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孩子,一辈子都会让父母操心焦虑

躲进你的身体 2022-09-20 23:45:18

总有家长对我说,身处在这个世界里,你不可能不焦虑。

焦虑的家长都在做什么?

我见过不少焦虑的家长,他们之所以焦虑,是因为他们操心别人的事太多了!主要是操心家人和孩子的事。先不说家人的事,光是孩子的事,家长们要操心的就不少:

小时候,操心孩子吃喝拉撒睡,担心他们不能健康成长。家长们担心孩子饿着、冻着,于是给他们喂饭,逼他们多穿衣服,逼他们到点上床睡觉。

一些家长心里总被这些问题缠绕着:为什么孩子不好好吃饭,不好好睡觉?

外出的时候,家长们的焦虑变成了:

孩子不能乱跑,有危险;不可以玩泥巴或到处摸,有细菌。因为害怕孩子受伤、受委屈,担心孩子生病、不舒服,许多家长喜欢把孩子保护在“无菌的真空中”。

这种焦虑感产生的过度保护和控制,有着明显的危害。

给孩子无能感,孩子觉得这个世界充满了危险。

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没有主体性的家长最容易焦虑。

没有主体性的家长,是指意识不安住在自己身上,大部分时间都盯着孩子的家长。

他们的潜意识里,孩子和自己是一体的,共生的。他们的言行举止都在向孩子传递这样的信息:我们是一体的,我是你的延伸,你也是我的延伸,所以,我要可以操控你,你也可以操控我,我们都不是独立意志的人。

所以,许多家长和孩子间缺乏界限,常常侵犯孩子的意志,并期望孩子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这种家长很容易因为孩子不符合自己的期望激发起对孩子的愤怒,并常常感觉到焦虑,而他们养育出来的孩子往往也很容易情绪化。

没有主体性,其实是心灵没有成长的表现。

家长的情绪稳定性对孩子的安全感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在孩子刚刚出生的最初时间里,妈妈整个人都是属于孩子的,因为孩子需要完全依赖于妈妈才能生存,此时的妈妈是没有主体性的,她要和婴儿共生,成为孩子的重要客体。

许多妈妈在孩子出生的前几天,是最紧张焦虑的,她们的全身心都在孩子身上,24小时严阵待命,一刻不敢松懒。甚至在孩子睡觉期间,也大气不敢出,生怕漏掉了孩子的不安和不良状态,没有第一时间安抚好。

这是一种本能,但这个本能是符合规律的,可以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因为这时候的孩子需要密切关注,以便得到及时的回应和照顾。妈妈适度的焦虑可以提升对孩子感觉的敏感性,以更好地与孩子共情,并给予孩子抚慰。

此时的妈妈需要保持情绪的稳定性。过度的焦虑会让妈妈乱了分寸,而孩子也能清晰地接收到妈妈的焦虑与慌乱,这样一来,妈妈不仅无法好好照顾孩子,还会加剧孩子的焦虑和不安感。

为什么家长在亲子教育中很容易焦虑?

焦虑,主要是对不确定性和感觉失控而表现的担忧、紧张或难受、愤怒等感觉。

1、不确定性

不知道孩子什么时候醒了,什么时候不舒服了,不清楚孩子具体情况,这些都会让妈妈感到焦虑。

2、不知如何应对

当妈妈用了许多办法,都无法解决孩子的问题,不知道怎么办时,就会特别焦虑。

前几天,有位妈妈同我聊天,说:我是个失败的母亲,因为孩子不听我的。我该怎么办?

言语中透着满满的焦虑。

3、感觉事态恶化并不能预测结果

这种情况下,会让人有一种失控感,于是产生了焦虑。

家长在亲子教育中的焦虑,往往是由于不了解孩子或对孩子的控制欲太强导致的。

不了解孩子,所以无法做到胸有成竹,一旦孩子有个风吹草动,父母就开始觉得“草木皆兵”,这也是由于不了解导致的不自信,并由此延伸到对孩子的不信任。

而控制欲太强的家长,希望孩子听话。当孩子不听话时,就很容易产生愤怒和焦虑。这其实也是没有主体感的表现。

别人的行为是你把控不了的,所以过度关注和企图控制他人,往往只能得到失控感,变得容易焦虑。

家长先把握好自己,掌控好自己,才有力量稳定孩子。

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为自己的情绪负责,所以出了问题就怪孩子,对孩子生气,然后又觉得自己要为孩子的人生负责,于是就逼孩子做这个做那个。但逼完孩子后,他们的焦虑消失了吗?

