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子玉
储君之争不仅是皇子之间的竞争,更是其背后势力的博弈,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军功派往往是决定太子人选的主要力量。
公元前202年,在建立大汉帝国之后,刘邦在内外两条线上同时发起了新一轮战争:对外是削掉韩信、英布、彭越等异姓诸侯王;对内准备换掉太子刘盈。
异姓诸侯王是大汉皇帝集权的重要阻力,必须削,皇太子的背后是强大的吕氏外戚和功臣派,也是束缚皇权的存在,刘邦也想通过更立太子的行为稀释吕氏外戚和功臣派对大汉的影响。
目的都是为了皇权的回归。
众所周知,刘邦从创业的那一天开始,身边就自然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也就是以萧何、曹参、周勃等人为代表的丰沛元从集团。那个时候,吕氏家族和丰沛元从集团的利益是深度绑定的,都是第一拨跟着刘邦打天下的人。
所以,在创业的过程中,这两个群体的利益是保持高度一致的。等刘邦经历了彭城之败将刘盈立为太子之后,刘盈就已经同时代表了丰沛功臣和吕氏外戚的利益。
但当刘邦建立大汉之后,丰沛功臣和吕氏外戚都一朝成为了他集中皇权的阻碍,如果想摆脱这两股势力对自己的束缚,最好的办法就是换掉太子。
所以刘邦才在一段时间内频繁地说刘盈的缺点,说他太羸弱,一点也不像自己,反而对赵王刘如意是一顿猛夸,说这孩子简直就是对自己性格的再复制。
说白了,刘邦就是在向大臣们放风,以配合自己废立太子的行为。
而且,刘邦还给刘如意打造了一套支持他上位的高质量班子,其中:周昌是文官的代表,韩信和陈豨是武将的代表。
为什么刘邦没有杀韩信而是将其从异姓诸侯王的身份降为淮阴侯,就是将其打上功臣的标签以将来辅佐刘如意,刘邦让陈豨以代相的身份监赵代精兵就是给刘如意走向皇权布置的外围部队。
刘邦的行为让吕氏外戚和功臣派同时感受到了刺骨的寒意,于是集体站在了刘邦的对立面阻止刘邦更立太子,就连已经退出江湖的张良都不能置身事外被逼着给吕后出主意。
另外,由于周昌也是丰沛元从集团的一员,他为了维护圈层利益也明确表态反对刘邦更立太子。
笔者严重怀疑,陈豨造反就是在吕氏外戚和丰沛功臣的压力下无奈起兵的,因为,最早点火的人正是周昌。可以肯定,韩信之死就是吕后主动在扫雷,清洗刘邦给赵王安排的辅佐班子。同时大家还要注意一个细节,韩信进宫,那是被萧何骗进去的,而萧何身上的标签又是“军功派”,所以,韩信之死是吕氏外戚和军功派联手作为的结果。
韩信死于储君之争 图源/剧照
而且,刘邦刚率兵去平定淮南王英布的叛乱,张良转身就从陇西、巴蜀、北地调拨了三万精锐作为刘盈的直属兵力。
有了吕氏外戚和功臣派的支持,有了部队的拱卫,刘盈的地位已经是稳若泰山,这就是刘邦为什么无奈地对戚夫人说他也没办法扶赵王上位的核心原因。
很显然,刘邦在与功臣派的博弈中,失败了。
而功臣派之所以支持刘盈,就是为了在刘邦之后落实“皇帝垂拱而治,功臣治理天下”的二元政治格局。
果然,刘盈后来虽然是皇帝,但本质上却是帝国的边缘人物,最终郁闷而死。
当卫青以外戚的身份通过对匈奴的连续用兵佩戴上了军功派的标签之后,汉武帝也复制了刘邦当年的做法,屡屡说太子刘据不像自己,幼子刘弗陵和自己很像。
刘彻此举就是向大臣们放风,让他们支持自己更立太子的行为,以摆脱和太子刘据利益深度绑定的卫氏集团。
由于卫青的体量毕竟不能和汉初的功臣派相比,属于一个家族的孤军奋战,所以还是在汉武帝的凌厉攻势面前受到严重打击:太子被废,卫氏外戚也几乎被连根拔掉。
可以肯定,如果不是和卫氏外戚的利益深度绑定,太子刘据的命运也不至于此,因为他毕竟是守成的最佳选手,这一点连汉武帝自己都承认。还是被军功派决定了命运。
此后,历史在发展的过程中每一个朝代都会在创业的过程中崛起一个势力庞大的军功派,隋朝的关陇集团就是典型。
为什么隋文帝要换掉太子杨勇,改立晋王杨广,就是为了摆脱和杨勇深度绑定的关陇贵族。只是隋炀帝在和关陇集团的博弈中最终败得是一塌糊涂,身死江都。
基于此,唐高祖李渊是半分不敢得罪关陇集团,始终坚持和关陇贵族利益深度绑定的太子建成的地位不动摇。
只是,唐初事实上是同时存在两股军功派势力:以关陇贵族为代表的老牌功臣;以关东诸将为代表的新锐功臣。
