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禅的世界“只有一,没有二”?“一”和“二”分别是什么

青云塾点墨人 2024-07-18 13:58:58

上接《禅宗人物志:南阳慧忠(六)三召三应》

上回说到慧忠国师故意连续三次呼唤侍者的名字,以此“不寻常”的作为让他起疑,如果能在释疑的过程中亲见佛性而解决“终身大事”,也算慧忠国师对侍者多年服侍的报答了。

可侍者对于慧忠国师的反常行为却丝毫不疑,没有把握住稍纵即逝的禅机。因此,慧忠国师说:“我以为是我辜负了你,现在看来却是你辜负了我啊!”

这名侍者叫做耽源应真,是慧忠国师少有的法嗣之一。慧忠国师座下的弟子虽然不多,但来参偈他的徒子徒孙却不少。

慧忠国师比较长寿(675~775),他贵为“三朝帝师”,受到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的礼遇。在慧忠晚年时期,他的师侄马祖道一(709~788)把曹溪禅法推向新的高峰,马祖道一的弟子遍天下。

慧能座下“五大金刚”,永嘉玄觉(665~713)在713年慧能圆寂后两个月就圆寂了,青原行思(671~740)和南岳怀让(677~744)分别在740年和744年圆寂。

而菏泽神会(668~760)在世的时间相对较长,但他在745年之后就以国师身份待在东都菏泽寺,与外界的交流非常少,此时马祖刚刚开山弘法弟子不多。何况,神会也算是北宗神秀的法嗣,南方的曹溪子弟亲近他的本来就不多。

因此,在马祖道一弘法时期(742~788),他的弟子有机会拜偈的“祖字辈”就只剩下慧忠国师了。所以,关于慧忠国师和马祖法嗣之间的故事就有不少流传至今。

南泉到参,师问:“甚么处来?”曰:“江西来。”师曰:“还将得马师真来否?”曰:“只这是。”师曰:“背后底!”南泉便休。

一天,南泉普愿来参偈慧忠国师。百丈怀海、南泉普愿、西堂智藏被称为马祖道一座下的三大士,可见南泉普愿禅师是深得马祖精髓的。

慧忠国师问:“从哪里来?”

南泉普愿说:“从江西来。”

慧忠国师:“既然你从江西来,马祖道一的禅法真要可否带来了?”

南泉普愿振身而立,说道:“不就在这里吗?”

慧忠国师:“除了这,那背后的呢?”

对于最后一问,南泉普愿没有回答就走了。

“什么处来”通常都是禅师们寒暄的第一句,既说“实”,还说“虚”。可以说是在问“生缘”,也可以说是在问“悟见”。怎么回答,全在被问的人随缘而定。

这是禅机的前置,后面的“机”则是禅师从回答者的内容中随机演变而来了。

这里南泉普愿面对这个问题也给出了一个“既实还虚”的回答:“来自江西。”

南泉普愿俗姓王,老家在河南新郑。这个时候,他应该正在江西马祖道一座下修行,他回答“从江西来”,可以说他说的“实话”。当然也可以说他另有所指:我的生缘在江西,在马祖那里我解决了“终身大事”。

人生的起点未必就是出生之地,也可以是证悟之地。明心见性之时,也是新生之始。

“既然你来自江西,你认为在江西已经明心见性了,那你就说说吧,你在马祖那里得到了什么?马祖的看家本领你都掌握了吗?”

慧忠国师的禅机就来自于南泉普愿所说的“江西”,不管南泉普愿怎么回答,在慧忠国师这样的智者面前,他都会制造“禅机”出来勘验一番。

既然是“真”,岂是从别人那里能得到?自家的宝藏才最珍贵。如果这里南泉普愿高空阔论一番马祖的“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只怕会被慧忠国师一棒打将出去。

南泉普愿回答:“只这是。”

马祖的“真”和我的“真”没有什么两样,他有我也有,人人都有,且无有分别。所以,马祖的“真”不仅仅在江西,而在时时处处,我当然把它带在身边了。不信你自己看,它正在看你、正在回答你的问题。

当下展现就是“真我”的外显,除却当下以外的都是虚妄的幻象了。如果说此处之外还有“马祖真”,那恰恰就是“假”。离开当下,无有“真”,当下即是。

南泉普愿“以实说虚”,自性的当下展现就是“真”。但慧忠国师并未就此作罢,在“真”之上马上又生一“机”。于是问南泉普愿:“如果当下是真,那另一面是什么,你且说说看?”

