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4年“幼天王”洪天贵福被凌迟,行刑过程只能说惨不忍闻来形容

旧闻档案 2023-06-25 18:28:18
引言

在古代中国的历史上,“皇帝”终究是极其特殊的一个角色。即便这位皇帝昏庸无能,残忍暴虐,反抗的人们往往都会尊重他作为“皇帝”的身份,在杀死他时给他留一个全尸。

典型例子——隋炀帝杨广,在叛军将他团团围住的时候,叛军首领依然同意了给他一个比较体面的死法。

尽管不许他饮毒酒自尽这么轻松,也是用白绫勒死,而不是直接砍了他的头。

杨广之死(影视剧片段)

但是,在古代中国的历史上,还是有这么一名“皇帝”,在被敌人俘虏后落得凌迟处死的下场。

之所以给这个“皇帝”加上引号,是因为他并没有称帝,或成为大一统王朝的实际统治者;但是,他又确实曾经是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这个特殊的“皇帝”,就是太平天国的“幼天王”洪天贵福。作为洪秀全长子,他先是成为“幼主”,在洪秀全病逝后继位称“幼天王”。

这名临危上位,又年幼而不堪大任的“皇帝”,成了太平天国的“亡国之君”,为太平天国的覆灭画上了一个并不圆满的句号。

太平天国插画

一、天资聪颖?幼天王割裂的童年

洪天贵福出生时,洪秀全正作为农民起义军的领袖四处征战

因此,洪天贵福的婴孩时期基本都在四处奔波,即便有“幼主”的名义,可以发布“诏旨”,实际上却处于居无定所的生活中。

1853年,洪秀全定都南京,改称其为“天京”。

定都后洪秀全的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修建了巍巍壮观的“天王府”,将自己的数名姬妾(据洪天贵福后来供述共有88人)和所有的孩子都接了进来。

洪天贵福(影视剧形象)

此时洪天贵福年方五岁,他结束了四处周转的生活,陷入了另一种极端——无处可去。

洪秀全对他的规制非常严格,自九岁起便禁止他与母亲和姊妹见面,并且不许他出天京城。据后来他的供词和其他人的供词对照来看,他出天王府的次数都屈指可数。

九岁这个时间点对洪天贵福而言是很有节点性意义的。

这一年,他被父亲洪秀全安排了四个妻子,但自此禁止与母亲姊妹相见。可见在洪秀全眼中,九岁是他的大儿子成年的年纪,该明白“男女有别”,不该与父亲的姬妾有所接触了。

天王府遗址

为此,洪秀全还专门为他写了《十救诗》教育他“男女有别”,有“妈别崽”、“姊别弟”等十篇。

洪秀全作此诗是为教导儿子男女之别,但他本人的文学素养从起名中就可窥见一斑。为严防有男人进入自己庞大的后宫中,洪秀全不为儿子请正经的教书师傅,而是让一个大他十岁的姐姐执教。

这是洪天贵福童年时期第二大割裂:明明智力上是一个正常人,却从未接触过正统的教育。因而,他绝称不上是一个合格的政权统治者。

哪怕洪天贵福并不笨,在多年上位者的生活中也培养出了一些基本政治意识,也改变不了这一点。

天王府遗址

洪仁玕曾经评价过洪天贵福,称他“绝等聪明”。

被俘后洪天贵福自己供述称,在杨家牌(也作杨家排)时他原本预料到清军夜里会来攻城,但身边的太平天国士兵不信,并没有做出有效的应对。

由此可见,洪天贵福即便担不得“聪明绝顶”的赞誉,至少也并非愚钝之人。

但是,洪秀全在有条件给他提供博学鸿儒作为老师的情况下,却偏偏不准他阅读任何儒家经典著作,乃至于任何古书都不准他看。

洪秀全雕像

洪秀全严格限制规定他只能读“天主教的书”,他被俘后供称看过的书,也只有所谓的“太平救世诏”等。

洪天贵福记得当时洪秀全曾经在南京城内搜寻过古书,洪仁玕更是在杭州城内藏书万余卷。但洪秀全往往自己看过后就焚烧掉,不肯让他看。

小孩子往往有着极强烈的好奇心和反叛心理,硬要他读古书的话,洪天贵福未必爱读,但被禁止后他反倒很想要偷偷看。

但是,他所偷看的三十余本书中,也只有《史记》是比较有价值的,其他既称不上经典,也没有什么治国理政的价值。

洪秀全雕像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可以丰富自己的学识和见识的两条路,都被洪秀全堵得死死的。洪天贵福作为未来太平天国的统治者,没有学习任何有效的统治技能。

即便生于太平年代,以他的见识和能力也很难当好一个守成之君,更遑论在乱世中扶大厦于将倾了。

二、伏低做小,成俘虏毫无脊梁

从洪天贵福童年的教育中,就可以清楚看到农民起义军的局限性。洪秀全后期只知晓自己享乐,连儿女教育都不重视。而以他的见识,也无法对洪天贵福进行合格的统治者教育。

没有系统读过儒家学说,只接受过天主教教育的洪天贵福没机会懂得什么叫做“气节”,什么叫做“脊梁”。

实际上没有当多久的“幼天王”,即便在位也只是傀儡的他也没能培养出什么上位者的意识。因此,他在被清军俘虏后极尽谄媚之能事,只为求得清军保住自己的性命。

洪天贵福被俘虏后,负责押解他到南昌的官员名为唐家桐。此人颇有手段,一路上哄得不知事的洪天贵福对他连称“老爷”、“哥”,还曾经写下“今是跟老爷的人,我做唐老爷弟弟”等话语。

