时号称佟半朝,满洲八旗中,皆有其人。
这些人之所以选老八,就是想将老八作为他们的代理人,以延续家族的利益。就像关陇贵族当年先后选了杨坚建隋、李渊建唐一样,就是想让他们代表自身的利益。如今,清朝的军功派只是复制了关陇贵族当年的做法。
想想,如果老八即位,那么康熙内心期望的变革根本不可能得以推行,因为,老八不可能对支持他的人动刀,再说,他可能也没法撼动这些人。而且,所谓的“八爷党”本身就是威胁皇权的存在。
而老四则根本不存在这些问题,由于其初期根本不被看好,所以也几乎没有重量级人物站他的队,就是年羹尧最初还与他若即若离,胤禛办喜事年羹尧不仅不随礼,连个祝福的消息都没有,隆科多更是只忠于康熙一人,老十三胤祥也被康熙是各种打击。
所以,如果老四即位,他推行新政肯定不会有所考虑,即使遇到阻力,也会以皇权的威力大刀阔斧地进行落地。
你看,包括雍正后来用的人,什么李卫、田文镜、鄂尔泰等人都是在康熙朝没有根基的人。如果老八即位,他肯定要重用支持他的军功派,而军功派又不可能朝自己动刀。
历史上任何一场改革都是一次权力和利益的重新分配,只有那些和功臣派没有任何链接的人才能将政策落实下去。为什么秦孝公变法要用商鞅这个外人,原因就在这里。
而雍正后来也没辜负康熙的重托,在他执政的十三年间,“改土归流”“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都得以顺利落地,既完善了清朝的制度,还弥补了清朝的管理盲区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控制,更是增加了财政收入,给乾隆时代的盛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平定青海和西藏的内乱,也维护了版图的统一。
总之,雍正十三年的职业生涯是非常合格的,如果换作其他皇子上位,有极大概率是答不出雍正这样的高分的。
所以,康熙选择胤禛绝对是从他的个人能力和其背后干净的圈子作为参考才最终拍板的。
康熙是从清朝的现实出发选择储君的 图源/剧照
基于此,后期的康熙也对胤禛是越来越重视。康熙六十年(1721)的大庆,康熙就是派胤禛前往盛京祭拜努尔哈赤和爱新觉罗家族的列祖列宗的。就是康熙去世前几天的冬至南郊祭天,康熙也是派胤禛前去的。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康熙屡屡将祭祀权力下放给胤禛,就已经说明了老四在他心目中的分量。就在病情恶化的时候,康熙也是派人第一时间去喊老四,然后在老四返回的途中才通知其他皇子的。
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乱局,保证胤禛顺利即位,康熙还将九门提督隆科多召到了现场,让隆科多以武力保证老四顺利接手皇权。
最终,康熙以口谕的方式宣布了传位于老四的决定并由隆科多宣布遗命。
而且,康熙在地方上也给老四做了布局。康熙四十八年(1709),胤禛被封为雍亲王之后,康熙将汉军镶白旗划到了老四的阵营,其中就包括时为四川巡抚的年羹尧,两人自此形成了主仆关系。
康熙五十八年(1719),胤禛又以年羹尧父亲年遐龄年事已高需要人照顾为由,将年羹尧十岁以上的子侄全部召回了京师作为人质,胁迫年羹尧在关键时刻站好队。
后来,正是年羹尧稳住了在外征战的老十四抚远大将军胤禵,让其交出了大将军的印信。
大家都说,康熙选定的人其实是老十四胤禵,但哪有皇帝在病重的情况下还让储君在外带兵的道理呀。再说,老十四的爵位当时只是个贝子,根本不能和老四胤禛的亲王相比。
还有,皇太子胤礽的残余势力又被老十三胤祥所接管,而胤祥又是胤禛的死忠粉,肯定会将手中的所有资源交给四哥来调度。
老十三是胤禛的铁杆盟友 图源/剧照
所以,不管是一系列工作的安排还是人事的调整,康熙都在将资源向老四一方倾斜,保证其顺利接班。
这其实就是斗争的艺术,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当大家都将主要精力用在夺嫡这件事上时,胤禛却一直在不声不响地做着分内的工作,并圆满完成了康熙交给他的所有工作。
等朝政越来越乱时,康熙很容易就能看出谁才是真正做事的人。也就是,胤禛主动让出了一条道,让其他兄弟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然后将自己“虚心做事,不参与竞争”的态度向父皇亮明。
说白了,大清的储君必须是一个有能力、肯吃苦做事的人,并不是皇帝喜欢谁就立谁为储君。
在对众皇子的行为进行通盘分析之后,康熙很容易就能将目光锁定在胤禛身上。就是用排除法,康熙最终也会选择胤禛。
何况,胤禛也是一个讲武德人。皇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之后,大家都恨不得上去踩一脚,老大甚至想趁机做掉胤礽,而只有胤禛,不仅给胤礽送饭,还积极向父皇代胤礽进行申冤。
谁都想在百年后保全自己的子嗣,就像李世民立李治为太子就是为了保全承乾和李泰的性命,如今康熙也在胤禛身上看到了当年李治身上的仁义。当然,事实证明胤禛其实是一个狠角色,他的那些兄弟们都被他一一收拾了,这是后话。
在对胤禛不断做加分的情况下,康熙去其家里吃饭的次数都多了,并在生命的最后一年遇到了孙子弘历。
弘历也是胤禛的加分项 图源/剧照
都说康熙选定胤禛,儿子弘历起了一定的作用,笔者是倾向于相信的,因为历史上有许多皇帝钟情于皇孙从而将皇位传给皇孙父亲的案例——
晋武帝司马炎之所以选傻儿子司马衷为皇太子,就是因为司马衷有个聪明儿子司马遹;朱棣选朱高炽也是因为其有个好儿子朱瞻基...
这就是隔代指定接班人的打法。
最重要的是,胤禛这个人特会表演,不仅表面不参与竞争,踏踏实实做事,而且在势弱的时候还将自己伪装成八爷阵营的边缘者,让八爷一方放松了对他的警惕。当他具备了足够的实力之后,才敢明确和八爷划清界限。
这就是胤禛在竞争储君的过程中所用的术。
但这所起的作用毕竟有限,康熙之所以选定胤禛为储君,还是在他身上看到了大清的未来,谁能继续驾驭大清的航船乘风破浪,他就选谁。
事实证明,胤禛是有这个能力和态度的。当他成为雍正皇帝之后,几乎将所有的精力都贡献给了大清的事业。
没有雍正的过渡,就没有所谓的康雍乾盛世。
与其说是康熙选定了雍正,倒不如说当时的清朝需要的就是雍正这样的接棒者。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