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养子英宗未曾善待仁宗的公主,为何一辈子疼爱曹丹姝的女儿

世人皆知宋英宗赵宗实是仁宗的养子,也知他登基后待仁宗公主们冷若冰霜。可谁又知,这位对养父之女如此无情的皇帝,却对一个名叫高滔滔的女子倾注了毕生的柔情。
高滔滔是曹丹姝皇后的侄女,自幼在宫中长大。当年幼小的赵宗实孤身入宫时,正是这位活泼开朗的玉女,为他驱散了初来宫中的恐惧与孤独。
可是,为何英宗对待这两个同在宫中长大的女子,态度却如此天壤之别?这其中,又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
一、宋仁宗的无子之痛
世人皆道宋仁宗赵祯是位贤明君主,却鲜有人知他一生最大的遗憾,竟是膝下无子。
天禧元年,年方十三的赵祯继承大统。群臣见新帝年幼,便为其选了张皇后、曹丹姝等数位皇妃入宫。宫中的妃子们个个貌美如花,可赵祯却迟迟未能得子。

庆历二年春,宫中传来喜讯,张皇后有孕在身。赵祯闻讯后龙颜大悦,当即下令在宫中布置产房。可怎料,这位皇子刚出生不到三个月便夭折了。赵祯悲痛欲绝,连朝都不上了。
御医们私下议论纷纷:"陛下年少即位,身子骨底子不好,怕是难以传宗接代啊!"此言传到赵祯耳中,他不由得叹了口气:"朕之命,天也!"
不久后,曹丹姝也喜有身孕。这次赵祯格外小心,特意调来了民间名医为曹丹姝调养身子。可天不遂人愿,这个孩子还是没能保住。
就这样,赵祯的十六个孩子相继夭折,宫中充满了悲伤的气氛。每每看到襁褓中的婴儿撒手人寰,赵祯总是独自一人在御花园中徘徊,满面愁容。
元祐二年,朝中大臣范仲淹上书言道:"陛下已过不惑之年,却未有嗣子,此乃国家大事。望陛下以社稷为重,早立储君。"
赵祯看罢奏折,沉默良久。他知道范仲淹说得对,没有储君,朝廷便如同无根之木。可让他放弃亲生子嗣的希望,实在是难以割舍。
这时,宰相王安石站出来说:"陛下,您的弟弟赵元佐有个聪慧的儿子赵宗实,今年刚好十岁。不如将他过继为太子,也好早日安定朝纲。"

赵祯听后,看向窗外的御花园。园中花开正艳,可他的心中却是一片凄凉。沉吟片刻后,赵祯缓缓说道:"也罢,就依王卿所言。"
就这样,年仅十岁的赵宗实被选为储君,自此踏上了一条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这个决定,也为日后朝廷埋下了一颗情感的种子。
二、幼子入宫的艰难岁月
元祐二年秋,一辆华贵的马车缓缓驶入皇宫。车上坐着一个十岁的孩子,正是被选为储君的赵宗实。
这天早晨,太监总管李顺领着一队人马来到赵元佐府上,说是奉旨接小公子入宫。赵元佐夫妇闻言,不由得泪如雨下。赵元佐颤抖着将赵宗实托付给李顺:"还请总管大人多多照看犬子。"
赵宗实初入宫时,连路都不敢大声走。那时的皇宫,处处都是规矩。太监们告诉他:"小主子走路要轻,说话要细,吃饭要慢,写字要正。"一个不留神,就要挨训。
有一次,赵宗实在御花园玩耍时不小心踩坏了一株牡丹。园中的老太监当即叫来御史,要给赵宗实记过。这时,恰好路过的曹皇后见状,立即上前解围:"这孩子年幼,哪懂这么多规矩?踩坏了花儿,重新种便是。"

