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子玉
权力有时候并不是职位所带来的,还必须有威望的加持。为什么历史上会有秦始皇、汉武帝这样的集权皇帝,也有汉献帝这样的傀儡天子,原因就在这里。
历史上所有皇帝要想真正掌控皇权,都需要发动“战争”建立威望才能获得:要么在对外战争中获取军功;要么对内清洗前朝的权臣来迅速立威。
秦王嬴政几乎就是两条线同时布局,先是在亲政的次年(前237),将相邦吕不韦赶回了河南封地并在不久后赐死,完了又发动了灭国大战开启了统一之战。
凭借赐死吕不韦的震慑作用以及军功的不断累积,嬴政的王权是实至名归实现了对秦国的整体驾驭。等到以昌平君为首的楚系外戚势力被清洗之后,嬴政的王权已经不掺杂一丝杂质。
公元前221年,随着帝国的一统,秦王嬴政进阶为始皇帝,凭借兼并六国的军功,始皇的皇权在威势层面已经等同于虎狼秦军。
为什么项梁叔侄在始皇在世的时候一直过着东躲西藏的日子,本质上就是内心特别忌惮始皇。始皇凭借个人威势震慑了关东六国所有蠢蠢欲动的势力。为什么始皇常年在外进行大巡游,就是发挥自身威慑力价值的具体表现。
可见,军功对于一个皇帝是多么重要。
本质来说,西汉初年的政治属于典型的二元政治:皇帝垂拱而治,相国负责打理帝国的一切政务。但刘邦的皇权依然可以覆盖到所有领域,甚至还将相国萧何关了一段时间,就是因为,刘邦在军功的加持下其个人威望已经达到了顶点,具备扩张皇权的实力。
至于汉惠帝刘盈,不仅没有军功,且又斗不过功臣派,所以就只能老老实实地扮演虚君的角色,年纪轻轻就挂了。
当汉文帝从代国来到长安接棒皇权之后,最初也是一个傀儡的角色,甚至在下朝的时候还要目送右丞相周勃下班,将自己低到了尘埃里。
为了撕掉傀儡的标签,汉文帝在不能对匈奴用兵获取军功的情况下就只能将目光锁定在对内这条线,将丞相周勃作为典型进行密集性打击。当周勃被迫辞掉相位回到封地之后,汉文帝才收回了部分皇权,但总体还是受功臣派的掣肘。
再说权臣。如果一个权臣想彻底控制他身处的王朝进而完成改朝换代的动作,建立军功几乎就是他必须打的一张牌。
想想,曹操要不是持续性创造胜利他拿什么来驾驭东汉群臣和天下诸侯,如果没有曹操积累的军功,曹丕又拿什么来操盘改朝换代的动作。
不可能。
说实话,诸葛亮要是在北伐战争中积累了巨大的军功,蜀汉的历史还不知道会演变到何种地步呢。有时候,形势是推着人走的,如果建立了军功诸葛亮大概率也会有不得已的时候。
同理,司马家族能够建立西晋也是因为军功的积累。司马氏两代三人通过对内平定淮南三叛,对外灭掉蜀汉建立了巨大的军功才能在司马炎手里完成改朝换代的动作。
就是司马炎个人,如果不是灭掉东吴的军功,他也很难驾驭帝国,因为,西晋本质上是世家的天下,如果司马炎没有军功,别说他想行使皇权,就是做个裱糊匠都难。
司马炎的皇权也来自军功 图源/剧照
南北朝时,尔朱荣在已经事实上控制北魏王朝的情况下为什么不敢打改朝换代的牌,就是因为,他没有军功,怕难以驾驭朝臣和军阀。如果他贸然登基,就连他手底下的武川派都不会服他。
为什么尔朱荣后来是频频练兵,就是想通过对南朝用兵积累军功助力自己走上帝位。只是,尔朱荣的计划还没迈出第一步,就被孝庄帝给刺杀了。
北魏分裂之后,高欢和宇文泰也没敢直接上位,而是不断地发动战争积累军功,给家族实施改朝换代的动作积分。和曹操一样,高欢和宇文泰都没有在生前称帝,而是将称帝的牌留给了子孙。
原因也很简单,他们的儿子在没有军功的情况下要想获得朝臣的支持只能走称帝给朝臣们提高待遇一条路。
此后的王朝,皇帝稳固皇权的办法也是对内和对外两条线。
隋炀帝在任内为什么疯狂对高句丽用兵,就是想积累足够的军功来驾驭关陇贵族。只是他最后玩崩了,不仅三次兵败辽东,还遭受了雁门之围,威望是一落千丈。
而唐太宗则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大唐的天下本身就是他一刀一枪打下来的,他自身就佩戴着功臣的标签,足以驾驭大唐。
但当李治即位之后,没有军功和威望的短板马上就导致他被权臣所控制,大唐复制了西汉当年的二元政治,皇帝完全就是个垂拱而治的角色。
