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的教育焦虑,是对孩子的隐形否定,也是对自己不满意的体现

躲进你的身体 2022-09-20 23:46:26

开学第一天就看到一条不幸的新闻:9月1日,福州罗源某小区一名孩子疑似学业压力太大跳楼自杀了。

我还记得,去年开学初,有一位初中男生因为暑假作业没有完成,被班主任要求在家补完再回校上课,结果男生却自杀了。

看到这样的消息,家长们都会感到忧心忡忡。有些家长呼吁道:

不要再报道这类负面消息了,到时孩子都有样学样了,怎么办?

焦虑,正在折磨着中国式家长,并蔓延到孩子们身上,使孩子倍感压力和痛苦。内心脆弱的孩子往往不堪重负,一些孩子就会选择放弃结束生命来寻求解脱,这也是许多家长们所担心的。

童年本来是无忧无虑的,但现在的大部分孩子没有真正的童年。他们的压力巨大,尤其是学业上的压力,常常让孩子们无处可逃。

从上小学开始,没完没了的考试与排名竞争,孩子们不仅仅要在平时努力学习类目繁多的功课,周末也要奔赴于各种补习班中。

孩子的这种竞争感和压力感是从哪里来?不得不说,很多是人为造成的,其中主要还是来自家长的焦虑和高期待。

中国式家长的教育焦虑何时休?

虽然时代大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直是大部分家长们的内心愿望。

现代社会瞬息万变,许多大人们感到难以适应,他们的工作和生存压力都很大。这就造成了一种焦虑的大环境:激烈的竞争,加上许多家长自身的不适应与压力,他们自然不希望孩子今后和自己一样面临如此被动的局面。

于是,他们希望孩子从小就开始努力奔跑,能够“赢在起跑线上”。

很多家长宁可包办了孩子所有的事,让孩子专心于学业上,觉得这样就是对孩子学习的最好支持和对他人生的最大负责表现。

其实,这样会让孩子倍感压力,当他们的自我存在感和价值感全系在学习上,一旦自己学习成绩不好,他们就会认为自己百无一用,一无是处,是一个毫无价值的人。

这样的孩子,内心很容易感受到家长的焦虑情绪,并因此变得焦虑、内疚和自我怀疑,找不到自己的人生意义。

其实,人生没有起跑线之说。如果真有,也不是赢在起点,而是赢在终点。多少孩子才刚刚出发,就被巨大的竞争感和压力吓退或压垮,死在了心力交瘁里。

所以,一些家长也在担忧,如果一味地注重学习而忽略孩子人格培养和心理健康,未来社会也会因此变得更加可怕。

可以说,中国式家长的教育焦虑无处不在。

他们除了操心孩子的学习,在生活上和其他方面也无法轻松。他们也怕孩子受委屈,也希望孩子快乐健康成长,得到幸福。

但相比起来,他们又更希望孩子优秀、出类拔萃,不落后于他人。当一切未能朝自己期望的那样发展时,家长的教育焦虑就产生了。

焦虑是一种情绪感冒,会干扰家长理性冷静地处理问题。

比如,家长对孩子生活上的焦虑,容易导致他们走向两个极端。要么溺爱和纵容孩子,要么处处要求和控制孩子。而这两种方式都会摧毁孩子的内在自我。

总有人说现在孩子性格太极端,受不了委屈和挫折,其实这些与家长的教育心态和方式有着很大的关系。

什么样的家长最容易焦虑?

一是没有安全感的家长;

二是不信任孩子的家长;

三是对自己不满意的家长;

四是缺乏自我成长意识和能力的家长。

家长的焦虑,是对孩子的一种隐形否定,同时也是对自己不满意的体现。对孩子满意的家长是很少会产生教育焦虑的。

正因为一些家长对孩子的现状不满意,总担心孩子现在就不如别人,那今后又该怎么办。

在这样的心态下,他们看不到孩子的优点,总是拿孩子的短处跟别人的长处比,越比越担心,越比越焦虑。或者是,有些家长不能接受孩子是个普通人,希望孩子可以出类拔萃。

这种比较,其实就是在否定自己的孩子,同时也是对自己教育能力的不自信。

而不能接受孩子的普通,其实也是对自己的不接受和不满意。家长觉得自己本来可以更优秀,却没能做到;认为孩子应该要做到自己所期望的那个样子。

很多时候,家长的教育焦虑,其实是自己内心的一种投射效应。

比如,许多家长说的“我不想让孩子被人看不起,不想让孩子觉得自己比别人差”,其实就是把自己内心需求投射到孩子身上。

成绩优秀的孩子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孩子成绩普通,甚至还有一部分孩子注定要垫底。这就是客观规律,正如我们大部分成人注定平凡一样。

我们要学会接受自己和孩子的不完美,这样才不会盯着我们身上的缺点,把目光移开,才能看到自己与孩子的优势和闪光点。

每个孩子的优劣,不能仅仅用成绩一个标准来衡量,他们还有许多可能性。而我们要善于去挖掘这种可能性,而不是规定孩子“只能这样,不能那样”。

比如,许多家长会要求孩子只能学习成绩好,认为孩子其他的兴趣和想法都是在影响他们的前途,不让孩子发展自己的真正兴趣。而许多孩子就是因为被家长的焦虑裹挟,加上长期不能做自己,最终导致了抑郁症等心身疾病。

抑郁症,其实就是自我意义丧失的一种结果。

每个孩子刚生下来的时候,内心都是不受任何限制的。他们自由、灵活、内驱力满满,拥有着无限的可能性。可是,由于父母的不了解和投射,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的身上,造成了孩子发展程序化,内心失去自我,失去了向前成长的力量。

许多孩子从小按照父母的要求长大,到了自己要做决定的时候就十分痛苦纠结。他们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不能为自己做决定,到处求助于他人,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成为自己的能力。

如果从小就被培养成为空心的孩子,找不到内心的力量,孩子长大后,很难拥有自己清晰的人生定位和规划。他们一辈子只会听从别人的指令,服从他人的意志,把命运主动权交给他人,自然也就过不好自己的人生。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看清自己和孩子的内心,把对孩子的期望转化为自我成长的动力。

当我们降低对孩子的期望,把精力放在自我成长上,通过学习提升自己,了解孩子,做孩子的朋友,我们会发现,自己不再对孩子的表现感到焦虑,孩子也会表现出超乎我们意料的优秀。

0 阅读:8

躲进你的身体

简介:分享育儿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