从那以后,曹皇后便特意关照身边的嫔妃和宫女们,要多照看这个新来的小皇子。她吩咐御膳房专门为赵宗实准备爱吃的糕点,又叫来绣娘为他缝制合身的冬衣。
然而,赵祯对这个养子却始终保持着距离。朝中大臣来报,说小皇子在学堂上表现出众时,赵祯只是淡淡地说一句:"好,好好教导。"从不像对待亲生儿子那般亲近。
一日,赵宗实在御书房候着要见赵祯。等了许久,才听太监传话说:"陛下累了,让小主子改日再来。"就这样,父子俩一个月也见不上一面。
宫中的老人都说,赵宗实虽贵为储君,可日子过得并不如意。每到夜深人静时,总能听见他在寝宫里啜泣的声音。宫女们私下议论:"这孩子,怕是想家了。"
好在曹皇后待他如亲子,时常让宫女带些糖果点心给他解闷。有时还把他叫到自己宫里,亲自教他读书写字。渐渐地,赵宗实开始适应了这个金碧辉煌却又处处是规矩的地方。
转眼间到了春节,宫中张灯结彩,处处洋溢着节日的喜气。可赵宗实却只能远远地望着宫墙外的灯火,想着家中父母可好?这一年的团圆饭,怕是再也赶不上了。
三、童年密友带来的温暖

世人皆知英宗一生宠爱高滔滔,却不知这段情缘竟始于一个春日的偶遇。
元祐二年三月,赵宗实独自在御花园的亭子里读书。忽然,一阵清脆的笑声传来。循声望去,只见一个女孩正在园中采摘春花。这便是曹皇后的侄女高滔滔,彼时年方九岁。
高滔滔见到赵宗实,不仅没有避讳,反而大方地走上前来:"小主子在读什么书呀?"她瞧见赵宗实手中的《孟子》,笑着说道:"我也在学这本呢!"
从那以后,高滔滔常来找赵宗实一起读书。两个孩子时而在御花园里背诵《论语》,时而在曹皇后的寝宫里研习《孟子》。太监们私下议论:"这两个孩子,倒是投缘。"
一日,赵宗实在习字时写错了一个字。高滔滔见状,立即从袖中掏出一张新纸:"没关系,重写一遍就是了。"这般暖心的举动,让赵宗实对这个玉女格外亲近。
宫中的老人都说,自从有了高滔滔作伴,赵宗实整个人都开朗了许多。以前总是独自一人发呆,如今却时常能听见他的笑声从御花园传来。

两个孩子不仅一起读书写字,还常常玩些有趣的小游戏。比如在御花园里捉迷藏,在池边数锦鲤,或是在落叶纷飞时比赛谁接住的叶子最多。
有一次,两人在御花园里放风筝。高滔滔的风筝线不小心缠在了树上。赵宗实二话不说,就要爬树去取。这时,曹皇后恰巧路过,笑着说道:"你们这些孩子,就是调皮。"说完便叫来太监,帮他们取下了风筝。
曹皇后见二人情谊深厚,便特意安排他们一起上学。每日清晨,高滔滔都会早早地在学堂外等候。赵宗实一到,两人就开始温习昨日所学的功课。
宫中的老师们都说,这两个孩子在一起时学习格外用功。有时为了一个字的读音争执不下,便跑去问曹皇后。曹皇后见状总是欣慰地说:"你们能互相督促,是好事。"
渐渐地,高滔滔成了赵宗实在宫中最亲近的人。无论是开心的事还是烦恼的事,他总是第一个告诉她。就连赵祯也觉得奇怪:"这孩子,怎么和高家的丫头走得这般近?"
四、命运转折与情感羁绊
元祐三年春,宫中传来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赵祯的一位妃子有孕在身。这一次,赵祯格外重视,专门派御医日夜守候。

