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子玉
什么是主要矛盾,什么是次要矛盾,这是关乎任何事情成败的关键因素。
玄武门之变解决的是秦王世民和皇帝李渊之间的矛盾,先天政变解决的是太子李隆基和皇帝李旦之间的矛盾,都是皇权和军功派之间的矛盾。只不过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李世民将矛盾转化到了太子建成身上,李隆基将矛盾转化到了姑姑镇国太平公主身上。
景龙四年(710)六月二十日夜晚,临淄王李隆基发动了震惊天下的唐隆政变,一举将韦后和安乐公主势力血腥清洗。唐隆政变之后,帝国的皇权就转到了相王李旦一脉手里,而李隆基也凭借诛韦氏之功拿到了太子的位置。
六月二十七日,已经登基称帝的李旦正式宣布,册立皇三子平王李隆基为皇太子。
李旦之所以没有坚持嫡长子继承制,就是为了避免高祖朝玄武门之变的悲剧再次重演,直接一步到位将立有大功的皇三子李隆基立为皇太子,避免了儿子们为了储君之位可能爆发的流血冲突。
但很快,李旦就想明白了一件事,当年的玄武门之变,秦王看起来解决的是自己与太子建成之间的矛盾,实际上解决的是与皇帝李渊之间的矛盾:
秦王是大唐的军功派,为大唐立下了不世之功,已经到了赏无可赏的地步,且不管是在庙堂还是地方都拥有大量的拥趸,严重威胁皇权。
为什么李渊杀掉了刘文静,其实就是对秦王的敲打。包括在灭掉王世充之后不及时对秦王集团封赏、在刘黑闼二次作乱河北时派太子建成去平定,都是对秦王集团的压制。
当时的太子建成不过就是皇帝李渊制衡秦王势力的一张牌而已。
所以,玄武门之变时,秦王真正的战场其实是在太极宫,是如何控制老爹并夺取大唐的军权和政权。当然,李世民后来也是如愿拿到了这些东西。
也就是说,玄武门之变成功的前提表面上是秦王的文韬武略作用的结果,本质上还是秦王明白什么是主要矛盾,什么是次要矛盾,属于认知和战略的制胜。
秦王真正的对手是高祖 图源/剧照
如今,当李旦成为皇帝之后,他马上就感觉到了皇位上那深入骨髓的寒意,自己已经成为了当年的高祖李渊,而太子李隆基就是当年的秦王世民,区别只是,李隆基是太子,而非亲王。但自下而上的寒意是一样的。
尤其是,李隆基在掌控了禁军力量并在政变之后将自己的人马填充进帝国中枢的情况下,李旦更是压力山大。
所以,制衡集功臣和储君于一身的李隆基是李旦必须要打的一张牌。当年,李渊可以用建成这张牌制衡秦王,那么李旦也可以凭借镇国太平公主这张牌来压制东宫。
这就是,不当其位,人永远也理解不了别人。
六月二十八,李旦就任命长子李成器为雍州牧,控制了京师长安地区,并让李成器遥领扬州大都督,将江南的钱和兵也控制在自己手中。随后,李成器又兼任闲厩使一职,掌控了禁军所用的军马。
对于太平公主,李旦则允许她继续开府治事,深度参与朝政。通过神龙政变和唐隆政变两次站队成功,太平公主已经在帝国积累起了足够的威望和强大的实力,是制衡太子集团的最佳人选。
此后,李旦就是不断地玩平衡术,当太平公主遥遥领先时,他就适当偏向太子一边,当太子的压力过大时,他又偏向太平。总之,都是为了皇权的稳定。
李旦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虽然在打击东宫,但从来没动过更立太子的想法,说白了,太平公主只是他制衡东宫的一张牌而已。
为了避免自己身后皇权更迭可能引发的斗争,李旦就于延和元年(712)八月初三,正式将皇位禅让给了太子李隆基,自己退位为太上皇。
但退位之后的李旦却并没有放弃权力,比如,他依然自称“朕”,所下命令称为“诰”,拥有三品以上官吏的任免权和重大刑事案件的审理权,平常依旧在太极殿办公。而登基之后的李隆基却只能自称“予”,下达的命令称为“制”“敕”,拥有对四品以下官吏的任免权和徒刑以下案件的审理权,平常在武德殿办公。
说白了,最高权力还是在睿宗手中,李隆基的权力和当太子时差不多,只是身份由太子转化成了皇帝而已,还是属于实习阶段。
李旦还是怕儿子将他架空,自己成为当年的高祖李渊,李唐皇室父子猜忌之深由此可见。
此后,太平公主依然充当李旦压制李隆基的一张要牌,双方在军政两个领域展开了猛烈的争夺战,谁也不能彻底压制谁:太平屡屡占据宰相群体这一高地,在宰相班子里拥有一定的话语权;李隆基则依然掌控着禁军势力。
一个在政治圈里领跑,一个在军事圈里独大,谁也奈何不了谁。这正是李旦想要的结果。