所以,李治要想拿回皇权,就必须得像嬴政当年一样,踩着吕不韦的尸体拿回王权。当然,李治也打赢了和长孙无忌的战争,拿回了皇权。
五代的历史就不多说了,一个皇帝要是没有军功,分分钟就会被藩镇给干掉:朱友贞、李从厚、刘承祐,都是这座围城里的悲剧人物。
为什么后周在立国之初柴荣就不顾冯道等人的反对非要御驾亲征去应对北汉的进攻,就是因为他明白,如果自己没有军功,皇位大概率是坐不稳的。
只是柴荣自己坐稳了江山,他的儿子柴宗训却复制了刘承祐等人的悲剧,分分钟就被军功派赵匡胤给颠覆了江山。
所以,从五代的乱局中走过来的赵匡胤是死活不敢将江山传给没有军功的儿子,而是果断选了功臣的代表弟弟赵光义。
就是光义坐在皇位上也是压力山大,不断地发动战争积累军功。为什么他在灭掉北汉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就急着去打契丹,收复幽云,就是想积累更多的军功以坐稳江山,完了还可以证明自己即位的合法性。
本质来说,太祖、太宗的皇权都是被军功给支撑起来的。
即使是后来皇权高度集中的明清,皇权同样也时时受到挑战。土木堡事变,勋贵被团灭文官集团从此一家独大,失去制衡势力的皇权马上就面临挑战。典型案例就是,明武宗朱厚照一辈子都在和文官集团做斗争,整个职业生涯都被朝臣所束缚,英年早逝。
为什么世宗嘉靖一上位就以“大礼议”为由迅速和朝臣开战,因为他明白,如果不能在第一时间将以宰相杨廷和为代表的朝臣势力压制下去,那么自己以后很难拿回皇权。
对于嘉靖来说,大礼议事件就是一场对内战争。
嘉靖通过大礼议事件拿回皇权 图源/剧照
胜利之后,嘉靖才牢固地掌控了皇权,即使他常年不上朝躲在宫里炼丹也始终能牢牢地掌控局势。
可见,没有在对内对外战争中取得胜利的皇帝是很难掌控皇权的。
万历就是在拿不回皇权的情况下彻底放飞自我躲在后宫玩起了消失,朱由校则是完全沉迷于木匠活。不是他们想自暴自弃,实则是他们的皇权已经被大打折扣。
后来的崇祯为什么频繁地更换宰相,就是因为,没有军功的他根本就不是文官的对手。在李自成兵临京师的情况下,他也想转战江南,但由于被文官死死控制只能君王死社稷,吊死在了煤山。
清朝的历史也差不多——
康熙是通过诛杀鳌拜迅速拿回了皇权,又通过平定三藩的军功坐稳了江山;雍正是凭借平定西北叛乱的军功和杀死功臣年羹尧和隆科多的方式掌控了帝国。
都经受了对内、对外战争的考验。
当乾隆接手了帝国的江山之后,也马上就有一种傀儡的感觉。由于老爹常年让他在宫里读书,乾隆并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基本盘,反而被反锁在了张廷玉和鄂尔泰两位“权臣”构建的围城中。尤其是在张廷玉和鄂尔泰门生故吏遍天下的情况下,乾隆更是喘不过气来。
为了破局,熟读历史的乾隆很明白自己该怎么做,那就是,在不能通过对外战争获取军功的情况下复制爷爷康熙的做法将张廷玉和鄂尔泰给收拾了,他就能顺利拿回皇权。
乾隆最初也身处权臣的围城中 图源/剧照
所以,在雍正朝顺风顺水的张廷玉和鄂尔泰二人在乾隆朝反而是不断被找麻烦的节奏——
张廷玉被乾隆剥夺了配享太庙的资格,还被乾隆罚了二十万两白银的巨款;鄂尔泰的儿子和门生被乾隆以结党的罪名给抓了,鄂尔泰自己还被官降两级;乾隆还以诛杀兵部尚书兼九门提督的鄂善来震慑朝臣...
一套组合拳打出去之后,张廷玉、鄂尔泰和朝臣们是服服帖帖,只能完全服从于乾隆的皇权。
到了乾隆五年(1740)的时候,乾隆已经基本完成了对帝国人事的换血——
全国的七名总督,乾隆换掉了六个;十七个省的巡抚,乾隆也换掉了十几个;京师的六部,乾隆也来了一次大换血。
当人事权回归手中后,乾隆事实上已经基本掌控了帝国。
再加上后来的对外用兵不断积累军功,乾隆对皇权的掌控和祖父康熙、父亲雍正一样牢固。而这些都是从他对权臣亮剑开始的。
历史上任何一个牢固掌控帝国的帝王都是从对内、对外战争的尸山血海中闯出来的,没有那种一上手就到达人生巅峰的人。
同理,一个企业的领导如果没有业绩的加持,也很难完全掌控公司,贯彻自己的意志。
世间的事就是这样,职位和权力有时候是不能画等号的。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