并没有。

因为焦虑的根源,不在孩子身上,而在于父母自己身上。

那些希望孩子为自己情绪负责的家长会说,明明是孩子表现不好我才生气和焦虑的,根源怎么会是在我身上?

这样的家长往往内心没有力量,既无法掌控自己,也没有力量稳住孩子。试想想,如果父母连自己的情绪和自己的人生都负责不了,怎么可能去为孩子的人生负责?

所以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把心收回到自己身上,对孩子抓大放小,了解他规律和大方向,放手让他做自己。

家长需要静和定的能力。

这是因为,情绪会干扰人的一切判断和举动。

感觉亲子关系出现问题时,我们需要调整自己而不是调整孩子。因为孩子经验不足认知不足,他们只凭感觉行事。而父母的反应就是孩子最重要的感觉。

我曾看到这样一个事例:一位孩子光脚跑到地上,孩子很开心,妈妈突然很紧张,生怕孩子着凉,结果孩子就大哭起来,妈妈觉察到了自己的紧张,放松下来后,孩子也立刻安静下来。

当你有了静和定的力量,孩子就不再瞎折腾了。

家长越焦急,孩子越糟糕。而家长的焦虑也常常会导致焦急。

总有人说,孩子认知不全,所以,不能随他想干啥就干啥,要让他学会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比如,要狠狠地逼迫孩子学习。

这就是家长焦急的表现。

孩子学习为什么一定要你逼迫?难道不能是引导他主动学习的吗?

许多家长之所以喜欢逼迫而不喜欢引导,是因为逼迫孩子不需要家长努力,而引导孩子需要家长付出很大的努力。

首先,家长需要用心了解孩子,懂孩子,这要花费家长许多时间精力。

其次,家长需要放下自我的情绪和角度,站在孩子的角度与立场上,来看问题,这很难做到,因为那样会站家长觉得自已没有了支配感和权威感。

最后,家长还需要长期的坚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而许多人更愿意看到的是当下的效果。

虽然逼迫孩子,可以当场见效,长期的影响,却是让孩子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因为他们的自我已经被父母摧毁了。

这样的孩子,一辈子都会让父母操心焦虑。

孩子需要被看见。

李雪说:

如果你经常对孩子各种不允许,比如饭前不许吃零食,那么当真有些事情是危险不能做的,或者父母确实没有能力给予,孩子也不会轻易相信你的话。

如果你平日里真心愿意满足孩子,孩子都感受得到,一些确实不能做或者超出父母能力的事儿,你说一句孩子就会相信,很愿意配合你。

这就是看见的力量。

家长需要看见自己,才有能力看见孩子。这样的家长,才会有静和定的力量,让孩子不知不觉地平静下来,变得平和、配合。

比如,当一个3岁的孩子被转入到新的幼儿园时,他哭着说:“我不要上幼儿园,我害怕!”,焦虑的妈妈就会看不见孩子,她会这样想:孩子怎么可以不上学呢?你这么不听话啊!她会逼孩子去,然后,很长时间下来,妈妈和孩子之间一直上演这一场景。

而不焦虑的妈妈,会抱着孩子,安抚他:“妈妈知道,宝宝害怕,在一个新环境里生活对你来说太不容易了,妈妈很理解你。

孩子在妈妈怀里得到的抚慰,哭完就好了,说:妈妈,走,我们去幼儿园吧。

一个孩子如果一直被逼迫做自己不愿意的事,内心长期没有被看见,他们就无法感觉到自己的真实存在,也不会相信父母的真实性,只相信强势的外力作用。

当没有人逼迫和监督他们时,他们就开始乱来了。这样的孩子内心是没有力量的,他们人生是失控的,而他们的父母也永远无法停止焦虑。

只有能够在做自己的过程中为自己负责的孩子,才会让内心力量不断强大。因为这种内力是有生命力的,你越用它,它越是生长壮大。

而外力对孩子是一种抑制和消耗。

当然,适当的外力是有好处的,可能会提醒和促进孩子成长,但过度的外力一定是一种扭曲。这种过度的外力,一是指用力过猛,二是指不恰当的长期外力。

因此,真正不焦虑的父母,不会时时盯着孩子,动不动就逼迫孩子,而是致力于培养自己的内心能量,并以此滋养着孩子的内心世界。

0 阅读:46

躲进你的身体

简介:分享育儿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