大家都说,太平公主有复制女皇武则天老路的野心,其实未必,她自始至终都只是皇家的一张牌而已:神龙政变时,她是李显和李旦的盟友;唐隆政变时,她是临淄王李隆基的盟友;如今,她也只是皇帝李旦用来制衡李隆基的一张牌而已。
永远都只是配角和被利用的角色。
太平只是睿宗手里的一张牌而已 图源/剧照
但这并不影响太平对自己权势的大力扩张,到了先天二年(713)时,她已经在政治领域拥有了绝对的话语权,当时的七个宰相有五个就是她的人,分别为:窦怀贞、萧至忠、岑羲、崔湜、陆象先。剩下的两个为睿宗的人。
而天子李隆基却是孤立无援,就像当年的秦王世民面对高祖、太子和齐王的组合打击时一样惶恐。
很明显,局面已经失衡,而李隆基在危机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已经将不满的情绪频繁的表现出来,双方的博弈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李隆基的表现被太上皇李旦认为是逼宫行为,于是就有了废帝的想法。
先天二年(713)六月二十四日,李旦将朔方军大总管兼兵部尚书郭元振召回了朝廷,拜相,想借助朔方军的外力行废立之事。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禁军被皇帝李隆基所掌控,李旦不得不借助外力。
七月初三,玄宗率领李令问、王守一、高力士、王毛仲等人正式发动政变,他们从武德殿出发,先后穿过武德门、虔化门、朱明门、肃章门、晖政门中的虔化门,直奔玄武门而去。
进入玄武门之后,玄宗先是斩杀了北门禁军左羽林卫大将军常元楷、知右羽林将军李慈,接着又在太极殿西侧诛杀了正在值班的右散骑常侍贾膺福和中书舍人李猷,完了又是萧至忠和崔羲被杀,窦怀贞在逃跑过程中自杀。
玄宗每往前走一步,太平的心腹主力是一个个倒下,而公主此时可能还不知道宫中正在发生的事。
慌乱中的睿宗连忙跑到了承天门准备召南衙军与玄宗一战。但由于玄宗在政变初期就让王毛仲去闲厩夺取了马匹将政变队伍武装了起来,所以睿宗在时间上根本就赢不了玄宗,最终还是被困在了承天门的方寸之地。
胜败已见分晓。
可见,先天政变玄宗成功的优势就在于,他不仅掌控了禁军,还用战马武装了自己,在军事实力上足以碾压睿宗。
睿宗在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只能赋予玄宗政变的合法性,将军政大权全部交给了皇帝李隆基,和当年的高祖李渊一样无奈。大唐的权力交接还是在政变中完成的。
此时的太平公主在党羽被杀的情况下已经对玄宗造不成任何威胁,在外边的寺庙中躲了几天之后最终还是回到了家里,被玄宗赐死。
本质来说,太平公主之死其实是玄宗对睿宗皇权的残余势力的清洗,还是储君与皇权之间的矛盾。
复盘玄宗的成功,他和当年的秦王李世民一样,都是在确认了主要矛盾之后,然后才展开行动的,而且是抢在了对手动手之前:李世民因为抢在建成之前动手取得了胜利,李隆基也是先发制人在太平准备动手的前一天亮剑才一举取胜。
可见,在实力旗鼓相当的情况下,对对方信息的掌握和动作的快慢才是左右结果的重要因素。
至此,任何威胁皇权的势力都被清洗,皇帝李隆基彻底集中了皇权,只不过这一天是通过数次政变才完成的,从神龙政变到景龙政变,再到唐隆政变,最后以先天政变而收尾。
一将功成万骨枯,背后都是血的代价呀。
由此也可见,睿宗想通过和平过渡的方案来完成皇权的更迭被现实验证是不可行的。
睿宗最终还是复制了高祖的悲剧 图源/剧照
当然,即使是太平获胜,皇权也一样会被架空,太平公主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意志另立一个皇帝,然后自己掌控全局,就像当年的玄武门之变,如果是建成获胜,李渊一样面临成为太上皇的风险。
只要政治场上出现一家独大的势力,皇权就会受到挑战。
皇帝最安全的方案就是,让两家始终博弈,但谁也不能彻底压制对方,但要做到这一点又很难。因为,太平本质上是睿宗的打手,睿宗必须确保己方的优势,而玄宗在生存面临挑战的情况下肯定会铤而走险。
本质上还是大唐特殊的文化基因在作祟,是皇权和储君之间的极度不信任。
此后,这种特殊的文化还会制造更多的皇室悲剧。
下一个悲剧就是玄宗自己。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