禅,只有一,没有二。除了当下展现还能有什么?如果说有,则就成了见解、认知。如果说当下展现的背后就是佛性、人人皆有的本性,也是头上安头,执于佛性的实有同样是不究竟的。

所以,佛性不可言说。不是否定它的存在,而是说它的存在正是建立在当下展现之上的,并不可以直接得到,而仅仅是从另一面的展现间接的得到。

假如说,人没有佛性,是不是就应该像木偶人一样不能主动的应对外境,生起“身口意”?正是人人皆有主动应对外境的这个本性,间接的证明了有一个东西存在。它的存在,让人与木偶人有着本质的不同。

比如:说一个人有很强的“能力”。这个“能力”就是建立在他扎实的知识体系、经验丰富的工作阅历、良好的社交技巧等等可见之上的无形存在。

另一面,假如说人有佛性,你能把它找出来看看吗?你能说它是什么吗?当然也不能,因为它就是无形无相的。

所以说,禅的世界“只有一,没有二”。“一”就是当下展现,“二”就是从当下展现中的心生有别。

所以,“背后的呢?”岂可言说,南泉普愿不再回答,甩手而去。这个行为其实也是回答,背后的那个,正在“甩手而去”之中完美体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麻谷到参,绕禅床三匝,振锡而立。师曰:“汝既如是,吾亦如是。”谷又振锡。师叱曰:“这野狐精出去!”

南泉普愿走了,麻谷宝彻又来了,麻谷仍然是马祖道一的高徒之一。

麻谷见到了师爷,没大没小的,也不行礼,而是绕着慧忠国师坐的禅床走了三圈,然后在慧忠面前振锡而立。

慧忠国师不但没有和这些徒孙计较,而且还对麻谷的做法很是肯定:“你是这样,我也是这样。我有的,你都有。大家实属平等,饶恕你不行礼。”

麻谷的悟见还不彻底,他只知道佛性平等,却不知道人性有别。在慧忠国师肯定他的悟见之后再次震动锡杖,结果被慧忠国师骂了出去。

为什么麻谷宝彻会被骂呢?看看丹霞天然怎么做的就知道了。

丹霞天然(739~824),先参马祖,后跟随石头希迁三年,再参马祖。不管他算马祖的法嗣还是石头的法嗣,在慧忠国师面前都是孙子辈。

后谒忠国师,问侍者:“国师在否?”曰:“在即在,不见客。”师曰:“太深远生!”曰:“佛眼亦观不见。”师曰:“龙生龙子,凤生凤儿。”国师睡起,侍者以告。国师乃打侍者三十棒,遣出。师闻曰:“不谬为南阳国师。”

丹霞天然来参偈慧忠国师,就问慧忠的侍者耽源应真:“国师在吗?”

耽源应真说:“在是在的,但不见客。”为何不见客呢?或许国师正在睡午觉,或许嫌丹霞天然的资格还不够吧!

丹霞天然说:“看来国师真的是深入简出啊,都不常出来示人。”

耽源应真接过话茬说道:“那当然了,你是看不透国师的。当年大耳三藏的他心通也看不出国师的住处。”

丹霞天然说:“也未必啊!大隐隐于市,最好的深藏不是别人看不穿,而就在你的面前而不识。国师也不过如此,从他的侍者就可见一斑了。”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弟子如此,师父也强不到哪里去啊!

慧忠国师午睡起床后,耽源应真就把先前与丹霞天然的对话一五一十的告诉了慧忠国师。结果耽源应真被国师打了出来。

对此,丹霞天然感叹到“不愧为南阳国师”,看来自己没有找错人哦!

明日再往礼拜,见国师便展坐具。国师曰:“不用!不用!”师退后,国师曰:“如是!如是!”师却进前。国师曰:“不是!不是!”师绕国师一币便出。国师曰:“去圣时遥,人多懈怠。三十年后,觅此汉也难得。”

第二天再来礼拜国师,当然不会再有人阻拦了,有了前面的铺垫,慧忠国师对丹霞天然另眼相看。

丹霞天然见到国师就准备磕头礼拜,国师连忙说不用这么多礼了。

从禅法上来说,大家平起平坐,不用多礼。但从礼节上来说,国师是师爷,你一个后生,总要退几步说话吧!

的确,大家都是见性之人,高高在上不对,随随便便也不是,该怎么就怎么,一切随缘示现就好。丹霞天然绕国师一圈,以示尊重,然后洒脱而去。

慧忠国师赞叹道:“末法时代,能精进修行“六度”法门的人少之又少。就算这种顿悟之人,三十年后也会非常难以见到了。”

禅宗人物志:南阳慧忠(七)勘验马祖法嗣

未完待续......



0 阅读:59
评论列表
  • 2024-07-19 10:34

    大彻大悟,只这是,皆一!那为什么又辩出一个非一呢?可见真禅无问无答……

青云塾点墨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