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忠”

沐浴墨香张一 2025-02-18 05:09:35
在中国古代思想中,“忠”是一个道德观念。组成的词汇有忠臣,忠言,忠义,忠信等。 殷商时期,已有“忠”的概念,但没有形成文字。 春秋时期,“忠”的概念多次出现。如老子《道德经》出现两次,《论语》中出现18次(虽然成书于战国初期,但在相当程度上反映春秋时期人的思想)。《左传·文公元年》记载:“忠,德之正也;信,德之固也;卑让,德之基也。”这段话的大意是,忠,是德行纯正;信,是德行巩固;卑让,是德行的根基。 “忠”主要具有一般伦理和政治伦理两大内容,是儒家“仁”的概念要点之一,甚至被提升到最高的道德规范。 一、“忠”是区分公私关系的标准尺度。 “无私,忠也。”需要说明的是,春秋时期,诸侯国称“公室”,诸侯国的国君称为“公”。因此,当时“忠”的概念指向三个层面:一是诸侯国;二是诸侯国的国君;三指诸侯国的全体民众。 《左传·成公九年》记载:“不背本,仁也,不忘旧,信也,无私,忠也,尊君,敏也。” 这段话的大意是,不背弃根本,这是仁爱,不忘故旧,这是诚信,没有私心,这是忠诚,尊重君主,这是敏慧。 二、“忠”指放弃个人利益而竭诚为公家事业服务的政治品行。具体来说,“忠”的行为主要体现为;一、公而忘私,如史鱼;二、恪尽职守。《论语·公冶长篇》记载,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令尹子文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令尹,孔子根据令尹子文的从政事迹,对他做出了“忠”的评价。这个“忠”有对上忠于国君和对下忠于国民的双重含义。 三、为君国利益舍己献身。《左传·昭公元年》记载:“临患不忘国,忠也。”一个人遇到患难的时候,不忘记国家,这是“忠”的表现,如投汨罗江而死的屈原,类似于儒家提倡的舍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行为。可见,春秋时期已有“至忠”的概念。 四、为国家人民兴利除害,理乱安危。《墨子·非命上》记载:“今天下之士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执有命者之言,不可不非。此天下之大害也。” 这段话的大意是,所以墨子说:“现在天下的士人君子,内心想使天下富裕而怕它贫困,想使天下得到治理而怕它混乱,主张‘有命’的人的话,不能不反对。这是天下的大害啊!” 春秋时期,所谈论的“忠”多指臣下的品行而言的。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忠”是对国家利益的忠诚,是一种公而无私、尽忠职守的品德。凡是利益于国家的,知道了就没有不尽心尽力去做的。 《论语·为政篇》记载,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季康子要求民众对上做到敬、忠、劝,说明当时鲁国已经出现民众表面顺从、内心抗拒的情况,政令也难以贯彻执行。 春秋时期,“忠”的政治含义相当广泛,尽管当时已把“忠”君作为臣下之德,但并没有产生对无道之君“愚忠”的概念。 一、“忠”君是有条件的,没有“君使臣以礼”,就没有“臣事君以忠”。君臣(上下)关系不是单一的,而是双向的,是对等的。但好景不长,自秦始皇一统天下,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皇权不断加强,尤其到了宋代以后,“忠”发展到成为臣民绝对服从于君主的一种片面的道德义务。到清朝达到了顶峰。现在,只要一谈到“忠”,人们大多会狭隘地理解为忠于君主或忠于国家。脑海里就不由浮现出“忠于主子”、“忠君”、“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封建愚忠思想。 二对无道之君,非但不应效忠,反而应该推翻。这种讨伐暴君德革命思想,与后世绝对忠君的思想相去何止千里?从这个方面来说,“愚忠”不是一种“忠”,而是一种打着“忠”的旗帜进行活动。至少从这个方面上来说,“愚忠”不是儒家“忠”的本意。儒家的“忠”,不是毫无原则,它是一种理性的选择,更强调的是内心的真诚。 我们看,“忠”字是一“中”字+一“心”会意而成。从字型上看,是把“心”放在“中”间,可见“忠”是存心居中,正直不偏。相比较来说,若有两个中心,就复杂了,两“中”字+一“心” 字,就成“患”了。 考究“忠”字的发源,必须要从“中”字说起。“中”原本指的是氏族社会的徽帜的意思,后来引申为“公正”、“公中”、“中正”等内涵。 《论语·尧曰篇》记载:“咨尔舜!天生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 这里的“中”体现为不偏不倚。 “忠”字里的“中”,代指的是人的内心深处的真实。只有真正做到了“中”,人心才能达到敬、直、不欺、忠实、诚等特性。 “忠”是一个人做人的准则或者原则,他内心对是非、善恶有判别的标准,也就是说,“忠”不是死心塌地效命他人,而是对于自己的要求,把心放正,放在正中间,对于一切事情,对于一切人都要不偏不倚,要中正。 对于“忠”,《说文》给出的解释是:“忠,敬也。”忠诚的人,对人一定是非常恭敬的。“敬”不只是对人,对每一件事情,对每一个物品,都懂得恭敬对待。如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他一定尽心尽力做好;面对物品,我们上一代、上两代的人,面对公家的东西都是非常慎重,绝对不公器私用、不假公济私。 《大学》记载:“忠者,德之正也。惟正己可以化人,故正心所以修身,乃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 “忠者,德之正也”的含义是,真正的忠诚,不仅仅是一种表面的服从,而是建立在高尚品德基础上的坚定立场和行为准则。它意味着一个人在思想和行动上都能够保持一致,不偏不倚,始终如一地遵循自己的信念和原则。这种忠诚是发自内心的,不受外界干扰或诱惑的影响,是一种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 “忠”就是“内心”做到“中”,强调是人的心要正。 《大学》里讲“心正”。