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残游记》的有趣故事

箪瓢斋 2020-04-25 20:29:00

提起晚清时期著名的谴责小说,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想到《老残游记》。《老残游记》与《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孽海花》并列为清末四大谴责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那是有它自己的地位的。

不过,要说起《老残游记》本身的故事,那也是颇为有趣的,在这里不妨给大家讲述一下。

首先,《老残游记》这本书的作者,大家都知道是刘鹗。说起刘鹗这个人,同样很有趣,他一生只写了半部小说,也就是仅仅二十回的《老残游记》,结果却作为一个著名的文学家被载入了历史。估计九泉之下的刘鹗心里也始终都在纳闷:“咦,我啥时候成了文学家了?”

刘鹗曾经苦心钻研数学,写过一些数学专著。他还精于治水,参加过黄河抗洪。他还是个实业家,开办过商场、工厂、书局、杂志。另外,他还是个收藏家,收藏过古陶、古琴,特别是甲骨。他所编写的《铁云藏龟》一书,是中国甲骨学的开山之作,王国维罗振玉也要对他景仰三分。

这么一位无所不会的杂家,最后竟然以半部小说名列中国文学之林,恐怕也是有点让人啼笑皆非的了。

要说刘鹗,他自己从来也没有想过写小说,写小说完全都是误打误撞,一时之间机缘凑巧而已。

1903年的时候,刘鹗正在上海忙着他的实业。这时候,有个叫连梦青的朋友从北京跑来投奔他。原来,连梦青犯了个案子,得罪了大清朝廷,人家正在缉拿他呢。刘鹗这人一向讲义气,立刻表示收留他没问题。

不过,这个连梦青也是个读书人,读书人都爱讲面子。连梦青从北京跑到上海,虽然已经穷得一文不名,但是却不肯接受刘鹗的金钱,只是嘴硬,一个劲儿地表示自己要卖文为生。

刘鹗也很善解人意,所以就没有硬把钱塞给连梦青,只是对他说道:“兄弟,既然你要卖文,那我帮你写点如何?”

这一次连梦青答应了,于是刘鹗就写了几回小说,开了个头,然后送给了连梦青。连梦青拿着这些书稿去了商务印书馆。当时商务印书馆办了个杂志,叫做《绣像小说》,专门刊登一些通俗的小说以吸引读者。

《绣像小说》的编辑看了连梦青拿去的书稿,表示可以发表。连梦青就对编辑说:“你们发表可以,但是不许改动书稿,一个字都不许改。”

编辑说可以,于是《老残游记》就开始在《绣像小说》上面连载了。

这样一来,可就苦了刘鹗。他当时是个大忙人,每天忙得脚不沾地,只能趁着晚上回家临睡觉前那点时间来写作。他每天晚上都要写几页纸,第二天让人誊写出来,然后交给连梦青。连梦青再拿到《绣像小说》去出版。就这样,刘鹗一直写到了第十三回。

写到第十三回的时候,《绣像小说》的编辑把内容改动了一些,整整删去了一回的篇幅。这一下激怒了连梦青,他对编辑说:“咱们约定好了,你不能改动我的稿子,现在怎么说了不算啊?行了,咱们的合作到此为止,以后我不给你们稿子了,咱们拜拜吧。”

于是,小说的连载就停下来了。刘鹗当时正嫌麻烦,见小说不用写了,正是求之不得,所以也就此搁笔了。

一转眼到了第二年,刘鹗回到了天津。天津有个报纸叫做《日日新闻》,刘鹗是这家报纸的投资人之一。报纸的主编名叫方若。他对刘鹗说道:“你在上海发表的那篇小说,怎么不写下去了?挺好的一部小说嘛。你拿来给我,在咱们自己的报纸上发表,这不是挺好的吗?”

刘鹗不能驳方若的面子,于是就在《日日新闻》上从头开始连载《老残游记》。写到第二十回的时候,全书告一段落,刘鹗又去忙别的事了。此后,从1905年到1907年,刘鹗又抽空写了几回,也在《日日新闻》上连载。究竟写了多少回,后来已经没有人知道了。

再往后,1908年,刘鹗因为太仓赈米案被遣戍新疆,1909年病逝于新疆迪化,《老残游记》自然而然就写不下去了。

到了民国年间,刘鹗之子刘大经在《日日新闻》发现了一个共计九回的剪贴本。刘大经对这个本子做了一番整理,其中有三回涉及神怪,与全书格调不符,被删掉了,最后还剩下了六回,于1935年由上海良友公司出版。

现在我们所能够看到的《老残游记》总计就是二十九回,另外还有一些残页。1981年,齐鲁书社曾经把所有这些资料全部出版,可谓是《老残游记》最全本了。

就这样,仅仅靠着这么半本小说,清末的奇才刘鹗就跻身于中国文学之林,成为了名垂青史的著名作家,堪称是文学史上的一段奇迹,让历代后人为之赞叹。

1 阅读:69
箪瓢斋

箪瓢斋

一个在文学、历史、体育方面略有感悟的老家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