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艺奇人石建新

报人商子雍 2024-10-28 20:59:00

厨艺奇人石建新

商子雍

1967年出生的石建新,再过三几年,就要告别他在陕西科技大学的行政管理工作岗位,加入到中国大地上数以亿计的退休大军之中;仅仅着眼于生理年龄,说他是一位货真价实的候补老汉,绝对没有问题。

然而,当第一次与石建新咫尺相向之时,他的外在形象、他的心理状态,都让我先是情不自禁地大吃一惊,继则深深感到大开眼界:身材不胖不瘦,面容毫无老态,头发有型有款,服饰时尚前卫,特别是性格开朗,快人快语,浑身洋溢着生命活力——这是一位年近花甲的候补老汉吗?在我看来,这家伙分明是新潮时尚的大龄青年,最多,也就是紧紧抓着青春尾巴的中年帅哥嘛!

让我惊叹不已的,不仅仅是石建新本人,更有他精心烹制的石府家宴;也可以叫做石家私房菜,我更喜欢后面这种称呼。

那一天参加餐叙的人不多,只有六七位。石建新家里那张不大的长条餐桌上,几味凉菜排列成两行,品种有荤有素,色彩有红有绿,形状有条有块,尽管没有那种刻意求“美”、花里胡哨的摆盘儿,但搭眼望去,一派淡雅、精致的脱俗范儿,还真是招人喜欢。

当然,所有菜品的外在美和内在美,都要通过“始于颜值,终于味道”这么一个过程,才能被食客了解并认同,石建新料理的凉菜也不例外。细细品尝过后,我感到面前的荤素凉菜,在火候的把握上堪称一流,酱牛肉不硬不软,西兰花焯水的时间长短也把握较准;至于调料的使用,则显得非常谨慎。向石新建发问,回答说:要让调料成为充分展示食材本味时的锦上添花,而绝非遮掩、甚或扭曲食材本身之美的喧宾夺主。前面我提到,石建新制作的凉菜看起来有着一种淡雅、精致的脱俗范儿,其实吃起来更是如此,不靠浓烈的汁水和重味的调料粉来造势助威,坚持轻油、轻盐、轻糖先进烹饪理念的石家凉菜,干干净净、清清爽爽,以其貌似淡雅、实则隽永的脱俗范儿,让食客欲罢不能,回味无穷。

在那一次的餐叙中,好几个热菜,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比如糟肉。

这是陕菜中的传统经典,市场上陕菜馆子的菜单上,都不会少了这一款美味。但石建新料理的糟肉,还真是有那么一点儿出类拔萃,同样可以用干干净净、清清爽爽这八个字来概括其特色,肉香、枣香、酒(醪糟)香,在层次分明的同时,又非常和谐地融为一体,入口的感觉真是妙不可言。我请教其中的奥妙,石建新简要答复:一是给猪肉上色既不用任何品种的酱油,也不去油炒或水炒糖色,主要是依靠优质红枣的天然色素;二是对醪糟用量的准确把控,不但时序春夏秋冬、而且天气阴晴雨雪,用量都小有差异。

再比如生汆丸子。

这是几乎所有中国菜系中都有的一款菜品,也常常会出现在普通百姓的家庭餐桌上。石家私房菜中的生汆丸子,除过这种菜品色白软嫩、爽口不腻的常规优长之外,那种在姜香和葱香烘托下呈现出来的肉香,却格外沁人心扉,令人朵颐大块。缘由何在?石建新的奥秘之一是:打肉时要加入费了不小气力手工整治出来的葱姜浓汁,而不是相对省力地使用葱姜泡出来的水。

在奉行“阶级斗争为纲”的那么一个不怎么样的时代,有一首民歌广为传播,其中有言:“什么藤结什么瓜,什么阶级说什么话。”其实,在餐饮领域,也是“什么阶层的人吃什么阶层的饭菜。”纵向审视中国的餐饮,大致可以分为如下阶层:宫廷菜、官府菜、商贾菜、市井菜、家常菜这么几类。想在此强调指出的是——

第一,处于这个序列顶端的宫廷菜,并不是最令人向往的中国菜,因为,其中是见不到中国餐饮系列中最脍炙人口的一些菜品的。皇帝用膳,往往都是数十款菜品摆满餐桌,派头大到极致,但其中相当多都是通过蒸、煮、炖等手段整出来的古代预制菜,品位不高,像那种出锅立马就须摆上餐桌、锅气满满的炒菜,比如我在盐都自贡享用过的盐帮菜:不超过17秒出锅的火爆腰花、不超过16秒出锅的火爆嫩肝,不超过20秒出锅的火爆肚头,皇帝还真是无福消受。

第二,处于这个序列底端的家常菜,也绝非那么不堪。我曾在一篇褒扬售卖陕北饭菜的馆子荞麦园的文章里写道:“荞麦园所经营的是荞面和陕北饭食,是一个让客人拿起筷子来就会由衷产生‘到家了’这种美好感觉的地方。当然,家常饭是远远算不上人间至味的,但家常饭却肯定是任何一个人一生一世也吃不厌的饭;更何况荞麦园所经营的是那种精装版的家常饭,所提供的是质朴诚挚的服务,在平易近人之中透着高贵雅致,让人格外喜爱……”