“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正自己的心,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不“正”就不“忠”。一个人讨厌缺点,喜欢优点,心就有好乐了。其实不只是发怒的时候,就是大喜的时候,人同样可能做出错误的判断,因为那个时候,人心已经被外在情绪所左右了,“不得其正”啊! 我们看到亲朋好友的缺点,不能掩盖他的缺点,而应该去帮助他改正缺点,这才是“忠”,也就是儒家所谓的“忠告而善道之”。“正”与“邪”相对,心起邪念,对人就会出现不忠,当然,对自己也是不“忠”,有原则的人才有“忠”。 儒家思想提倡先要成就自我,然后在立足于社会。首先是对自己“忠”,这就是“自我成就”,而后才能推己及人,讲对身边有缘人,对天下人的“忠”。一个人的“忠”是出于自己的道德自觉,指的是个人内心的心理状态,在是非面前能够做出精准的判断,做自己该做的事,并努力把事情做好,这是一种倾尽自己的奉献状态,即南宋大儒朱熹所谓的“尽己之所能”。这样的“忠”才是真实的、真诚的,才能指引自己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忠”是对人对事应有的一种品德,是儒家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以异。’” 子张问如何提升道德修养和辨别迷惑。孔子说:“一个人要以忠、信为主,使自己的行为向义靠拢,就能一天天提升道德修养了。爱一个人时,就希望他活下去,厌恶起来恨不得让他立刻死去,既要他活,又要他死,这就是惑。正如《诗经》上所说的:‘即使不是嫌贫爱富,也是喜新厌旧。’” 一个人要想提高“忠”的境界,就需要长期坚持。《论语•述而篇》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教给学生四种学说:文、行、忠、信。)我们看,“忠”是孔门“四教”的核心内容之一,修学与修身相结合,把“忠”作为日常修身求知的必修科目,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忠”,是一个比较主观的状态,是自己可以掌控的。曾子把“为人谋而不忠乎”作为“吾日三省吾身”的重要内容之一。 “忠”是一个人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这么说的话,“忠”有“尽己”之意。“尽己”是行为主体能尽自己的能力做人做事,是不留余地,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行动的那种行为。有所保留或者找个理由,不“尽己”之心,那便不是“忠”,这是“忠”的行为主体积极进取的一面;同时,“尽己”也包括了努力克制行为主体的情感、情绪、欲望和冲动等方面。在最关键的时候,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意气用事,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尽己”也有“克己”的含义。一个人能够懂得在适当的时候,能克制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情感,理性地处理事情,在关键的时候不失去理智,这本身就是“忠”的体现。 “忠”的本义是尽心竭力。引申为忠厚,也就是对人对事没有歪曲的意思。这么一说的话,“忠”也就是“忠”于“道”的意思。 《论语·颜渊篇》记载,子张问政,孔子回答说:“居之无倦,行之以忠。”意思是:要忠于职守、永不懈怠;推行政令,要出以忠心。 子张向孔子请教为政问题,他的回答很明确:“居之不倦,行之以忠。”在孔子看来,只要对在上位者坚持不懈地践行“忠”,“为政”也就不难了。如果为人谋事掺杂私心,就不符合“忠”的道德规范了,自然也不会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尊重。“忠焉,能勿诲之?”“勿欺也,而犯之。”一个人只要出于公心,尽“忠”才能有不畏犯上的精神。 《论语•卫灵公篇》记载,子张问行,孔子给出的答案是:“言忠信,行笃敬。”(言语忠实诚信,行为笃厚恭敬)这样在这个世界上才能吃得开!《论语•季氏篇》记载:“言思忠。”说一个人说话忠实,不要自欺欺人。“忠”首先要做到的“忠”于自己,说话不违背良心,违背道德,然后积极践行自己的话,不能自己的话落空。而现实中,有的人阳奉阴违,心口不一,让人感到厌恶。 “忠”是“忠”于“道”,这样就不被某些假象、虚浮的光环迷惑,也不被貌似强大的威胁恐吓。“忠”可以说涉及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与自己的家人和朋友相亲相爱,对自己的职业尽忠职守,对他人托付之事竭尽全力等。对于国家来说,一个人应努力完善自身以达到更高的境界去报效祖国,以最大的热忱去回报社会。 南宋岳飞就是“忠”字的化身,一提到岳飞,大家马上就会想到岳母在其背上刺的“精忠报国”四个字。岳飞在家对母尽孝,在南宋王朝,他以“精忠报国”为己任,因此博得“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美名。虽然被奸臣害死,但岳飞的忠诚却世代为人所歌颂。这么说的话,“忠”,既是一种公正无私的为人品质,也是一种勤勉谨慎的做事态度。 面对当下浮躁的社会,人们日益膨胀的私欲和贪念,唯有“忠”字可抵挡住诱惑,从而百毒不侵。“忠”就像一束明亮而温暖的光,引领着我们前行。 “忠”,从其出现以来,它的含义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是无论如何变化,“忠”的核心始终是,在“忠”于自己的基础上,努力做到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真诚和负责的态度,这一点,永远不会变。
0 阅读:4

评论列表

吃杂书的蝼蚁

吃杂书的蝼蚁

1
2025-02-26 20:16

忠是中国,忠是洛阳!

沐浴墨香张一

沐浴墨香张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