关东诸将也想通过干涉太子的人选将秦王世民推上去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于是就有了震惊天下的玄武门事变。
本质来说,玄武门之变就是新旧两大军功集团的一次武力角逐。
等到太子问题又成为李世民的头疼事时,军功派再一次出手,以长孙无忌为代表的关陇集团拧成一股绳几乎是逼着太宗将晋王李治立为了皇太子。
历史再一次重演,当年西汉的军功派想通过保下刘盈的储君之位从而控制庙堂,如今的长孙无忌也是想通过运作性格羸弱的李治为太子从而扩张自己的权力。
太宗当时的无奈从他对李治说的话中就能看出来:“你快谢谢你舅舅吧,是他立你为太子的。”
可见,即使雄才如太宗也有自己的无奈,为了自己身后政局的稳定,也只能向军功派妥协,就像刘邦当年对萧何等人妥协一样。
后来,李治对长孙无忌亮剑的过程本质又是一次玄武门事变,是以关陇为代表的长孙无忌和以关东为代表的李勣两大军功集团之间的博弈。
结果是,关东军功派获胜。
李勣是关东军功派的代表 图源/剧照
至于后来的李隆基为什么能够成为太子进而进阶为唐玄宗,就是因为,李隆基通过唐隆政变给自己贴上了“军功派”的标签,大哥李成器只能将储君之位让给他。完了李隆基又通过先天政变进一步坐稳了皇位。
还有,后来的唐肃宗李亨为什么能坐稳皇位,彻底将玄宗架空,就是有平定安史之乱军功的加持。
五代的历史就不提了,军功派那可是明目张胆地抢皇位:“天子宁有种邪,兵强马壮者为之尔。”
本质来说,赵匡胤选弟弟光义为储君也是受军功派的影响,那些藩镇、节度使虽然被解除了军权,但能力、影响力尚在,他不得不将佩戴功臣标签的光义推到台前以保证大宋皇权的平稳过渡。
元朝呢,是典型的军功政治,为什么元朝三天两头发生政变,皇位更迭频繁,就是草原、汉地两拨军功势力对大都皇权发起的一轮轮冲锋。
明初也是典型的军功政治,为了摆脱军功派对皇权的束缚,朱元璋早在创业阶段就开启了对功臣的清洗,利用新的军功派打击旧的军功派,直至蓝玉、傅友德等人也成为牺牲品。
但朱元璋大意的是,以燕王朱棣为代表的藩王也是所谓的军功派,一样可以左右皇权。结果是,在异姓军功派被团灭的情况下,建文帝根本就不是同姓军功派的对手,只能将皇位让出来。
还是被军功派左右了皇权。
当然,清朝也是典型的军功政治,本质来说,皇太极、顺治这两位皇帝都是军功派选出来的,就是大家同意由出过天花的玄烨来继承顺治的皇位,但也必须安排四大辅政大臣来辅佐新皇,瓜分皇权。
清初的政治从来都是军功派说了算。
康熙除掉权臣鳌拜,其实就是与整个军功派在战斗,想以鳌拜为典型,将其打倒,然后拿回皇权。
鳌拜是清初的军功派 图源/剧照
同时,军功派也想通过左右储君的人选进一步延伸自己的权力,于是他们就选定了老八胤禩为他们的代言人。看看支持老八的那些人——
理藩院尚书阿灵阿,康熙初年辅政大臣遏必隆的儿子,钮祜禄氏的核心人物;领侍卫内大臣鄂伦岱,是佟佳氏的核心人物;工部右侍郎揆叙,纳喇氏的核心人物...
最典型的就是阿灵阿,他的爷爷额亦都是当年跟随太祖努尔哈赤打天下的功臣,胸前明晃晃地贴着“军功派”三个字。
为什么康熙最后淘汰了老八,就是因为,康熙不想让军功派继续左右大清的政局,在太子胤礽实在扶不起来的情况下,他就果断选了老四胤禛。
为什么是胤禛,因为老四的圈子干净,没有军功派的势力掺杂其中。
但其实胤禛上位也是一次军功派之间的博弈,是以年羹尧为代表的新锐军功派和以阿灵阿等人为代表的老势力军功派之间的斗争。
还是被军功派左右的结果。
当雍正坐稳皇位之后,为了不使军功派再继续左右下一代,于是他就出手将年羹尧、隆科多这两位功臣强势请出了历史。
这和年羹尧膨胀不膨胀没关系,为了皇权的稳定,雍正迟早都得那样干。
但清朝此后的历史依然持续被军功派所左右,因为八旗始终是爱新觉罗家族所依赖的主力,只是没有对储君人选干涉那么严重而已。
以八旗为代表的军功派直到以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新进军功派崛起之后才逐渐失去了话语权,直至彻底退出历史。
军功派,始终是历史的一条主线,影响深远。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