从石建新家吃了一肚子的美味回来,我一直在想,石府家宴、或曰石家私房菜,应该就是那种精装版、也可以说升级版的家常饭,并且提升的级别还不低。目前,市场上最新款的苹果手机是“苹果16”,那么,我在石建新家享用的,起码应该是“家常饭13”,和我正用着的苹果手机级别一样。

石建新之所以能够料理出级别不低的家常饭,和他的经历、和他的天赋有关。

出生在甘肃庆阳的石建新,在长达10年的那场中华民族劫难中,全家被下放到农村,出生、并成长于斯时斯地,他只能吃家常饭长大成人。

石建新从小就喜欢厨艺,这种喜欢,无疑是缘于一个人的天性,也就是天赋;不过,他最早动手料理的,也只能是家常菜。

于是,1984年石建新参军当兵,部队驻地在陕西省渭南市。在为期3个月的新兵集训结束以后,他选择的不是去扛枪、而是去掌勺,高高兴兴地成为了一名炊事兵。

部队大灶为战士提供的一日三餐,应该也属家常菜,而且是那种比较粗犷、比较豪放的家常菜,但石建新,却凭借着自己的天赋与勤奋,很快就被调整到为部队首长服务的小灶工作,并多次获得了前往西安宾馆、西安饭庄这样一些高水平大厨云集的地方学习、提升厨艺。不过。厨艺突飞猛进以后的石建新,在部队并不是天天料理宴席(他曾告诉我,自己所掌握的制作西餐技艺,在部队基本无用武之地),而仍然是与家常菜打交道,当然,是以让家常菜达到精致版、或曰升级版为目标,在尽可能多地保持和弘扬家常菜让人“一生一世也吃不厌”优长的同时,努力把酒店高档菜作为借鉴和学习的高标。就这样,将近15年的部队生涯结束之时,石建新已经成为能够得心应手地料理出“家常菜13 ”(也许级别更高)的灶台高手、厨艺奇人。

前一向,曾和老伴儿前往日本大阪,陪伴在大阪大学读书的小孙女过暑假。每天的早餐自己料理,日本超市里食材的丰富和安全卫生,令人感动;午餐和晚餐,有时是在市场上的和餐小馆子解决,日本料理遵循轻盐、轻油、轻糖的浅烹饪理念,也深得吾心。回到西安后,忽然产生了与石建新面对面交流的强烈冲动,于是,9月27日下午,在寒舍的客厅里,我们俩促膝恳谈了两个多小时。

石建新对我说,菜品质量最后达到的高度,与食材的优质与否,关系太大了,所以,制作一桌“家常菜13 ”、甚或级别更高的石家私房菜,他在市场选购食材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要远远多于在厨房料理食材的付出。

石建新还告诉我,重口味也是一味,不应该、也不可能在餐桌上被扫荡一空,但烹饪的最高境界,是发现食材本身能愉悦人感官和健康人身体的原生优长,谨慎(或曰恰如其分)地使用各种调料,少用、甚或不用五花八门的人工合成的食品添加剂,通过尽量激发和张扬食材本香、本味的烹饪手段,制作出从颜值到味道,都让食客喜爱的菜品——出现在他厨房里的调料,品种非常有限,缘由即在于此。

对石建新之所言,我深以为然,并以如下拙见相赠——

2019年9月,在百集陕西面食纪录片开机仪式上,我应邀登台致辞,说了这么一席话:“眼下,饮食文化是一个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热词。然而,饮食文化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前些年,陕西师大张华峰教授和他的团队出了一本很不错的书《食说新语》,我在序言中写道:饮食文化的内涵,用‘吃什么’和‘怎么吃’这六个字就足以概括。所谓‘吃什么’指的是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该吃、什么不该吃;而‘怎么吃’,主要是说通过什么样的加工手段和程序,使得食材成为色、香、味、形俱佳、让百姓百吃不厌、且营养丰富的食品。”

石建新对食材近乎苛刻的甄选,以及他对厨艺志存高远的追求,和我对饮食文化核心内容的归纳,竟然是如此契合,此之谓:大厨与食客所见略同;好啊!

石建新有过将近15年在部队以掌勺为主业的人生经历,之后,又业余研习厨艺20余年,并获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业绩,被众多烹饪大师、酒店老板、资深美食家认可,并用“高手在民间”、“大隐隐于市”之类的话语加以赞誉。3年后,他将年届花甲,依旧洋溢着青春活力的石建新,能不能继续在吃什么和怎么吃这样的文化追求上,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地产生惊喜呢?

期待!

糟肉

生汆丸子

脆皮鸭

秋葵土豆泥

牛肉汤面

石府冷盘

0 阅读:1

报人商子雍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