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师覆灭后,打扫战场的结果粟裕看后沉默,陈毅:俘虏一个不准放

旧闻档案 2023-06-25 18:31:41

1947年,孟良崮之战后,我军歼灭国民党整编74师共32680人,其中俘虏19680人,获得了一场关键胜利。

战后,华野的干部们对如何管理这批俘虏,产生不同看法。陈毅将军认为,应当把这批俘虏化为己用,接纳为我军的有生力量。

陈毅

而有些基层干部认为,应该遵循毛主席早就制定好的优待俘虏的政策,坚持一不打、二不骂、三不搜荷包,想留下的留下,想走的发路费。

其实不仅是政策原因,更是因为当时的华野根据地情况比较困难,队伍一直在流动,山东解放区的群众生活也比较艰难,两万俘虏的物资供应和人员管理都是大难题。

鉴于此,有一个纵队还没有等上级意见,擅自放了几名国军将领。

而这个举动,却引起陈毅的严厉批评。

陈毅当即下了死命令:

“凡是孟良崮战役中的74师俘虏,一个都不许自由释放,不论他是伤兵还是官兵。”

不少人好奇,由俘虏自由选择去留,不是我们红军的基本政策吗?为何会让陈毅违背这一原则?这国民党74师,究竟是什么来头?

一、惨烈的孟良崮之战——74师的覆灭

自从粟裕指挥了一场苏中七战七捷战役后,蒋介石坐不住了,立刻派出了自己手下的“御林军”——74师。

说起这74师,那可大有来头。他的前身是国民党的74军,曾经在抗日战场表现出色,参加过南京保卫战,重创敌军后撤出,还打过徐州会战,阻击过日军16师团。

其中,74军参加的湘北会战大捷,日军死伤高达40000余人;雪峰山战役,歼敌50000余人。

由于74军出色的战斗能力,不仅被蒋介石当做国民党内的王牌之师,也被日本人叫做“三五部队。”后来,74军被改为74师,新任师长张灵甫。

陈毅和粟裕知晓74师来华野之后,就觉得十分棘手。

根据情报,74师是蒋介石按照美式编制进行建军的部队,也是最先一批使用美式装备的军队。

74师装备的水平不仅仅是冠绝整个国民党部队,哪怕比起几年前的日军精锐部队的武器水平,也毫不逊色。

而我军虽然已经过了小米加步枪的最艰难的时间段,单个纵队却依旧很难以和74师在重型火力上匹敌。

1946年9月起,74师来到华东后,很快便攻下宿迁,后又在李延年的指挥下攻占我军两淮地区。这让李延年甚至大笑直言道:

“如果我有十个74师,就能统一中国”。

也正是得益于74师势如破竹的攻势,蒋介石从解放战争前期的全面进攻失败中走了出来,开始派兵进攻我方陕北和山东根据地。

这一次,74师依旧是打头阵。不过陈毅和粟裕早有准备,决定让它有来无回。

陈毅在和粟裕反复商量之后,决定遵照毛主席的指示,避开锋芒。

敌军除了74师外,还有23个整编师,共45万国民党军队,而且刚打过胜仗,士气正旺。

陈粟两人相当沉得住气,在沂蒙山区指挥野战军闪转腾挪,不断与敌军周旋。

张灵甫带着74师一直追着山东野战军,在和解放军兜了好久的圈后,心情也逐渐开始急躁。

在他看来,现在解放军正面打不过,只能逃跑,是抢功劳的好时机。

于是,74师应当停止三面包夹,而是采取“中心开花”战术。他带着74师长驱直入,放弃了25师与83师的掩护,独自追击野战军。

可张灵甫没想到的是,陈毅早就等着他犯错,74师的冒进,让他们钻进陈毅布置的“口袋阵”中。

通过不断包围和压缩空间,74师被华野五个纵队围在了孟良崮。

而此时的沂蒙山区,也出现一个奇异的“洋葱”型场面。中心是张灵甫的74师,外一层是解放军十几万人马,把孟良崮团团围住。

而最外面一层,是10个国民党整编师,共四十万军队,着急救援74师。

陈毅面色不变,74师进了包围圈还想跑?他对拿下74师势在必行,给前线司令员打电话说道:

“蒋介石已经要和我们决一死战,我们也被反包围了。现在要不惜一切代价拿下孟良崮。”陈毅

陈毅

陈毅为了让指挥员明白其重要性,特地强调,一定要尽快打掉,哪怕我军一、四、六纵全部打光也在所不惜,到时候他亲自恢复番号。

陈毅说话如此之严厉也不奇怪,孟良崮围歼战关系着战略全局,如果华东野战军不能全灭74师,歼灭战将会真的变成“中心开花”,我军近二十万兵力就只能分散突围国民党的包围圈,必定死伤惨重。