洪天贵福自述

令人觉得荒唐可笑的是,洪天贵福还写下了许多打油诗恭维唐家桐,如“文臣兼武将,英雄盖世豪”等句,不仅夸大其辞,也没有任何文学性的价值,只是纯粹的拍马屁。

在被俘后的供述与陈述中,洪天贵福积极与太平天国割席,对清朝大陈忠心。

他曾经将所有与清朝作对的事情都推到别人身上,如表示“打江山的事情都是老天王(指洪秀全)做的”,并说自己后来发布的诏令也都是受干王、勇王等人所迫。

洪天贵福部分供词

面对作为敌人的清朝,他写下“乱臣贼子总难跑”的句子,自认为“乱臣贼子”。还曾经表示自己未来要“一心一德辅清朝”。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这些诗句并非后人杜撰,更不是有人诱导他写下,完全是洪天贵福自愿为清朝歌功颂德。

他还曾沾沾自喜表示,因为洪秀全不吃猪肉,自己从前也只吃牛肉。被俘后也开始吃猪肉,并破了洪秀全此前定下不许饮酒的规矩。

洪天贵福部分供词

不难看出,时年15岁的共天贵福对自己被俘后的处境丝毫没有感知。

这或许是他没有读过历史的缘故,从而不知道太平天国对清朝而言,不能算是对立的政权,而是纯粹的“乱臣贼子”。

他作为其中的领头人,是绝对不可能有好下场的。

哪怕能略略感知到自己未来绝对不可能是万人之上的“天王”,洪天贵福还做着能当一个社会地位不低的人的美梦。

例如他多次提到要跟随“唐老爷”去读书,将来考个秀才。还曾经大言不惭地说自己现在不要妻子,“等二十岁再要”。这些天真的话语,暴露了洪天贵福本性怯懦、才智寻常。

太平天国起义

洪天贵福被俘时已经15岁,在清朝已经是可以娶妻生子,乃至快要行冠礼的年纪,他却仍天真如孩童。这既说明了他并非天资真正聪颖的人,也说明他所遭受的教育是失败的。

但无论给洪天贵福的行为找再多的理由,他被俘后毫无气节可言,对着清朝一个品级称不上高的官员喊“老爷”、“哥”的行为都显得极其可笑,完全衬不上他的身份。

洪天贵福手记

要知道,南京城被湘军攻破时,洪天贵福领头要跑,就连他的妻子,被称为“幼娘娘”的,都知道拉住他,要他起到一些领袖的作用。

洪天贵福的勇气,还比不上同居深宫、年龄同样不大的女子。

也正是因此,史学界对洪秀全是否堪当“虎父”仍有争论,但对洪天贵福是“犬子”这一点,保持了一致的认同。

太平天国玉玺

三、身败名裂,“亡国皇帝”终遭凌迟

洪天贵福是极其想要活下来的。他所有的逃亡、所有的谄媚,所有的推卸责任,所有对洪秀全以及太平天国的诋毁,都是为了换自己一条命。

1864年南京城破后,洪天贵福在洪仁玕等人的护送下从城墙缺口逃生,在石城县多次与清军交战,胜少败多。

除战死部众数量不少外,投降的也有数万之多,最后他身边只剩下一万多人。

太平军图画

杨家牌一战后,剩余的太平军也被清军冲得七零八落。好在最后的这支部队是有些忠诚在的。

他们抵死战斗,给予了洪天贵福逃走的时间和空间。又经池家坳一战,洪天贵福身边只剩下了十几人。这十几人也在一处深洞中被清军堵住,只有洪天贵福因人小,得以藏身在深处没有被发现。

随后,他躲进深山,留在一户农民家中帮助老农人割稻子。但老农在得知他的身份后十分害怕。催促他速速回乡。

洪天贵福根本不知道该往哪儿走,多次撞见清兵。终于有一次,在他谎称自己是挑夫时,清兵要他挑些东西,他却道“不会”,由此被认出和抓捕。

太平天国起义浮雕

吃不得苦,连挑夫都不会做的洪天贵福只求保下一命。清朝自然是看不起他这种卑躬屈膝的姿态的,沈葆桢就曾说过他“黄口小儿,无足介意”。

洪天贵福连如何搭上有决断能力的官员都不清楚,只抓住一个唐家桐屡屡求情。

洪天贵福被凌迟

就连上刑场之前,他还曾妄想唐家桐能救他一命。但是,作为洪秀全的儿子,在洪秀全病逝后最能代表太平天国的人,清军不可能放过这杀鸡儆猴的机会。

就在他一次写诗赞美唐家桐的第二天,他被绑缚南昌市曹,凌迟处死。

结语

洪天贵福的一生无疑是有些悲剧的。他没有出生在一个正常的家庭,尽管享受到了权力,却并没有学习到与权力相匹配的知识,也没有培养出一个领袖应有的见识。

因此,这个悲剧人物让人们见识到了,一个曾经在中华大地上掀起惊涛骇浪的政权的二代领导者可以有多么无知,多么胆怯。

洪秀全笔迹

他被俘后落得惨死下场是必然的,但“身败”和“名裂”他本可以只选一个。却因为太过惜命,最终落得两个都没逃过的下场。

从童年没有接受到系统的教育,到最终被凌迟处死,洪天贵福的经历是封建时期农民起义军局限性的侧写。

他的父亲不重视正统教育,只重视“洗脑”教育;他身边的叔叔伯伯也无法正确评价他的能力。

被起义军培养出的“幼天王”,只成长为一个谄媚而无甚才华的小人物。可他偏偏又有极其重要的象征意义,最终只能沦为清朝彰显其统治的牺牲品。

参考文献

《太平天国史》

《沈文肃公政书》

0 阅读:706
旧闻档案

旧闻档案

脑洞新知识,历史小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