得知这个消息时,赵宗实正在御花园和高滔滔背诵《诗经》。太监总管匆匆而来:"小主子,陛下有旨,请您即刻回府。"
赵宗实被送回了赵元佐府上。宫中的老人们私下议论:"陛下终于有了亲子,这个养子怕是不受待见了。"不料,这个新生的皇子仅活了三个月就夭折了。
赵祯再次派人将赵宗实接回宫中。这一次,朝中大臣们纷纷上书,请求立赵宗实为太子。赵祯长叹一声:"也罢,就依众卿所言。"
重回宫中的赵宗实变得更加沉默。每日晨起,除了上朝议政,便是在御书房研读典籍。高滔滔见状,常来陪他说话:"小主子,听说御花园的牡丹开了,我们去看看可好?"
一日,赵宗实在御书房翻阅古籍时,不慎打翻了砚台。那砚台是赵祯赐下的,摔碎了一角。赵宗实顿时慌了神。这时,高滔滔悄悄地拿来一方新砚:"这是我从家中带来的,和那方砚台一模一样。"
宫中传言,高滔滔的这份细心,让赵宗实甚是感动。从此以后,他在御书房读书时,总要让高滔滔陪在身边。一个研墨,一个读书,倒也其乐融融。
元祐四年冬,赵祯召见赵宗实,言说要为他选妃。赵宗实当即跪下:"父皇,儿臣尚需专心读书,不敢分心。"赵祯听后,竟是难得地露出笑容:"也好,听你的便是。"

这番对话传到后宫,引得众人纷纷猜测。有人说赵宗实是性子淡薄,也有人说他心中另有所属。只有曹皇后心知肚明,她早已看出这两个孩子之间的情愫。
那年冬天特别冷,御花园的梅花开得格外艳丽。一日,高滔滔来到御书房,见赵宗实正在临摹一幅梅花图。她笑道:"这梅花倒是画得不错,只是少了几分生气。"说着,便取来纸笔,在画上题了一首诗。
五、帝王心事难测
元祐五年春,赵祯驾崩,赵宗实即位,是为宋英宗。登基大典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册封高滔滔为皇后。朝臣们私下议论:"这位新帝,倒是重情重义。"
然而,英宗对待仁宗的几位公主,却是另一番态度。仁宗长女端懿公主来朝贺时,英宗只是冷淡地赏了些金银便打发走了。端懿公主泪眼婆娑地说:"先帝在世时,何曾这般待我?"
有大臣劝谏道:"陛下,这几位公主到底是先帝亲生,不可太过冷落。"英宗闻言,却是一声冷笑:"朕已赏赐过了,还要如何?"
英宗的这番态度,在朝野引起不小的震动。一位老臣回忆道:"记得当年先帝收养陛下时,可是亲自为他取名'宗实',寓意继承宗统、实践祖训之意。如今陛下却是..."老臣话未说完,便叹息着摇了摇头。

倒是对曹皇后,英宗始终恭敬有加。每逢朝会后,必先去给曹皇后请安。宫人们说,英宗常对曹皇后说:"若非当年太后收留,儿臣怕是早已迷失在这深宫之中。"
一日,英宗在御花园散步,忽见一株牡丹开得正艳。他驻足良久,对身边的太监说道:"记得当年朕初入宫时,也是在这株牡丹下遇见的皇后。"
英宗对高皇后的宠爱,更是到了极致。后宫嫔妃众多,却鲜少得到英宗的垂青。倒是高皇后的寝宫,常常彻夜明灯。宫人们私下传言:"陛下只恋皇后一人,其他嫔妃连面都见不着。"
英宗这般待遇,让后宫众人颇有微词。可高皇后却时常周济那些受冷落的妃子,还劝英宗多去看看她们。英宗总是说:"皇后说什么,朕都依。只是这后宫之事,还请皇后做主。"
眼见英宗如此,朝中大臣们也不好再多说什么。有人问起英宗为何对仁宗公主如此冷淡,英宗只说了一句:"人各有命,何必强求?"
这番话传到民间,百姓们纷纷议论:"这位新帝待人冷暖,倒是分明。对养育之恩淡漠,对知心之情专一,也不知是福是祸?"
找文
孩子全部早夭真的是男的的问题,他的精子质量太差
过客匆匆
然而英宗和高滔滔都不亲曹皇后,高滔滔也不喜欢自己大儿子神宗,更喜欢二儿子,成年了都要留在宫中,所以神宗更亲太皇太后(仁宗曹皇后)
青衣成白
仁宗对人家呼来喝去,一点都不好,人家干嘛要对你女儿好?