所幸,我军抗住了压力,在进攻部队悍不畏死的进攻和阻击部队的配合之下,成功歼灭74师,俘虏近两万人。

这一战也极大地震慑了国民党军队,蒋介石尤为震惊,甚至派直升机去孟良崮给自己的“御林军”吊丧。

野战军凯旋而归,而关于两万俘虏的处理却成了难题。

按照以往的要求,这两万俘虏要放走,可陈毅却给全军下了死命令,一个都不许放走。

二、一个也不放过

陈毅不放人的决定让许多人不解,这不是违背红军优待俘虏的原则吗?关于其背后的原因,后人众说纷纭。

其中最多的论调,是认为孟良崮之战打的太过惨烈,所以陈毅心中恼火。

粟裕(左二)

这种论调有市场并不奇怪,虽然74师最终被歼灭,但也给我军带来了巨大伤亡。

从事后的战损报告来看,这一战我军伤亡高达一万两千余人,而74师则是伤亡一万三千余人,总体上接近一比一的战损比。

可实际情况是,我军十几个万人围攻74师三万余人,这足以说明74师确实是一支王牌之师,作战能力极强。

就连粟裕看到事后战报时,都不敢相信我军牺牲如此之大,导致粟裕将军心中郁郁,就算是凯旋而归的日子,脸上也没有一点喜悦的颜色。

粟裕‍

不过事实上,陈毅绝不是拥有“报复”心理的人,他下令不放过一人,其实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而做出的理智决定。

要知道,我党在红军时期的政策同样根据实际情况。当时国民党有大量士兵都是通过“抓壮丁”的方式强征入伍。

这些新兵本就厌恶战争,只想解甲归田,所以红军给路费让他们回家,或者有志向有理想的俘虏留下来加入我军。

可74师的官兵们可完全不是这种情况,这支军队都是老兵,绝大部分都经历过抗日战争,有丰富的战场经验。而且极其忠于蒋介石,是国民党部队中最反共的一批人。

如果将他们放了,无异于放虎归山。这些俘虏会立刻再度投奔国民党,然后又拉起一支“新74师”。

如果真出现那种情况,那孟良崮战役不就白打了?战士们的血不就白流了?

陈毅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才坚决不同意放归俘虏,甚至亲自向中央请示,要求对这些俘虏进行严格地教育改造工作。

陈毅在电报中提到,俘虏的改造很重要,因为解放军根据地经济非常紧张,也缺乏足够的兵源。

如果能够使这批俘虏成为解放军战力,此消彼长之下,必定是对国民党的一次严厉打击。

那么陈毅将军的做法,算违背我军对待俘虏的政策吗?其实也没有。

早在1945年10月,中央便发出过一条明确的指示,内容是关于战俘处理的办法,里面提到了对待战俘的新意见。

“为削弱国民党军队,加强我军,或为将来与国民党交换战俘,今后凡是俘虏的国民党、伪军的官佐、士兵和特务等依照实际情况处理。”

毛主席在解放战争还未开始时就预料到,战争可能遭遇到的新难题。不仅仅是战略或者战术,俘虏问题更是要慎重决策。

因此,自1946年后,我军再俘虏的士兵一般这么处理:如果是精兵强将,就要争取吸纳到我军队伍中来,这也是陈毅将军准备做的事情。

如果是老弱病残,也没有生产能力的俘虏,则在进行宣传教育后再放走,如同红军时期一般。

如此之外,为了让俘虏安心,凡是愿意为我军服务的军官,可以让其官升一级。如果是态度坚决的死硬分子,则让他们从事生产工作,同时佐以思想教育,严加看管。

很显然,74军作为王牌之师,只有伤兵没有老弱,肯定是不能就这么放走。

陈毅甚至亲自前往看管俘虏的地方,和十余名将校级军官召开座谈会,谈论当前时事。又对整编74师的官兵实行“官升一级待遇”。

在陈毅看来,只要能够让他们意识到国民党失败是大势所趋。那74师必定会成为我党的助力。

可实际上,俘虏们的改造工作步履维艰,遭遇了极大的困难。

孟良崮战役后,送往华东野战军战俘管理处的战俘约有近7000人,可这7000人却个个是“死硬分子”,坚决不转变立场。

一方面,是因为74师本就是国民党的王牌军队,待遇是国民党最好一档,士兵们心高气傲,对我军的“优待俘虏”“官升一级”不太瞧得上。

另一方面,大部分俘虏依旧认为国民党胜券在握,必将会取得最后的胜利,所以有恃无恐,认为孟良崮输给解放军,只不过是因为解放军“以多欺少”“夜间偷袭”,并非君子所为。

当然,不管是何种原因,这都让战俘管理处的工作人员非常头疼,别说对这些战俘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了,就是他们说出自己真实的职位都做不到。

这群俘虏满嘴跑火车,战俘工作人员在简单甄别后,竟是筛选出大量的文职人员,有的俘虏一身军官气质,偏说自己是士兵,有人手上全是打枪的老茧,又睁眼说着自己是文员的瞎话。

