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年代,作为军人大都希望投身一线战场,对于干机关或者后勤工作,相对是抵触的。例如后勤工作,就是给部队筹集粮食等后勤保障工作。过去都是身体有恙,或者年龄偏大才安排到该位置上,这样使得不少人对后勤工作产生“偏见”。
这样的“偏见”,一直影响到新中国成立后到后勤工作建设。
抗美援朝时期,身为39军参谋长的沈启贤接到上级调令,被调去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担任参谋长。从职务来说,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级别高于军级,至少也是兵团单位。因为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部长由志愿军副司令洪学智兼任,负责几十万甚至百万大军的后勤保障工作。
担任志愿军后勤参谋长,职务只是也是正军职,属于提拔的情况,可沈启贤接到命令后,给上级回电:请求收回成命!因为自己不不愿意离开作战部队。
从潜意识里还是认为,能打能冲的当指挥官,能写会道当政治官,什么也不会的当粮食官。对后勤工作的偏远,在几十年的战斗中已经根深蒂固。从政治生活、日常生活,甚至开会坐位置等,都可以看出后勤干部“低人一等”的现象。
这样的现象,不仅仅在沈启贤思想里,也在很多人潜意识里。
不过,当时正在经历一次颠覆认知的现代化战争。因为现代化作战,敌人掌握制空权,后勤保障也并非过去作战那么安全,同时也面临敌人的攻击,如何能不被敌人发现,能在反击战确保后勤保障,是志愿军后勤面临的新课题。
只是因为存在一种“偏见”,他宁愿留在作战部队,也不愿意去后勤部门。
沈启贤过去在陕军任职,1936年率领2个连起义,编入红15军团。抗战时,编入115师344旅下辖部队,在抗战8年从八路军改为新四军,担任过团参谋长、团长、师参谋处长。解放战争时,干过师长、军分区司令等职。解放后调回老部队担任军参谋长。
可以说从参军到新中国成立后,干十几年军事,还没有干过后勤工作。本来前线部队参谋长就在司令部,不负责指挥打仗。如果到后勤部门担任参谋长,离前线越来越远,心情可以理解,但作为军人叫价钱了。
在当时后方勤务司令部的工作量很大,丝毫不比作战部队轻松,没有强有力的后勤保障,前线作战势必受到,敌人也从中摸清楚我军作战粮食大致只能维持7天,采取应对措施。如果后勤能跟得上,战斗情况或许不受限制,战果更大。
彭老总曾说话,如果有一枚大奖章一定要颁给洪学智,是他解决后勤物资问题,确保前线战斗力。就在用人之际,沈拒绝了任命,在后来的评级、军衔评定的鉴定书上也记录了这一点。后来,看到鉴定书后,表示很惭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