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应该帮助他从正确的行为中得到某种满足

躲进你的身体 2023-12-04 15:04:42

所谓条件反射理论在教育上具有重要意义。孩子对待学习的态度对他的进步有很大影响。而学习态度又与一系列与之相联系的经验有关。如果学习与成功的经验联系在一起,学生就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态度,觉得学习是一种享受、乐此不疲;反之,学习与失败联系在一起,学生就会产生消极的态度,讨厌学习,不愿为此作出努力。

而惩罚孩子的目的是给他一种负强化。孩子把惩罚与不愉快的结果联系在一起,这样能制止他重犯错误。虽然对孩子进行惩罚并不难,但教师应该注意,在某些情况下,惩罚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学龄前幼儿只有短时记忆,为使惩罚有效果,应该在孩子犯错误后立即给予惩罚。如果一个孩子犯了错误,当时因某种原因没有立即惩罚他。第二天孩子早就把犯错误的事忘得一干二净,这时再惩罚他,他根本就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受到惩罚。这样的惩罚根本就达不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有时候惩罚并不起什么作用,甚至愈惩罚事情愈糟糕。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惩罚尿床的孩子。孩子尿床的习惯有时就是因为精神过于忧虑造成的。如果孩子因尿床而受到的惩罚越多,他的精神忧虑也就越重,持续这一尿床习惯的时间也就越长。虽然在许多情况下,惩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但并非事事如此。例如,有一个孩子在课堂上提了一个十分愚蠢的问题,受到同学们的嘲笑。这种嘲笑对他就是一种惩罚,使他感到十分羞愧。从此,他不仅不敢提类似的问题,甚至也不敢提其它任何问题。

而这就是效果的渗透,即惩罚与某一反应产生了联系,这种联系扩展到其它类似的反应中去。偶尔也有孩子从惩罚中得到满足的事例。例如,有个孩子想使旁人注意到他,故意作出各种反常、古怪的动作。对这种孩子进行惩罚就没有任何效果,因为惩罚并不使他难堪,反而使他感到满足,即惩罚能引起旁人对他的注意。

仔细分析一下,其实这个孩子并不想受到惩罚,只不过想通过惩罚的形式获得某种心理上的满足。一旦惩罚带来的满足感大大超过惩罚应有的效果时,惩罚非但不能制止他的错误行为,反而强化了他的错误行为。象这个孩子,他把惩罚看成是对他行为的一种报偿,对自己的行为不但不感到羞耻,反而感到光荣。

如教师在准备惩罚一个犯错误的孩子时,应该事先弄清楚他犯错误的原因,仔细考虑即将采取的惩罚措施对他是否有效。如果孩子是由于一时疏忽,或体力不佳、胆怯、遭受不幸等原因犯错误的话,那惩罚就不一定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总之,为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仅要求他不犯错误是不够的,还应该帮助他从正确的行为中得到某种满足。教师对孩子们取得的任何一点进步都要给予积极的强化,使孩子们为自己的进步感到自豪。

0 阅读:64

躲进你的身体

简介:分享育儿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