陈毅得知情况后,再三督促,必须贯彻好思想教育工作,绝对不能马虎,不能重蹈之前的覆辙。如果俘虏的改造工作没有做好,坚决不能补充进解放军队伍。

陈毅将军这么谨慎也是有原因的,在孟良崮战役之前,他和粟裕等一众高级将领差点被一个内奸害死。

三、战俘改造工作

孟良崮战役开始一个月,陈毅和粟裕在华野战区一个隐蔽的村中开会,会议主要是决策如何打这一仗。

而此时,空中却突然出现国民党的飞机,对着村子就是一顿狂轰乱炸。

所幸当时解放军众将领离防空洞很近,及时躲避后没有造成伤亡。

否则,这么多将领不明不白地死在这里,后果简直不敢想象。

在轰炸之时,陈毅及时躲到防空洞,可他的妻子却没有第一时间进去,险些牺牲,这让陈毅出离的愤怒。

很显然,这么隐蔽的地方却遭到国民党飞机的直接轰炸,对面是知道会议的确切时间和地点的,必定是出了内奸。

而且,这内奸不会是根据地的群众,也不会是党内的干部。那时全军上下都是团结一心,很难相信会出现故意泄密的情况。

经过一番调查,结果不出所料,内奸是一个在莱芜战役中被俘虏的国民党排长。

因为没有经过彻底的思想教育,这个排长内心中依旧忠于旧中国,忠于蒋介石,所以在偶然得到情报后,立马想办法报告给蒋介石。

这事情给全军上下提了个醒,俘虏的士兵必须经过改造教育,确保其不再有顽固思想,才能加入我军队伍。

而74师,几乎人人都是顽固分子。对此,战俘处想了不少办法,都起到很好的效果。

首先是分化管理,7000俘虏被分成5个大队,27个中队,将其中的军官专门送到解放军官训练团,士兵则分到各纵队训练部。

这一步。是为了降低74师的凝聚力,分而治之。

为了达到效果,尽快找到俘虏中的军官,我军组建了一个专门的“访问团”。

访问团由已经知道身份的俘虏军官组成,他们大都参与过陈毅将军的座谈会,对国民党内战的不正义性和必败的趋势都有所认识。

同时,他们也深刻意识到国民党内存在的弊病,如腐败横生,军官敛财等,所以想要改变这一切。

其实这些国民党军官没有被俘虏前,也意识到这些问题,不过“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他们觉得世界本该如此,可在看到解放军的军容军纪后,就如同看到奇迹一般,自然心向往之。

最坚固的堡垒都是从内部被攻克的,访问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少官兵愿意澄清自己的职位,可依旧有特务人员,担心自己的职业太遭人恨,不敢说实话。

于是,战俘处又特地邀请我军以前改造的特务,来战俘处演讲,通过这种方式,逐渐让特务们打消顾虑,心甘情愿的承认身份。

第二步,战俘处开始了思想教育,除了教给他们毛泽东思想外,还结合我党或者国民党做过的具体事例进行说明。

一开始,不少国民党士兵认为我军会抹黑国民党。但他们想错了,战俘处的教育相当实事求是。

凡是国民党做的好的地方,如抗日战争的英勇表现,战术上优秀的发挥,我军从来都没有否认。

但不好的地方却会直接摆事实讲道理,从人民是否认可,战争的发起是否正义和有必要,国民党军官和蒋介石是否真正的言行一致等角度出发。

真理是需要实践来证明的,俘虏们在国民党待过,自然知道我军说的没错,国民党确实存在那些问题。

再加上他们看到解放根据地的平等友善的军民关系、官兵关系,心中被种下一颗种子,逐渐开始向往这种人人平等,团结民主的环境。

除此之外,华野的诉苦教育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无论是解放军战士,还是国民党底层士兵,说白了,都曾是穷苦的农民出身。

区别在于,这些74师的士兵受到了国民党长久以来的反动教育,早已模糊了自己的初心。

而华野各连队定期开展的诉苦教育,让这些俘虏再次意识到,他们是无产阶级。

只有他们为无产阶级的人民利益而战,为阶级仇恨,时代仇恨而战才是有意义的。那些他们曾遭遇的苦痛,不是共产党带来的,而是压迫者带来。

诉苦教育进行到中场,总有俘虏悲伤地在地上打滚,悔恨自己当初的选择,当场宣誓:

“我要报仇雪恨,我想为人民立功!”

在多措并举之下,这些俘虏被唤醒了认知和觉悟,成为了我军不可或缺的力量。

如孟良崮这两万俘虏,有三分之二都加入我军,使得解放军战力大增,形成了滚雪球的气势,让国民党军节节败退。

结语

细数解放战争历史,孟良崮战役的俘虏人数是排不上第一的,比这场战役俘虏人数多的比比皆是,如之前的莱芜战役。

但孟良崮之战中对俘虏的处理方式,却至关重要,这让我们开辟了一个新的战场,即和国民党的士兵和群众讨论清楚“谁是正确的,谁才是真正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事实证明了一切,我党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这不仅仅是因为军队实力强大,指挥精妙。

更是因为,国民党自解放战争开始,就走在一条错误的道路上,走到了人民的对立面,他们的瓦解是必然的。

0 阅读:314

旧闻档案

简介: 脑洞新知识,历史小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